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案例教学法研究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21-11-23 19:1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案例文明理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实践研究问题,也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我国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部分省市在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于承担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备好课、讲好课,使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通过课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是近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1]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和教师采用了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持下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以作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案例式教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

1.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必须增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问题意识,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材理论性强,必须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则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素材和案例,以辅助教学,才能把理论讲透、让学生学明白。

2.案例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较弱,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冷漠、排斥。有高校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大学生喜欢的比例低于50%[4]。但是,青年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大都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前途命运有极大兴趣,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讲授中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国际背景,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精神和理论逻辑用案例阐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吸引力。

3.案例教学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原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这门课又是在把握社会进步各种机遇、应对国内外各方面挑战中开设和向前发展的。因此,讲授本门课程的教师,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教师既要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必须不断更新与理论相联系的案例素材,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将案例融入理论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例的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每个人的健康。讲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使用案例,能够更加充分地阐述相关理论,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案例的收集和选取

案例的收集和选取是个大工程,需要时间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将案例归纳整理为历史案例、专业(行业)案例和实践案例三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案例:主要是在历史上因为人类破坏环境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最后导致人类自身受到严重危害的案例。古代可以举楼兰古国的消失、汉唐长安城因环境污染而迁址改建、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因毁林耕种而荒漠化的案例;现代可以举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事件等环境污染的例子。而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像因垃圾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例,都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专业(行业)案例中,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相关的生态环境案例,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能源高校可以结合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来讲授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的内容;用身边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的案例讲授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内容等。这些案例学生不仅易于接受、理解,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分享具体的案例,并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实践案例一般是教师或学生通过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得出的一手的案例。比如,近几年,雄安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师生在调研雄安发展规划、实地考察中了解了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并结合过去白洋淀多次出现大面积死鱼事件,清楚了解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就。

2.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

案例的使用有多种方法,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和专业人士讲解三种类型。

首先,教师讲解最常见。一般在案例讲解中,可以使用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结合多媒体、互联网视频等技术手段,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生态文明课上,通过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的图片对比,能源消费结构走势的曲线图,全球植被覆盖率的地图等,都能够直观地辅助教学。

其次,学生自己讲解,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参与感。学生可以自行收集资料并进行加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辅助讲解、点评,课堂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再次,为配合专业教育,还可以请专业人员现身说法。比如,在油气行业大型投资项目生态风险控制的案例中,采用专业人士讲解项目生态风险和相关法律法规,并配合项目生产建设现场视频的方法,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未来的责任,这也很受欢迎。

3.案例教学的两个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不可像讲故事那样讲述案例,而是要用案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讲好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支撑理论、讲好理论。案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更好地从学理层面阐述案例背后的逻辑,实现案例与理论的有机融合”[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经验,发扬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理念。这是在生态文明理论教学中必须遵循的逻辑,案例的选取讲解必须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同时,要用案例讲好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与政策,让学生既要了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和创新点,又要理解改革过程的曲折性,目标的坚定性。当前,教材以政策内容为主,案例必须避免与教材分离,防止“案例选取和解读与教材理论点偏离,课堂看似生动,但理论落点不清晰”[6]。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先通过生态产品和环境经济的案例明确“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道路不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利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阐述生态制度建设的长期性;最后用秦岭违建的案例讲清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曲折性和重要性。采用这样的案例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逻辑和政策制度上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际国情持续更新和改进。

1.集体备课和案例库的共建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在一所学校,该课程的讲授是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的。目前,大部分地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已经建成和正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多人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师梯队建设。案例教学同样是集体备课的重内容。“共商、共建、共享”案例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一方面,多人共同收集和建立案例库,可以极大地增加案例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使教学团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讲授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思路,从案例库中选取合适的素材资料,提高备课效率。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案例库中的素材,快速充实背景知识,增加理论授课的底气。此外,随着案例库内容的充实,还可以将研究文献、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内容也纳入共建共享的范围,为备课和教学做好充分的保障。

2.案例库的及时更新、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制度不断完善。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舆论关注的国家大事,也是青年学生感兴趣和希望了解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讲授提出了要求。作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紧跟政策,经常阅读、持续收听、收看国家新闻机构、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避免落后于时代。培养职业敏感度,随时将可能用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案例纳入案例库中,及时更新、充实。这既是理论和政策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获得感。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重大事件,例如秦岭生态保护案件,持续性的关注也有利于对相关政策制度的理解,有利于教学。

3.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目前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都设有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以深入了解国情。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也应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和案例,也应该积极加以利用,使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做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社会调查。一方面,深入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和数据,在理论指导下,可以写出更好的社会实践报告,报告的结论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实践。一些社会实践题目可以长期跟踪积累,在此基础上可以写出更好的学术文章。

猜你喜欢
案例文明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请文明演绎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漫说文明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