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诗人傅若金的诗歌创作

2021-11-23 12:57郭爱玲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02
名作欣赏 2021年32期

⊙郭爱玲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乌鲁木齐 830002]

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一代之有一代文学的观点,人们历来把元曲作为元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但是,诗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到元一代也散发出了它独特的风采,加上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如贯云石、萨都剌、丁鹤年等。到元朝中期,“元诗四大家”盛誉元诗坛,在“元诗四大家”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批诗人,这些诗人以提倡“性情”、崇尚“复古”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追求,创作了一批流露真情实感,反映社会民生的作品,傅若金就是其中一位,明人胡应麟就曾称其诗“雄浑悲壮,老杜遗风,有出四家者”。通过对傅若金诗歌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对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一个具体的观照。

一、傅若金其人

傅若金(1303—1342),元代中后期的重要诗人,初字汝砺,后揭傒斯给他改字为“与砺”,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时傅若金因家贫而学习裁缝来贴补家用,后因裁缝的身份遭人羞辱,于是转而向学,拜师在范椁门下,从此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因其天赋极高,时人有“君赋质清美,自幼为诗,出语惊人”的评价。待到成年,傅若金外出游历到湖南,受到宣慰使阿荣的招致,阿荣待他为上宾,常与他一起吟诵诗歌。二十六岁时,娶了同乡的孙淑为妻。不料没过多久,孙淑因病离开人世。元至顺三年(1332),三十岁的傅若金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到达京师。通过他老师范梈的推举,不久便诗文远扬。虞集、揭傒斯都对他的诗文大加赞赏,并推荐他在朝廷做官。元顺帝三年(1335),三十二岁的傅若金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任他为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此时他壮志满怀,有诗“圣主恩深极炎海,伏波铜柱任苍苔”可证。出史期间,面对复杂的情况,他有条不紊,机智应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让自己声名大噪。但是,当他从安南(今越南)回朝之后,并未得到重用。两年之后,才被朝廷任命为广州路儒学教授。此后没过几年,他便在工作岗位上突发重病而亡,年仅四十岁。有《傅与砺诗文集》存于世。

傅若金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留下的诗文、诗评、诗序等确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于他的一些史料包括作品的传世内容其实并不少,但相关研究却比较单薄。时人研究傅若金的内容常常集中在他的生平考证、作诗作文主张以及诗文集《傅与砺诗集》版本考源校注上,对于其诗歌具体内容的研究并不多。在关于其诗歌内容的研究中,大多与他出使安南所写的纪行诗有关,但也没有专门的单篇论文进行讨论。傅若金作为“元诗四大家”的接班人,在当时的文坛上是极有影响力的,他毕生都奔波在江南一带,诗歌创作同他的生平经历有密切关系。我们透过对他诗歌内容的研究,可以看出元代中后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有一定帮助。

二、傅若金的诗歌创作

傅若金是元代诗歌史上较有影响力并且留存诗歌作品较多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数个皇帝掌权的状况,这一时期也正好是元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因为他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诗歌创作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诸如吟唱山水、题画咏物、咏史抒怀、怀亲悼亡、送别酬唱,等等,无一不在其诗中有所涉及。根据杨镰先生《全元诗》收录,傅若金一共存诗八百六十八首,且诗歌形式多样化,包括骚体、三言、四言、五古、七古、律诗和绝句。傅若金作诗古体、近体皆备,但主要还是以近体为主。下面笔者将对其诗歌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叙述。

