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艺术表达心象飞扬

2021-11-22 23:54蔡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9期

蔡琳

【摘 要】为儿童的线条表达松绑,引导学生追寻画家的艺术表达视线,产生共情,表现出自己内在意向的线条是《线条的魅力》一课的教学情感线索。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置于明线,绘画技法置于暗线,并借助艺术通感和对比互通等方式,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线条的心象表达。

【关键词】线条的魅力 音美互联 对比互通 心象表达

苏少版五年级美术有一课《线条的魅力》,是针对线的艺术表达而设计的。看似简单、直接的题材,却蕴含着对学生艺术表达审美能力的深层指引。什么样的线才最有魅力?什么样的线符合儿童内心的艺术语言?让我们从美术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出发,一探究竟。

一、活教乐学,为儿童内心的表达松绑

《线条的魅力》一课中,教材给了非常宽泛的一些欣赏图例,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了感知各种线条的可能性,也给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图例中有软笔描绘的线,也有硬笔勾勒的线;有伦勃朗、珂勒惠支等大师相对写实的线条作品,也有凯文·欧森等当代画家的更个性化的表现型线条作品。通过这些图例,值得教师们深度思考的是,线在现代派大师们的眼中已经完全失去了记录自然形态的作用,而变成了画家个性、情感、思想的承载。

1.教学实践引发的转变

笔者经过《线条的魅力》一课的多种教学实践尝试之后,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受到具象表达的束缚,喜欢偏写实的线条,而对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很难产生共鸣,同时又常常因为达不到成人写实的准确性,而失去了线条绘画的自信和兴趣。根据这样的学情,笔者大胆地进行了教学环节的革新,从教学设计的架构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进行全面调整。调整后的教学以感悟艺术家绘画创作的情感个性表达为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线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表达,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明线,同时将线条的绘画技法探索相对弱化,变为暗线进行教学设计。这一变化跳脱出纯线造型的技法练习,着力从情感体验理解入手,巧妙地转变了学生对于具象再现造型表达的单一关注,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艺术表现大门。

2.活教乐学,升温课堂

活教是指美术教师突破单一的绘画作品讲解欣赏形式,将识图能力的教学环节活动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的导入环节虽是常规的作品欣赏,但教师却设计成了“考眼力”的游戏,将大师塔皮埃斯的作品一图多变为多幅不同风格的线条表现作品,并将其和原作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找寻画家的原作游戏活动中,发现线条笔痕的微妙变化,感受画家轻松自由、变化多样的线条风格特点。学生在对比发现中启航,感悟灵动线条的独特美。

乐学就是给课堂以更开放的绘画创作空间,用自然的线条去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和表达。例如,在“线的初探”教学环节中,对于绘画工具的初步尝试,笔者准备了四种绘画工具,有学生常用的勾线笔、马克笔,也有新的绘画工具炭精条和木炭条。用这些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条会产生虚实的对比,为学生本节课的绘画尝试带来多样的可能性。由于木炭条画出来的线条变化更丰富,学生更难把握,所以笔者采用了微视频示范的方式,将用笔的各种技巧蕴含在多张自然风景绘画当中,重点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在大自然当中自己喜欢的美丽线条。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中发现用笔的方法,自然也就感知到了轻重、快慢的变化给线条带来的丰富变化,也让自然的线条与情感的表达建立了联系。学生们在尝试绘画时,有的喜欢柔和的长线条,有的喜欢有层次感的螺旋线,这些都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表达意识。同时,也让他们放下拘束,與不同风格的线条画作品发生共情,轻松地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现自然的线条。这样就为学生的表达松绑,为手绘创作出更放松的线条作品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音美互联,感悟艺术创作的心境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觉、触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知觉相互交错相通的一种心理体验。音美互联带来的艺术通感常常成为画家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线条的魅力》一课中凯文·欧森的《演奏》这张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正在陶醉地演奏激昂的乐曲。作品中的线条看似凌乱,却充满动感,虽没有具象的造型再现人物结构,却精彩地表达出了画家眼中演奏家的那份激情,情感的表现十分到位。遴选它作为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对现代艺术作品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突破。但是,如果直接欣赏这幅绘画作品,小学生往往只觉得杂乱,很难体会其中线条的魅力,那么如何让学生赏画犹如身临其境,感悟艺术创作的心境后去触摸作品的精彩呢?笔者设计了多层次环环相扣的赏析引导,借用音美互联、情境再现的教学法,让学生发乎于内心地感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是音乐欣赏的介入,选择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小天才李映衡的一段小提琴演奏视频片段播放。在精彩的演奏中,李映衡仿佛全身都流动着音符,一曲未完已经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一种音乐旋律的审美情境中。教师再通过在音乐背景中的绘画创作,直观地让学生感悟这种艺术的通感给绘画线条创作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样,再让学生去对比欣赏凯文·欧森和一般的人物演奏速写作品的艺术表达,学生就能很快地感悟到凯文·欧森这种看似凌乱,却充满动感的线条的魅力,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画家艺术表达的情感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叹于画家线条的表现张力是如此精彩!这样的教学是对线条表现风格的深度探索,也是学生走向大师内心的桥梁。

