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23 17:01彭安琪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疫情大学生

梁 依 彭安琪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个体而言,就业问题关系到无数学子与其背后的家庭生活。从全局出发,一个社会的就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也事关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说,现代化进程逐渐推进,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解决的迫切性愈加凸显。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倾力培养的人才后备军,其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深入调研,对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与建议构想。

1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快速发展进入全面稳步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的不断肆虐,大学生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1.1 市场上存在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对比之前明显增加,同样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上升,就业难已然成为社会焦点。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再加上往年的待业大学生,2020年待就业大学生超过千万人。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国就业景气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就业市场的招聘需求人数下降了22.6%,超过了就业需求变化,且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有所提高。因此,就业市场已然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情况。

1.2 沿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大,影响范围辐射全国

我国传统工业大多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自疫情发生以来,传统工业受到沉痛打击,造成了企业减员或者停止招聘,大大增加了沿海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由于中国高校地理位置关系,沿海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向中西部回流,使得就业压力扩散至全国。

1.3 工资待遇低,人才流动量加大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使得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大大缩水。一方面,据官方数据显示,疫情暴发的半年来失业率在4%左右。长沙某一加盟店招收员工引来多名硕士研究生投递简历,毕业生对于就业预期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网络舆情调查提出,由于企业没有经营周期,导致毕业生就业较难,以至于预期工资期望仅为3000元左右。

1.4 高校毕业生阶段性失业形势严峻

根据相关论文显示:由于在有序复工复产中,企业运营率低于社会总需求。由于复产企业没有实际订单,导致相关企业被动出现复工没有复产的情况,一些一线城市企业资金链条断裂,企业员工薪水需求无法被满足,最终导致企业大幅度裁员,出现了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

1.5 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号召国企、名企开启“国聘行动”吸收一部分的应届毕业生;扩招高校研究生;推动中小企业复产复工等。于此同时,自2020年2月下旬以来,国资委接连发出通知加码稳就业,要求除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外,中央企业要确保各个新就业人员总数不低于2019年度。2月底教育部提出,2020年研究生将扩招 18.9万人;截至4月9日,“国聘行动”累计向求职者提供了超过50万个优质招聘职位,约300所高校参与招聘。尽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政府的调控正在起到积极稳定的向好作用。

2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结合上述现状,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对当前问题的形成原因做出了以下归纳和总结。

2.1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虚拟经济的兴起,我国的实体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下行状态,压力巨大,同样虚拟经济和资金流风险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快速发展转变为全面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导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持续长期存在。

2.2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减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性的疫情暴发使得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断绝交通、“封城”、停工、停业、停学,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萎缩,进出口大幅缩减,我国沿海一带地区进出口贸易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传统行业产品的需求下降也导致了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减少招聘计划,尤其是进口芯片制造、电信技术和互联网创新等行业较为明显[1]。同时,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等实体行业也受到了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相应专业大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导致分配不均。

2.3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员工适应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是否聘用以及重用该员工,但是,目前各个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却疏于对大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大学生课程设置的不断反思。一方面,许多高校关心的是生源的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很少考虑就业市场因素,为了迎合家长和考生的心理需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校名和看似健全的专业设置,这种务虚作风使其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中难以形成特色,使得对专业概念模糊的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要承担失业风险。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培养重点上,理科偏多工科偏少,文哲史基础学科偏多而应用型学科偏少;侧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上的指导。这样的培养模式最后导致了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人职匹配错位的问题。

2.4 就业市场种种乱象

除了经济发展模式和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之外,就业市场乱象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其中较为严重的便是处于“用工荒”与“就业难”中的“伪就业”问题。“伪就业”也称“被就业”,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需求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或就业证明的虚假就业;二是大学生由于生存压力,对就业质量要求极大降低,选择临时就职的不充分就业;三是高校为提升就业率,虚报未就业学生为已就业状态的被动就业,出于高校本身的发展要求,就业造假屡见不鲜。为了提高就业率,各个高校会采用扣留毕业证、卡毕业论文等方式逼迫大学生签署就业协议,而这样的就业必然是不长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难以短期内胜任工作,且一年之内离职率不断上升。如此伪就业状态造成了就业情况虚假向好的景象,实际上,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造成了就业资源的浪费或闲置,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的声誉。

2.5 就业市场的公平性

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成本,用人单位往往以学历作为用人门槛,人为划分“985”“211”“一 本”“二本”多个档次,将其与学生能力直接挂钩,这种“唯学历”论式的人才筛选模式不仅不够公平,同时也会造成整个社会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能力水平与毕业院校的等级有一定关系,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个人的学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水平是由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努力程度决定的。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3.1 政府方面

第一,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大学生就业待遇以及薪资水平,保证进入企业大学生的“五险一金”以及各类社会福利落实到位。特别在疫情的特殊条件下应保证毕业大学生工资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给予疫情补助和福利。

第二,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研究生扩招,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此举有利于减少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并且在硕士阶段可以更加细致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跟随导师深入研究课题,学习科研知识。

第三,放宽大学生贷款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基于兴趣爱好以及国家鼓励政策进行创新创业。既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缓解市场劳动力过剩做出贡献。

第四,规范档案管理的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自由就业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保障全国范围内多样化就业。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对毕业生未来发展路径的需求层次分析,以及各个区域的大学生的走向分析。实现一对一精准配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且有效的资源和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府可以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高新工业园区和创意园区。这种形式既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的立体化。

第五,用多种方式去协调发展可以就业的岗位,调动社会大资源,积极寻求各方面关注。在疫情期间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以及网络招聘等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根据各地疫情的情况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引导和分流,尽量减少大学生向高风险地区的就业发展和路径[2]。同时努力引导大学生就业方向,多以创新创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为主,减少密集型劳动性产业占用高端人才的情况。政府应该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建档立卡,在核实现实情况之后给予一定的帮助。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失业补助和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鼓励学生走入基层,走向乡村。先富带后富,基于当地条件进行创新创业,基于当地人民劳动的机会提高就业率。

3.2 学校方面

各大高校也应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会对所在高校的发展产生影响,要想建设双一流高校,一定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第一,高校应该立足市场,研究现代就业需求,保证课程的设置满足未来市场定位。首先要基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改革创新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其次要在高校内推动实践化教学研究,在学生课堂上加入模拟创业就业等知识,提前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角度,既有利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二,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动性,一对一或者进行小组服务和指导,定期讨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并且导师依据此种情况推荐个人未来发展路径。个人也可以依据科学客观地分析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高校还要加强线上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就业工作更适合在线上开展。高校可以实施网络教学以及网络答疑,给学生就业提供合理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学校的考研率和保研率,或者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深造[3]。这样既能给学校减轻就业压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建设高水平高校。

第三,各大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所,例如在学校设置创业孵化中心。同时为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教育贷款,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

3.3 企业方面

企业应不断发展,改革创新。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就业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利润,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解决就业难题。

3.4 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转变职业观念,明确自身职业生涯道路,制定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到,能为人类做出怎样最大限度的服务是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而不是局限于狭隘的利己主义圈子里,仅聚焦于一时的爱好与虚荣。青年人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站在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下选择自己喜欢且又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不断深入改革的当今,青年人就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每个大学生坚定使命,不忘初心,才能在新时代的大潮下取得成就。

猜你喜欢
毕业生疫情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