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

2021-11-23 12:57沈爽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名作欣赏 2021年32期

⊙沈爽[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民俗学家钟敬文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葫芦意象在我国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了葫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这些意象的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关注较少,不过乔孝东在《绵绵瓜瓞与〈金瓶梅〉〈红楼梦〉“瓢”的借用意象解析》一文中对“禅瓢”的“瓢”意象进行了论述。其他学者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皆一笔带过。《红楼梦》中葫芦意象大致可分为瓢葫芦、藤蔓葫芦和闷葫芦三类,但闷葫芦意象与特定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关联度不高,故本文主要考察《红楼梦》中瓢葫芦、藤蔓葫芦这两类葫芦意象的具体意涵以及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一、李纨射覆之酒底——“瓢”葫芦

《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而“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红楼梦》的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草木意象对人物性格命运进行隐喻。关于李纨,前辈学者大多认为作者用梅花和稻比德她,但是前人对瓢葫芦与李纨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论述,故本文力图揭示瓢葫芦意象在李纨人物塑造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红楼梦》叙述了众人行“射覆”之令,众人所言之酒底、酒面皆与自身性格、命运息息相关。如黛玉所作的酒底饱含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她酒底所作的折足孤雁正是黛玉自身的影射。又如宝钗所射之“埘”字正影射宝钗在婚后对离开的宝玉的思念。而李纨所覆之字也与自身性格命运联系紧密。“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岫烟便射了一个‘绿’字,二人会意,各饮一口”。李纨在此所取之诗或是为苏辙《九日三首》中“瓢尊空挂壁,九日若为欢”一句,又或是杜甫《对雪》中“瓢弃樽无绿,炉存似火红”一句。而岫烟射“绿”字,或是以刘希夷的《松友人之新丰》中的“泪随黄叶下,愁向绿樽生”一句相应,或是以杜甫的《对雪》一诗相应。葫芦有不同的形状,被人们赋予不同的用途,而李纨这里所指的为瓢葫芦,这种葫芦通常被挖去瓜瓤,剩下的空壳被人们做成器物,用以盛水、盛酒等。李纨覆“瓢”字,是因为她对瓢樽这一物品的敏感性,作者用瓢葫芦这一意象彰显李纨的人生志趣,也隐喻李纨对于贾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瓢葫芦象征李纨平淡自守的人生志趣

孔子认为诗歌应用以表达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怀。《红楼梦》的作者写李纨在射覆时采用了“瓢”字,这是作者以“瓢”这一意象向众人揭示李纨在贾府所处的地位,表现出李纨的安贫乐道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示出她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多用瓢葫芦来表现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箪食瓢饮”的赞美,后人在作品中也多对颜回表示赞扬,如孟子的《离娄下》、杨亿的《送张蜕秀才》。“箪食瓢饮”逐渐成为清贫自守和隐逸的代名词,如张昪的《满江红》、朱熹的《长溪林一鹗秀才有落发之愿示及诸贤诗卷因题其后二首·其一》,作者都用箪瓢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名利荣辱的漠视。他们在诗中书写生活的清贫与环境的困窘,其意旨在写落寞中的坚韧,彰显自身不屈的精神信仰。“挂瓢”又称“悬瓢”“挂树瓢空”“瓢挂树”等,而隐士被称为“弃瓢叟”“弃瓢翁”。《太平御览》记载了许由嫌风吹瓢响太过喧扰而摔瓢之事。后人在作品中对许由多有赞叹,如郑思肖的《许由弃瓢图》、胡俨的《题许由弃瓢图》。古人常用“挂瓢”“悬瓢”等喻隐居生活,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中的“瓢挂”、辛弃疾《生查子·简子似》中的“挂吾瓢”、李中《赠蒯亮处士》中的“悬瓢”。古人还将瓢葫芦与其他田园意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如骆宾王在《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中将“瓢”与“南山豆”“东陵瓜”“白云”等意象组合在一起,钱起的《山鸳栖隐》和杜甫的《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都将“三径”“一瓢”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都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这些诗都表现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并显示出一种对逍遥自由、淡泊高古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李纨所“射”之瓢与其他田园意象相互呼应,共同体现出李纨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李纨所居之地被称为“稻香村”。矮墙由黄泥筑就,墙头又用稻茎做掩护,院内有杏花茅屋,院外植有桑树、榆树、槿树、柘树,青篱、古井、佳蔬菜花又散落在山间,贾政说此景勾起他归农之意,众人也认为此地有田舍家风,李纨自称“稻香老农”。此外,李纨所作之诗和所占的花名也揭示出她的志趣。李纨在《文采风流》的匾额题诗中运用了梅意象,她青春守寡,身着素衣,以落梅自喻,正是说明了自己青春年华甘于寂寞,以平淡自守。李纨占花名抽到的签子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这也说明了她自己的隐逸之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对俗世无见无闻。李纨选择半隐居的生活,一方面是命运所迫,另一方面也是她主动的选择。丈夫的早逝使李纨的人生遭到了打击,“寡妇失业”的她便继承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以一种半归隐的姿态在贾府中坚韧地活着。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贾母、王夫人对她也是颇为关照,正如凤姐所说:“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收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可见,李纨的收入不菲,她虽不像颜回那样在物质上赤贫如洗,但是她在主观上与浮华的生活保持疏离,远离贾府权力中心,只是侍亲养子、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只有在凤姐生病之时,才同探春、宝钗一起操持家事。在处理家事时,她年纪最长,理应是最费心费力的一位,但却退居幕后,使探春成了主角,招致了生母的唇枪舌剑。事实证明,相对于凤姐的强势,她这种示弱确实也是充满智慧又实用的生存手段。所以,李纨是一位守得住富贵、又甘于隐逸的人。