(一)寄情山水,书写个人情思

自然山水往往是文人历来吟咏的对象,傅若金也不例外。诗人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有感触,遂提笔写下。这类作品通常与作者当时的体验有关,诗人以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寄托个人思想感情。诗中,这类诗歌创作集中在他游历湖南、京城时期,写景清新自然,较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比如这首五律《金陵晚眺》:“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白日余孤塔,青山见六朝。燕迷花底巷,鸦散柳阴桥。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诗人远远地看着金陵城,有高高的孤塔,远处的青山仿佛还是六朝时候的模样,未曾变过。燕子在柳树下迷住了眼,乌鸦在桥下叫着。只有城墙底下的秦淮水,年复一年地流淌着。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时眺望金陵城看到的景象,由此引发诗人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触。傅诗常常在描写名胜时与神话传说相连,想象和现实相结合,读来别有趣味。如《洞庭连天楼》一诗,诗人夜游至洞庭湖,看到湖上缥缈的云烟中仿佛有仙人居住的青山和高楼,又想到鲛人曾在此夜游,龙女曾在此降雨布下恩泽,“鲛人夜出风低草,龙女春还雨湿花”。诗人倚着栏杆看天上繁星,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曾相会的天河。金陵城、洞庭湖都是诗人游历过程中所见之景,傅若金通过对它们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类诗歌还有《小孤山》《港口晓行》《登岳阳楼》《回雁峰》等,都写得十分有韵味。

(二)咏物题画,寄寓怀抱

咏物诗和题画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创作的热点之一。题画诗,因画而题的诗,就是用诗歌将画面的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多见于文人间的交往过程,尤其到了元代,更是题画诗创作的一个小高峰。当时的文人都非常喜欢作画,写题画诗也成为文人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傅若金的绘画能力虽不突出,但他却写了很多题跋,这类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所占比例也很大,他也因为一首《奉题仇工部壁间古松图歌》而得到了虞集的赏识,虞集认为他这首诗写得绝妙,同时把他称为“元诗四大家”的继承人。这首诗是对山中松柏高尚品质的一个赞颂。开头“苍松在山自奇古,灌木翳之人不惊”写出了山中松柏和低洼灌木的区别,随后又描写了松柏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依旧向上而生的精神状态,最后道出松柏想要能工巧匠发现自己的愿望。这首诗作者借松柏之口提出自己想要被伯乐赏识的希冀。整首诗描写细致,内容广阔,读起来很有气势,无愧于虞集对它的评价。

傅若金写了一些咏物诗,从数量上来说,可能不及题画诗,但仍不能被我们简单地忽略过去。例如《寒竹篇》:“竹性谅靡迁,人心惧中改。愿言卒封植,勿使伤樵采。”寒竹长在山涧弯曲的地方,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向阳而生,经历春夏秋冬,寒竹依旧挺立,宁愿自己牺牲也不愿伤了砍柴人半分。这首诗通过对寒竹的赞美来寄托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再如《飞雪篇》中雪的描写“连翩素彩动,泱漭玄阴结。群林互腾耀,众景纷变灭。既增寒竹姿,复宜青松节”。漫天飞舞的雪花给大地笼上一层白色的光彩,看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在寒冬时节,也只有竹子、松柏能够经历严寒不会枯萎。白雪皎洁,虽极易被污染,但只要内心坚定,就不会被世俗欲望所迷惑。这里诗人借竹子和松柏在寒冬中永不枯萎、白雪虽易污但涅而不缁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人格理想不会因恶劣环境而影响。此类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芝草歌》《菊赋》《落梅》,等等,诗人常借诗歌来展示物象,抒发诗人观物感物之情。

(三)以诗会友,表达真挚情感

元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整体的文化观念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诗歌创作中,整个的社会环境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交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不少酬唱应和送别的诗歌作品。傅若金一生交友广泛,对其留存下来的诗歌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交友众多,身份各异,其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既有平民也有贵族,既有百姓也有一官半职的人,因此他创作的这类诗歌的数量也是极为丰富的。比如这首《送蒙古潘学士》:“衣冠治定通重译,竹帛文词变六书。”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潘学士去湖南,希望友人这一路能够重整衣冠,平安顺利。还有《和赠陈与之》:“有孙堪慰眼,莫厌把杯频。”这是一首酬唱应和之作,是傅若金对友人陈与之的和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曾经和友人一起走过的清江道现在的样子,同时对过去进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限怀念。此类诗歌还有《赠医士谢茂德》《送唐子华嘉兴照磨》《和余太守对雪见怀》,等等,这类诗歌内容丰富,不仅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还有对友朋的劝勉和祝福等,诗人用笔自然,感情流露真实动人。

