坚守艺术和生活中的板眼

2021-11-22 06:49青城
金秋 2021年15期
关键词:过门慢板梆子

※文/青城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引荐,我跟着李少波老师开始学习了戏曲武场面的敲梆子。之前,我对戏曲伴奏中打击乐基本是一窍不通。李老师是西北有名的鼓师,能在他的门下学艺,我也算是师出名门了。初次见到老师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长者。因为开始时不熟悉,我们师徒甚至同学之间很少闲聊,上完课就回家了。

虽然彼此间不闲聊,但是教学过程却非常严谨。李老师是出了名的教学严格,对艺术的要求容不得一丝含糊,就像他手里的梆子一样,板是板眼是眼。如果你敲错了,不论男女,批评呵斥,不留情面。我们都很怕老师,但是心里都很敬重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无意的闲聊中才得知,老师不仅给学生们传授打击乐,而且对他的学生们在人品方面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从艺先做人,这是老师的口头禅,所以他是不会收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人为徒的。这也正像他手中的梆子,有板有眼,板眼分明。

有一次和老师一起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其间发现老师打了好几次电话,当时我就纳闷,一个退休老人还能有多少业务?后来才得知是因放心不下生病在家的老伴。听说师娘生病后,老师推掉了大部分应酬活动,除了写书和给学生上课外,只是一心一意在家照顾老伴,生怕老伴受半点委屈。后来熟悉了,老师在一次上完课休息时说:虽然我家的房子不大,钱也不多,你师娘又是个需要照顾的病人,但比有些人来我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我起码有一个完整的家,有健康阳光的儿女。

老师不仅是一位心地良善的人,更是一位非常有教学艺术的人。他在给学生上课时,一个问题,首先从最基础的讲起,后再从更高层次的角度讲解。老师常说:梆子是木敲戏有情,梆子敲戏戏听梆子。对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打击乐的学生,老师极有耐心地从梆子在演奏中的作用讲起。

在讲到慢板梆子敲法时就更仔细了,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懂乐理知识,他就从最基础的梆子点法与节拍和板眼的关系讲起:即:慢板4/4节拍,一小节四拍,各拍分别叫做头眼、中眼、末眼、板,行话叫三眼一板。为了更清楚的让学习者实用好记,秦腔习惯在唱腔中梆子教一、二、三、空,一是中眼,二是末眼,三是板,空是头眼,四拍各有其名。经老师这样讲解后,我们立刻就清楚了。

当我们对梆子的板眼有了充分认识后,就进入到另一个环节的学习,即:梆子板眼击拍教学。在这个阶段学习中,老师煞费苦心地给我们总结了一些口诀供大家学习,要求我们必须把这敲得滚瓜烂熟,左手开合自如,中边音准确,眼不看,不打手,能快能慢。

老师的教学是一丝不苟的,我们每学一个新唱段时,老师都要给大家讲解、分析(别的老师一般不给学生讲这些知识)板头、行腔中的过门、上板及结尾板式的敲法。如:学慢板唱段时,老师给我们讲到:慢板的板头有多种敲法、多种名称,归纳起来分两大类,一、用锣鼓演奏的称为塌板;二、用鼓独奏的称为一锤安。当讲到行腔时,老师毫不吝惜地把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知道的知识讲给我们听,即:同一唱段,唱法也会不相同,按其行腔规律大致可分为四种:紧开口、慢开口、混合型开口、中速慢板碰板唱法。

老师的课讲得非常严谨,就连一个过门都不含糊,如:慢板首一腔过门是过门中的经典,过门曲调和梆子点法都很精彩;全过门四小节;短过门两小节;缓慢演奏时节奏舒展,情绪沉稳;快速演奏时节奏紧张,情绪激烈。在不同的唱段中老师都会把这些知识反复强调,不断提醒。

常言说,与优秀的人同行才能提高自己。同样,遇上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能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如:在讲到慢板结束梆子敲法时,老师附加给我们讲了还是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知识,即:慢板结束是慢板唱腔及过门演奏的最后一个环节,根据剧情的情绪转至其他板式。一、歇板、留板是半终止;二、提板是完全终止。这个知识是梆子敲击必须精通的课程。

我记得在上课时有个问题:有关上板(也就是转板),因大家都有些含糊,老师真可谓是把这个知识点掰开揉烂给大家讲解,即:上板就是从慢板转入二六板,也称板式转移,也称演员上板,简称上板。上板分三种形式:一、上句上板;二、变一腔上板;三、下句上板。经老师这么一讲,大家全明白了。

老师不仅在教学上严谨、严厉,对他的学生们在学习上一个也不让掉队。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要把大家背着、抱着、拉着往前走,把知识掰开、揉烂喂进你们的嘴里。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要求也是极高的,他时常告诉我们:梆子一定要咬住鼓点,跟紧唱腔,必须稳敲。

古代的圣人都是做老师出身,比如老子、孔子、孟子,甚至于释迦牟尼都是教经授艺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生活内容,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李老师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带着他的学生,不图名利,生活得淡泊而又充实。

猜你喜欢
过门慢板梆子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山东梆子慢板板式探讨
公羊爸爸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窗外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