瓢葫芦是李纨失去丈夫后自我激励的精神象征,同时,《红楼梦》的作者用瓢葫芦暗喻着李纨远离贾府的权势中心,且将瓢意象与梅意象、稻意象在文本中相互呼应,共同塑造出李纨在大观园中的隐士形象。

(二)瓢葫芦隐喻李纨于贾府重振的“救世”之义

李纨虽然在贾府中没有遮天蔽日的权势,但她和其子贾兰却对贾府未来命运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纨的谶图、谶诗向我们暗示了日后贾兰进士及第、李纨母凭子贵并诰命加封之事。李纨和贾兰对贾府的重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瓢葫芦的“救世”意义相契合。

瓢葫芦在先秦时期,就具有生殖繁衍的意义。《逍遥游》中记载:“瓠,剖之以为瓢。”瓢葫芦的形状像女性的子宫,且多籽。闻一多认为:“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如《诗经·大雅》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句子,瓢葫芦被人们寄予了子孙昌茂、繁衍不息的期望。《礼记·昏义》中记载新婚夫妇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醑”,“就是以两瓢相合象征夫妇合体、男女相交,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观念”。此外,因为瓢葫芦具有可漂浮的特性,所以又衍化出救世的功能。古人认为在洪水来临之际,葫芦可以拯救人类性命,这在中国很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布依族《赛胡细妹造人烟》的古歌、水族《兄妹种瓜》的神话等都记载了在洪水来临之时,人们钻进葫芦里从而逃过一劫的故事。

李纨悉心培育贾兰,这对重振贾府有重要意义。贾政无能乃至迂腐,贾敬逃避管家的责任,贾赦好色无度,贾琏嗜色如命,贾珍恣意寻欢,贾蓉荒淫乱伦,贾环卑鄙猥琐,宝玉是个“富贵闲人”,只有贾兰一心致力于仕途经济。贾家人若想世代荣华下去,在抄家之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便是重要的方式。贾兰在《红楼梦》热闹的场景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有时元宵节都不在。可见贾兰大多因礼节要求而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将精力主要放在诵读经典上。此外,李纨并没有将贾兰培育成一个书呆子,她要求贾兰文武双全,小说中写贾兰闲时便演习骑射。总之,在李纨的悉心培育下,贾兰成为一位勤奋刻苦、文武皆擅的贵公子。

放观整个贾府,只有贾兰既品行端庄,又积极学习儒家经典,为科举事业而不懈奋斗。正是有了李纨对他的悉心培养,才有了贾兰日后的一试中举,有了“兰桂齐芳”的局面。瓢葫芦正是象征了着李纨对贾府的“救世”作用。

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藤蔓”葫芦

《红楼梦》中,贾雨村与藤蔓葫芦这一意象关系密切,贾雨村被称为“葫芦僧”。前人大多从“糊涂”与“葫芦”的谐音角度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进行阐释,本节重点从葫芦藤的缠绕性来论述其象征意涵。葫芦的藤蔓之间缠绕不断,相互交错,这像极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官场尤甚,而复杂的官场关系又极易滋生腐败。作者在《红楼梦》中用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官场的黑暗,也隐喻名利对贾雨村、小沙弥的侵蚀,便有了被判得不明不白的葫芦案。