(四)借古喻今,抒发个人感慨

咏史咏怀永远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首选方向之一,傅若金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总要去看看此地的风景名胜和遗留下来的古迹,以此来扩充自己的视野,吸取古人的经验,抒发自己的无限感想。比如《沛公亭》和《歌风台》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吟咏刘邦的作品,诗人因为看到刘邦的故居而心生感慨,想到刘邦创立功业的过程,帝国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刘邦在立国过程中的丰功伟绩永远在人们心中,人们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但看到这些历史留存下来的古迹,也能想到当时的情景。再如这首《汴梁》,汴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这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今登临此地,放眼望去,却只剩下一片荒芜,“斗草尚馀残后碧,进花无复盛时红”。斗草之后尚有残留的痕迹,这里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内心充满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这类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如这首七言律诗《凤凰台》:“太白题诗凤游处,古台萧索换流年。古来宫殿俱无迹,风雨凭高独黯然。”这首诗对李白的仕途经历做了一个评判,李白一出,风流无二,晋宋以后,作诗作文无人能与之相比,但历史的车轮终将向前,古时候的宫殿也总会无迹可寻,心中不禁黯然失色,纵使我有卓越的才华,但终不得朝廷重用,无法建功立业,这种心情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吧。这首诗诗人借吟咏李白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但却被忽略的感慨。

(五)怀亲悼亡,追忆往昔

傅若金自小便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始终是他的行为准则。成年之后的他常在外漂泊,少有回家,但亲情始终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大量篇幅。如《长沙见严亲》这首诗是写父母对在外远游的游子的深深关切。“游子方春至,严亲尽日怜”,离家远游的人总是深深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期望他们在外一切都好,不要担忧远在家乡的我们。“归朝诫努力,江上莫留连”,在外要认真做事,不必担忧亲人。这首诗寥寥数语写出了担忧游子的父母,感情流露自然,动人心弦。再如《中秋有感》(其一),这首诗是诗人看到月亮心有所感而写,在中秋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自己却独自一人在异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怀念。除此之外,傅若金还创作了不少的悼亡诗,尤其是关于他妻子孙淑的悼亡诗。孙淑是元代诗坛上有留下唯二诗集的女诗人,自幼父亲便教导她学习《女诫》,她是典型的闺阁女性,也是传统教育下的淑女。她与傅若金结为夫妻后,感情深厚,但不幸的是,孙淑体弱多病,在嫁给傅若金五个月后便因病离世。傅若金在孙淑死后将她所作的诗编辑成册,题为《绿窗遗集》。因为二人深厚的感情,傅若金为其创作的悼亡诗质量上乘。比如《过故妻墓》,傅若金去到妻子的墓前,想到妻子已然故去,但又看到妻子生前留下的衣物,写下的诗歌,诗人顿感悲戚,一句“留得旧时残绣在,伤心不忍读回文”让这首诗更加真切动人。还有《入室》(其二),这首诗写了诗人在深夜进入亡妻孙淑曾经的居室,看到摆设和之前一样,但主人却已经不在了,只留下满屋的灰尘和蛛网。诗人深夜睹物思人,触物怀伤,诗歌内含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让人不忍卒读。