三、比对互通,追寻画家的内在心象表达

不同艺术家们作品中不同线条风格的精彩,需要学生自己走进画家的内心去探寻,从而找到符合自身的绘画表达语言。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表达自伦勃朗从拘谨的形似线条的观念中解放以来,大师的线条风格不断得以发展变化。安格尔毕生追求干净、精致和美的线条,凡·高以粗犷自在的线条作画,马蒂斯轻松、流畅、优雅的线条仿佛在抚慰人们的心灵。怎样让学生与他们对话,找到画家的线条语言风格呢?课中,教师在音美互通环节中突破了赏析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欣赏不同大师的作品,学生就有了新的审美视野,也就自然地从内心开启了与艺术家线条情感表达的感悟通道。这时正是学生对线条风格欣赏领悟的最佳时期。

比对,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视觉感悟走向深入,也让课堂更加高效。在《线条的魅力》一课的练笔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了绘画题材相同但线条风格对比强烈的作品,这样的对比,让画面风格更加凸显。如凯文·欧森相对复杂密集的线条和凯斯·哈林极简的粗线的对比,夏加尔和毕加索创作的自画像中线条松与实的对比,康定斯基和塔皮埃斯作品中理性的抽象表达和自由的线条表达的对比,还有一组是冷抽象的蒙德里安在不同阶段画的树的对比。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线条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捕捉到不同的画家作品中不同的线条特点。

互通,是为了让学生更自由地追寻画家们的内在心象表达。笔者接下来设计了小组合作完成赏析任务单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对比两幅大师的作品后,说说画面中的线条有什么不同,自己更喜欢哪一种风格,这样的线条和哪一种绘画工具画出的效果最接近。然后再尝试用这种工具临摹一个画面的局部。这一系列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引导学生更自由地去尝试、探索线条的绘画方法,找到自己喜欢的线条美术语言。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各自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观点,自由评价线条风格,从而在交流中找到线条表达的意趣。他们的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带动了平时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四、心象飞扬,成就儿童自己的艺术表达

美术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技能移植与传递,而是需要教师去潜心倾听学生的发声,通过构筑美术课堂这个特定的审美活动场域进行艺术探索活动,成就学生们自己的审美表达。

这一课学生的绘画语言就是变化丰富的线条。课的最后我们看到,学生分别从不同的题材创作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的线条风格。如一个学生用富有激情的线条表现了自己喜欢的一首音乐,有感而发,画得舒畅自然;另一个学生则在凯斯·哈林的画作中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感悟,借助画家作品中人物的线条表达进行创作,抒发了自己这个所谓的“落后生”考了100分后的兴奋的情绪……他们有的把自己舒畅的心情通过轻松柔和的线条表达了出来,有的用硬朗的线条表达对神秘自然的憧憬。在教学的层层推进中,学生打破了一味追求写实的禁锢,找到了自己线条绘画表达的通道,愿意画,并乐在其中。

正如一位画家所说:“线不只存于物,更存乎心。”学生对线的创作可以是无限的,有什么样的心灵,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心象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