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2021-11-23 10:40沈克印
体育教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消费体育

蒋 彬,沈克印

(1.新乡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0;2.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20年5月,党中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确立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新地位的抉择,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1]。新发展格局要求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带动经济发展,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体育产业是构建我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内大循环中打造强大的体育产业,激发国内体育消费潜力,扩大体育内需,在国际外循环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扩大国际体育市场占有率,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浪潮加剧,传统国际循环形势显著弱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体育产业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把握当下发展机遇,将体育产业发展有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新思维审视国内国际环境,理清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脉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实践方向,是当前体育产业的重要议题。

1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我国现有发展阶段为背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逐渐凸显,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体育产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在自身产业结构、规模、环境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2]。

1.1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1.1.1 国家政策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并部署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发展健康产业,鼓励体育产业与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多元主体,统筹区域体育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冰雪、赛车、航空、马术等中高端体育消费项目,建设新型时尚运动体育俱乐部。该纲要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出发,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着眼体育产业服务功能,优化资本要素配置,改革体育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明确了体育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战略地位。

从对外开放政策看,“一带一路”倡议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为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拓宽了渠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有效向外转移我国体育产业的低端产业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优化国内体育资本要素配置,降低体育产品成本,增强国际市场占有率,推动国内体育产业优化升级,有效开发国外体育市场,拓展体育产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1.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已经完成历史性跨越。在“十三五”时期,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在建设强大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完善的流通环节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显著提升,第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型转为创新驱动型,突出供给质量与效益的平衡发展。第二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要素市场的改革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新动能,发挥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互联网、5G、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融入各种经济业态中,迭代升级消费品质量,增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循环优势显著降低,外部环境已经迫使我国经济转向内需型发展。新发展格局将促进内需作为基本出发点,我国有14亿人口,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人数三分之一,具备强大的内需潜力,通过建立高效的市场机制,围绕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4],能够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挖掘体育内需潜力,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助力体育产业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通过国内体育市场需求的有效释放,体育产品有效供给的多样化,国内体育市场主导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将会更加明显。总体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1.3 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国民体育消费水平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长,有接近半数的家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约为2亿户,覆盖人群6亿人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可以有效拉动内需,不断提升社会消费水平,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5]。伴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消费人数也逐渐增加,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体育消费铸就了财力基础,体育实物产品、文化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以及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消费空间。高收入群体正在逐渐拉动体育消费的升级,譬如逐渐兴起的户外运动,项目的专业性极强,要求参与者配备高精度的导航设备、可靠的营养补给、专业的户外鞋服等,对经济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有效带动与之相关的各类消费支出。甘肃省张掖市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吸引大量人群从东部城市前往参加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中国户外徒步运动资源汇聚区。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把锻炼身体和提升生活品位融为一体,户外、骑行等专业性较强的运动方式正逐步演变成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1.2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挑战

1.2.1 体育消费意愿未被完全激发

受经济形势、社会人口结构、工作方式、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当前民众体育消费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激发。(1)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体育消费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210元,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 037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6%[6]。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受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子女教育、住房支出等因素影响,居民体育服务性消费可支出比例仍然较低,极大影响了体育消费意愿的增长。(2)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时间。服务型体育消费时间低,体育消费的闲暇消费属性需要进一步开发[7]。中青年是体育消费主体,同时他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作通勤时间长、加班时间长等原因降低了国民体育锻炼时间支出意愿,也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意愿的增长。(3)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居民休闲时间没有用于体育健身,体育消费多局限于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比赛和购买体育服装等低层次消费方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育服务类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竞赛表演类产品,体育技能培训类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民众体育消费意愿不够强烈。

1.2.2 有效体育市场主体建设滞后

我国体育产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于市场经济时代,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约,未构建起有效体育市场,需要尽快营造合理、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1)体育市场中政府行政主导色彩比较浓厚,在体育政策制定、行政审批权等关键节点上束缚了体育市场的自由发展。行政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过度使用,限制了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同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人事关系上掌握着教练员、运动员等核心资源,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这些核心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在群众体育赛事方面,随着商业性群众性赛事活动审批权限的放开,众多赛事运营者纷纷承办比赛,滋生了体育市场无序竞争。以马拉松赛事为例,由于马拉松市场运营不规范,在线路设计、安全保障、交通运输等环节意外频发,现象背后是政府监管能力的缺失和体育市场规则的不完善。(2)受不良竞争规则的影响,地方政府和具有行政背景的体育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密切关联的利益共同体,为维护既有利益格局采取封闭的、排他的发展模式,限制辖区外竞争者的进入和辖区内体育资源的流出,保护关系企业免受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8]。封闭的市场环境制约了市场主体地位构建,限制体育资本要素的合理分配,体育企业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谋求各种经营手段,甚至不惜以违反市场规则为代价。