(一)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

元明清文人多用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较有代表性的是汤显祖的《邯郸记》:“〔宇〕万年枝上葫芦缠。〔萧〕老相公,怎么说个葫芦缠?〔宇笑介〕脚不缠不小,官不缠不大哩。”宇文融认为官场关系复杂,只有那些擅长逢迎攀附的人才能官运亨通。而明代官场确实存在结党营私的现象。徐林说:“有明一代……朝廷上下趋炎附势,卖官爵,官场等于市场。”汤显祖在作品中用“葫芦缠”意象来描写官员间相互攀附的现象。

《红楼梦》的作者也用葫芦缠绕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贾雨村与小说中的多位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改变了贾雨村等人的命运轨迹。其一,藤蔓葫芦喻贾雨村与甄家、葫芦庙内小沙弥间的复杂关系。从仁清巷延伸出一根葫芦藤,藤上缀着甄家及相邻的葫芦庙,庙中住着小沙弥,也寄居着贾雨村,地理位置的相邻为这几人提供相识的机会,他们之间有着缠绕不断的联系。贾雨村因生活困顿而寄居在葫芦庙内,无钱科考,而甄远道为其准备盘费余事,贾雨村才得以进京赶考。也正因甄远道常在家中提及贾雨村,甄家婢女娇杏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被其娶为妾,后被扶为正妻。此外,正因为贾雨村曾寄居在葫芦庙中,所以庙内的小沙弥便认识他,后来贾雨村判香菱之案时,还俗后的小沙弥便告知香菱的身世及“护官符”,于是贾雨村徇私枉法,帮了薛家。小沙弥是致使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关键人物。此外,贾雨村又因小沙弥了解的信息过多而远远地充发了他。葫芦庙地方狭窄,故当葫芦庙炸供时,相邻的甄家烧得只剩瓦砾。甄家自此破败,甄士隐不久后便跟了疯跛道人去了,看破红尘的甄士隐得到了解脱。而贾雨村与甄士隐相对,贾雨村醉心于名利,在经历了几次宦海沉浮后最终被罢官,又遇甄士隐,两人共同归结了《红楼梦》。

其二,藤蔓葫芦隐喻贾雨村在官场上和他人复杂的关系。清初官场确实存在官员之间相互攀附的现象。“各级官史追求享受安逸,三五成群,互相交结,商谋私事,徇庇党羽,图取财赂,作弊营私”,这段话写出了清代各级官员之间相互勾连、贪腐严重的状况。《红楼梦》的作者也在小说中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贾雨村的仕宦生涯就是例证。贾雨村被贬后,去林如海家教书,偶遇张如圭和冷子兴,前者告知他都中正奏准起复旧员之信,后者为他献计,让他央烦林如海为其寻找门路。而凑巧黛玉要去都中,林如海便为贾雨村写了荐书,让他同黛玉一同前往贾府,作者写贾雨村“依附”黛玉而行,“依附”二字不仅说明贾雨村的船是依附黛玉的,而且暗示他的仕途之路也是依附林家、贾家的。贾雨村在贾政的帮助下,先谋了一个复职侯缺,后又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缺。他上任后便遇到了薛蟠的案子。他本要派人捉拿薛蟠,而有个门子却示意他不要发签。退堂后,门子向贾雨村展示“护官符”,这是一张写有当地大乡绅姓名的单子,又向贾雨村介绍薛家的权势和香菱的身世。贾雨村知晓了薛家与贾家的利害关系,又想到自己因贾家的帮扶才得到这个官位,便为薛蟠开脱,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后又为了讨好贾赦,将石呆子弄得家破人亡。《红楼梦》中贾芸对贾雨村的评价十分准确,说他既能干,又长于钻营。

《红楼梦》仁清巷里的这根藤缀连着许多人物,从姑苏、扬州伸到都中,贾雨村攀着这根藤上的人物考中进士、升官,被贬后又靠着攀附这根藤上的人物被复用,也为这根藤上的人多次徇私枉法。贾雨村整个仕宦生活都与这根藤上的人缠绕不清,作者用藤蔓葫芦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也隐喻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与腐朽。