(六)以诗写史,关注社会现实

元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王朝,上层贵族作诗还是多停留在与朋友应和酬唱的层面,较少关注现实社会。傅若金作为从社会下层走上来的诗人,生活体验丰富,交友广泛,与时人不同,他的诗歌中有不少表现社会现实的作品,这对我们了解元代中后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帮助很大。如杂言古诗《伤哉行》中就对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有深切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元时河北下冰雹时期,当时的人们深受冰雹灾难的侵害,百姓民不聊生,但诗人自己的力量又过于弱小,无法帮助受苦受难的群众,“伤哉何伤哉,出门闻天语,掩袂不敢哀”,这让诗人备感无力。这首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与当时诗人作诗常停留于宫院中的情况相比,为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再如《八十里山行》,这首写强盗奸人借助桂林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这一带的人民进行烧杀抢掠,人民苦不堪言,求官府出面进山剿匪,殊不知官府也被这批贼人收买,盗贼和府衙沆瀣一气,对百姓进行残忍的掠夺,“安得大聚边头兵甲铸田器,尽锄高山作平地”,多希望有人将这高山移平,化为天地,让盗贼们没有藏身之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盗贼的唾弃,对官府不作为的讽刺以及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情和希望盗贼除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这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元后期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对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七)其他

傅若金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法将它们确切的归结到以上几类中,但这些诗歌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体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如《题天使馆》,这是诗人在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的过程中所作,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异国风貌,这里的亭台楼阁和人们的穿衣打扮虽然和元朝不尽相同,但经过多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同和相同,又开出了别样的文化之花,这也是两国能继续友好往来的基础。再如《七夕》,七夕是古代的情人节,相传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但傅若金的的这首诗却将笔触调转到七夕这一天的珍贵,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辛苦一年才能相见,这次相见就显得尤为珍贵。再如《从军行》,“从军行”这个题目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傅若金的《从军行》写的则是征夫的内心世界“岂不怀室家,王事有急难。生当同富贵,没当同忧患”。我们也想回家享受家庭的乐趣,但是国家需要我们冲锋上阵,我们一定义不容辞。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征夫舍家报国的赞美之情。此外还有《咏怀》《敬业斋铭》《方壶》《腊日入安南》等。

三、傅若金诗歌的影响

傅若金处于元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与“元诗四大家”交往甚密,“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是他的授业老师,他作诗深受其影响,揭傒斯也在《傅与砺诗集序》中有言:“德机盛矣,余每读与砺诗,风格不殊,神情俱诣,如复见德机也。”同时他从小受到儒学思想的浸润,诗歌也带有传统儒家的功用意识,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我们在考察傅若金诗歌作品时可以明显看到,他的诗歌创作多为近体诗。同时,他在为欧阳玄作的诗序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就是提倡“性情”,崇尚“复古”。但他的这种复古并不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照搬,而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己的诗学体系,因此他的诗歌具有一定新意。他反对宋末以来的诗文雕饰之风,提倡“简古”,取法的对象也是除金元以外的诗歌,尤其推崇汉魏的文人五言诗,由此创作的诗歌内涵更加丰富且不空洞,如《少年行》《题丛蕙》《群雁图》等。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且由于他是从下层成长起来的诗人,因此他的诗歌能更好地反映元代中后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对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他出使安南时期创作的一系列纪行诗,这类诗歌不仅包含了对当时安南(今越南)异域风光的描写,更有对当时一些民风民俗的书写,如《陀览驿》《腊日入安南》等。傅若金作诗擅长以情动人,所以他的诗歌通常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比如他的一些赠别诗和悼亡诗,这类诗歌强调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并不过分追求语言的华美,如《送别宋子与》《百日》《追和蕙兰》等。

总之,傅若金作为一生都奔波在江南地区的元中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多真性情的流露,同时又有接触社会底层的题材,因此他的诗歌内容才足够丰富。通过对傅若金诗歌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借助其诗歌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称得上元中后期成就较为出众的诗人。

①〔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2页。

② 〔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3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 杨镰主编:《全元诗》(第45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9页,第66页,第96页,第30页,第7页,第6页,第87页,第77页,第91页,第96页,第66页,第95页,第38页,第39页,第5页。

⑱ 〔元〕揭傒斯著,李梦生点校:《揭傒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