1.2.3 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体育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创新发展领域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体育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创新政策运用不充分,体育实物型产品科技含量低,体育场馆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竞赛表演类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等。(1)体育科技政策体系是体育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政府推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在体育的各个领域中,创新扶持政策没有实现全领域覆盖,在竞技体育方面颁布的相关政策较多,与体育科研创新和体育产业的创新政策运用较少[9]。回顾体育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中均有涉及。受宏观经济以及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影响,给予竞技体育更大的科技政策扶持力度,而在体育产业领域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有所不足,这是发展过程中的欠缺之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发挥科技政策的激励作用,才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人才、资金、物资等方面实现充分自由发展。(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建立有序灵活的市场机制,民众的消费愿望需要高品质的体育产品来调动。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治理呈现不均衡态势,体育实物型产品高科技含量不高,关键生产环节未掌握核心技术。体育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没有充分发掘自身生产技术优势,企业间技术创新没有实现信息流通,体育技术创新产出效益低下。我国体育产业专利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外观设计专利,在体育技术创新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0]。国内大型体育用品企业专利授权数量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在专利质量层次上明显落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对产品核心专利技术的研发远远低于国外。体育品牌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投入,大型企业之间合作研发数量过少,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企业之间科技知识没有实现充分共享,尖端科研信息尚未有效流动,这些现象阻碍了我国体育企业在产品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大循环的有序运转。

1.2.4 体育产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全球体育产业发展变化,各国政府、各体育协会都面临着如何实现高效管理的问题。我国体育管理层要融入国际体育产业管理中,学习先进国外体育组织管理经验,在体育产业管理领域积极作为[11]。当前民众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与现有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错位。南京国际赛马场变成停车场,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变成菜地,这些新闻凸显了体育高效管理的缺失。政府管理层面虽然已经启动“放管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体育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固有阻力,体育行政部门由于自身管理体制,利益分配等原因,在人才管理、场地利用、赛事审批权、赛事运营等方面仍未形成高效有序运转。一方面是行政部门对简政放权理解不到位,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去作为,限制了优质体育资源的有效流转;另一方面是以文件应对工作,缺少政府多部门的联动,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去创新管理,产生了严重的体育资源浪费。

1.2.5 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持续影响

在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背景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体育产业遭受到严重影响,体育赛事、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服务等多领域出现停滞,在体育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产生了严重冲击。(1)新冠肺炎疫情切断了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冰雪产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2]。各类职业联赛停赛,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遭遇“停摆”,全国有近百场马拉松比赛被迫取消。体育健身培训机构全面停业,受场地租金、高人力成本等影响出现关门潮,短期内业绩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由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等六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冰雪项目消费遭遇断崖式跌幅。受访的202家企业中,有37.62%的企业同期收入下降50%,有41.58%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不足2019年的一半。(2)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压制了传统体育消费需求,线上体育消费需求方兴未艾。当前体育消费方式处于迭代升级期,由于疫情期间隔离政策的实施,居民长期居家隔离无法外出运动,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向线上消费方式转变,线下消费受到冲击。传统体育消费需求被严重压制,实物型体育消费品、与体育相关的住宿、餐饮等消费支出急剧减少。虽然云端体育服务业态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但尚处于新兴阶段,线上体育消费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在服务质量上也存在缺陷,抑制了部分体育消费意愿的释放。

1.2.6 体育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落后

体育产业受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从起始阶段就处于体育产业全球化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在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13],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国际体育产业链条中谋求生存,虽然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在低端体育产品出口方面赚取了利润,但是在产品科技含量、知识产权等方面没有主导权,国内体育企业专利授权数量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缺乏产品核心专利技术,对专利技术的研发投入低于国外[14],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能力弱,对外依赖程度高,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在低端制造业态中徘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动国际外循环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存度。体育企业应把握产业链发展主动权与主导权,努力占据国际体育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转变对低端出口型体育产品的依赖,重视自我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高端体育消费品。在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中,努力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效益变革、质量变革,通过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来提高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摆脱传统国际产业链条对体育产业的束缚,在国际外循环中提升自身价值。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发展格局中体育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定位,在新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客观冷静分析市场环境,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才能有效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作用,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注重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育需求侧管理的协同作用。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角度看,需求侧与供给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翼,缺位的需求侧管理将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提升[15]。高质量供给依靠有效需求推动,有效需求依靠高质量供给保障,体育需求侧管理为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具体方向,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体育需求侧管理为目标。明确自身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定位与优势,切忌搞“小而全”的“内循环”,统筹安排体育产业布局,重视体育区域优势。譬如:水资源丰富地区要多提供水上项目供给,山区可提供攀岩、滑翔等陆地空中项目供给。摒弃功利思想,协调全国优质体育生产要素,发挥体育产业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突出产业经济效益,不断优化区域体育产业结构。

2.2 推动政府作为,积极建设有效体育市场

体育市场一端是体育产品的生产者,一端是体育消费者,信息公开、健全开放的体育市场格局是体育企业发展的必要环境,政府在体育市场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管理作用。(1)积极践行政务服务职能。在体育市场中政府积极作为,不仅当好体育市场的“服务员”,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建设,还要当好体育市场的“裁判员”,惩恶扬善以净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保障功能,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将政府行政执法功能与市场竞争机制相融合,建立体育产业负面清单,对不合规经营企业依法依规惩处,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2)树立对外开放新理念,努力发挥保障功能。实现政府服务和国内外市场有机统一,在国内大循环中做“有为政府”,在国际外循环中做“敢为政府”。掌握国际体育市场规则,用国际通用的法律法规构建起市场保障体系,搭建通畅、安全的国际体育产业流通渠道,让企业放开手脚,凝心聚力做好企业产品发展。积极构建国内、国际两个体育市场,促进两个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以形成内外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重视体育科技创新,激发民众体育消费意愿