(二)藤蔓葫芦隐喻名利对贾雨村等人的侵蚀

在中国古代,儒生的普遍理想是入仕做官,但很多人在宦海中迷失自我,被名利纠缠一生,“就如同藤蔓葫芦的蜿蜒缠绕,不仅会汲取其他植物的营养,还会使得植物失去生长发展的空间”。

很多诗人对此有所阐释,如元代方回在《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中写道:“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闲人缠葛藤。”明代湛若水的《赠霍渭先进士毕姻归南海长律一百韵》中写道:“大醒尘土梦,勇斩葫芦缠。”霍与瑕在《府江吟·其六》中写道:“葫芦缠缚何时,慧剑封尘独苦。”而《红楼梦》中葫芦僧贾雨村和曾住葫芦庙内的小沙弥都是受到了名利的侵蚀。

葫芦庙内的小沙弥身处佛门净地,已受了十戒,本应远离世俗名利的侵扰,但他却为了图轻省热闹,还了俗,当了门子。他本想着凭着和贾雨村是旧相识的关系能受到提携,但是没想到贾雨村因他了解的信息太多而远远地充发了他。

贾雨村胡乱地判葫芦案是他受名利侵蚀的生动写照。宋元民间俗语中有“葫芦提”一词,“葫芦提”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显现。如董解元的《西厢记》中有“一夜葫芦提闹到晓”和“葫芦提把寺院荧烧”之语。“葫芦提”还可以写成“胡卢提”“胡芦蹄”。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用“葫芦提”来形容窦娥所蒙之冤的不明不白;王仲文的《救孝子贤母不认尸》用葫芦提形容县令妄断案,使自己蒙受冤屈。《水浒传》中有“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殓”语,《金瓶梅》中有“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语。“葫芦提”在这些作品中都含有糊里糊涂之义,多以“葫芦提”形容作品中的人物蒙受不白之冤,案子被胡乱地判了。《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也没有让施暴者薛蟠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徇私枉法。不过这与其多数作品中所述的“糊涂”存在差别,贾雨村并不是一位愚笨的庸官,他对案件的真相知晓得清清楚楚,他听了冯家人的诉讼后,就已经明辨了薛蟠为无赖、仗势欺人之人,也即将做出正确的抓捕方案。但是在门子向他使眼色并告知薛蟠与贾家的利害关系后,他便为薛蟠施了“金蝉脱壳”之计,使薛蟠本人逃离了法律的制裁。他在清醒的状态下胡判了这桩案件。

葫芦案对贾雨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寓意着名利对贾雨村的侵蚀使他彻底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恩师段江丽在《贾雨村的堕落之路》一文中指出:“‘乱判葫芦案’是贾雨村放弃士大夫核心价值,出卖人格和灵魂的标志。”’在断葫芦案之前,贾雨村虽有骄纵、贪酷之举,但是他还守得住道德底线,而葫芦案是他成为一个利欲熏心的腐败官吏的转折点。当他被上司寻空参了一本后,仕途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他重新思考为官之路,而冷子兴和小沙弥都成为他走上攀附权贵、污浊卑鄙之路的助推力。断葫芦案的前半部分,贾雨村是有着良知的,想要捉拿薛蟠归案,但是当门子向他讲了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后,他便用钱解决了此事,他一心只是想让薛蟠免除牢狱之灾,而不把对自己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放在心上,视英莲为陌生人,贾雨村此时已经完全被名利蒙住双眼,变得冷血无情。而事后他又向贾政和王子腾修书巴结,此后,他便视攀附逐利为官场常事。

三、结语

《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葫芦,显示出葫芦意象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作者既对前人赋予葫芦意象的意涵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瓢葫芦与李纨的志趣、命运相连,又以藤蔓葫芦喻贾雨村等人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名利对其的侵蚀。这体现出《红楼梦》作者知识积累的广博,也体现出他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段。不同形态的葫芦意象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涵,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的探究只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与佛道思想的关系还可以有深入的研究。

①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在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第30页。

②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③④⑤〔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2页,第871页,第599页。

⑥ 闻一多:《神话与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⑦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84页。

⑧ 〔明〕汤显祖,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⑨ 徐林:《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1页。

⑩ 孟昭信:《康熙大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⑪ 王淼:《明代葫芦意象的象征意涵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论文》,2018年。

⑫ 段江丽:《贾雨村的堕落之路》,《文史知识》2015年第10期,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