科技创新是激发消费意愿的重要动力,在体育产业链中贯彻科技创新理念,增加体育消费产品科技含量,加速体育科技类成果转化,创新体育用品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16],提升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1)增加体育实物型消费产品科技含量,激发参与者体育消费意愿,是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进行身体练习是体育消费有别于其他行业消费的显著特征,高科技体育产品研发应围绕服务身体练习这个核心功能展开,开发高科技含量产品,有效增强用户体验感,激发消费意愿。譬如,安踏体育用品公司基于消费者大数据平台,推出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体系——“ANTAUNI”,品牌管理中心高级总监朱敏捷表示:建立以科技为支撑的产品研发平台,努力提升消费者使用感受,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定制类体育消费改变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转变为“挖掘需求,引导消费者参与设计—生产—配送”的创新模式,助推消费需求升级,有效提升需求侧管理质量。(2)推动体育科研院所、企业、医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体育科研项目申报、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持续深远的合作。例如上海体育学院与哈佛大学等多方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高速双平面荧光透视系统”,实现了光谱中高频段非可见光线的高速频闪技术,通过系统可以准确分析骨性结构,避免皮肤肌肉等组织产生的干扰。推动体育、医学、工程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创建,可以有效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确保民众更科学、更合理地参与运动。

2.4 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体育生产要素配置

体育产业生产要素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需要培养体育产业专门人才,筑牢体育产业融资平台,创新体育产业决策体系,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创新科研保障制度,加速体育科研成果转化。(1)加强体育人力资本积累,制定体育科研人才培育政策,提升体育专业人才质量。根据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引进跨学科高层次人才,从高科技体育实物型消费品研发,高水平体育赛事建设,高内涵体育文化消费等方面着手,发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自身优势,整合优势人才资源,重点解决人才供给与体育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创立合理的人才晋升发展体系,畅通专业人才科研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人才流动渠道,为体育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空间。(2)积极引导金融业服务体育产业。把握金融业服务体育产业的战略定位,在政企环境、财政制度等方面主动作为,重点支持体育创新和体育消费需求引领。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增加高风险高成长类体育企业的资金供给,满足高科技体育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银行等融资企业的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严格鉴别企业信用等级,建立企业负面清单制度,打造优良市场环境。(3)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和技术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需要发挥科研在体育产业链条中的带动作用,完善体育相关创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积极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加强对体育领域知识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对体育数据、技术等要素的使用规范,建立健全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参与新兴要素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提升数据和技术等要素市场配置水平。

2.5 拓展体育服务功能,实现新业态融合发展

坚持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实现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体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地位,应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体育服务功能,开发新型体育服务产品以增强体育产业新动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利用国内人口、科技、地理等资源,实现“体育+旅游”“体育+养老”“体育+医疗”“体育+教育”等多种业态的体育产品供给,实现与旅游、文化、教育等跨界融合。挖掘体育竞赛表演业潜在价值,带动相关住宿、餐饮、交通、文化产品的附加消费。依托国内巨大且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冰雪运动、攀岩运动、水上项目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区域体育优势项目。利用一带一路政策,营造良好体育市场对外开放环境,结合医疗、保健、康复专业优势,将传统中医与体育结合形成特色产品发展,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市场中弘扬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2.6 打造国内高端体育产品,助推外循环发展

提升国内体育产品质量,使规模与效益发展相统一,同时增强外部吸引力,放眼国际市场,着力培育民族品牌。(1)推动体育竞赛表演类产品发展,深度挖掘国内体育联赛市场价值,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职业联赛,发挥联赛品牌效应,建立联赛品牌文化。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竞赛表演类产品的供给方式,将5G、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在竞赛表演类体育服务产品中,加强职业联赛、转播商、通信服务商合作机制,创新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模式,增加线上体育产品附加值,拓展线上体育产品消费点,激发民众体育消费意愿。(2)挖掘相关体育产品的文化价值,抓住消费者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契合点,不断提升消费体验,满足消费者自我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融合,带动体育产业文化消费。同时着眼国际市场,把国内优质的竞赛产品(如乒超联赛、北京马拉松)推向世界,挖掘联赛背后的广告、运营、观赛等附加值,延长体育联赛产业链条,从产品宣传、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上形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体育产品链条,以点带面,促进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

3 结语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将会深远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影响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下,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提升国民体育需求、转变政府角色、积极构建有效体育市场、深度开发体育产品、拓展体育产业链、着力打造民族体育品牌、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体育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下内功。通过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育需求侧管理两方面共同施策,以内需带动外需,积极培育国际体育市场,增强体育产业对外开放发展动力,实现自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宽新路径,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消费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体育产业之篮球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