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危机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分析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2021-11-23 02:08田佳依王钥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形势危机问卷

文/田佳依 王钥

2020年初开始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企业的春招和秋招计划由于特殊形势被迫推迟甚至取消。同时,由于外国严重的疫情形势,许多本打算国外就业或留学的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新的就业选择,总体来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此节骨眼上,许多新兴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如线上教育、云课堂、网络直播、微商等,为应届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生应及时调整心态,以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就业,树立新型就业观念,切实了解当前特殊危机背景下的真实就业现状,明确自身职业定位[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当代大学生在特殊危机背景下的择业选择内涵、结构及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进行了许多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河北经贸大学生为研究主体,深入分析特殊危机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趋势,了解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特殊危机形势下的新型就业理念,为解决特殊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切实理论支撑[2]。

一、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适用于特殊危机影响下大学生新型择业观研究的调查问卷,进行预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得知Cronbach's Alpha值为0.746>0.7,KMO值为0.647>0.6,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0<0.05,说明此调查问卷内在整体一致性好,建构可靠性强,可投入正式调查。采用公式n=对2021年河北经贸大学在校16500名学生进行样本量计算,得出初始样本量为328。鉴于特殊危机形势,本次调查采取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无实地拦截式调查方式,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回收与保存。因此,问卷回收率为100%,共分发3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为320份,有效问卷率为96.97%,问卷可信度高。

二、特殊危机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通过向河北经贸大学大一到研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特殊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下面将从择业取向、择业认知、择业态度、择业标准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在特殊危机影响下产生的新型就业观念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择业取向

个体通过对自身条件与就业偏好的判断,将自身综合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决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形成个体择业取向。

1.大学生毕业规划受特殊危机影响程度

针对河北经贸大学生进行具体调查,分析特殊危机形势对其就业取向的影响程度。62.26%的学生认为特殊危机并不影响其毕业规划,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与坚定的就业观念,特殊危机总体上并未改变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2.特殊危机前后大学生毕业规划倾向变化

①考事业编制、考研考公人数总体增加,原计划直接就业群体中25.29%,自主创业人群中29.29%,国外深造人群中11.11%的学生均选择转向考事业编制或考研考公;②直接就业人数明显增多,面对特殊危机形势,许多学生考虑到自身因素,选择直接就业;③选择国外深造人数降低约30%,特殊危机的突然爆发打破了准备出国深造学生的计划,部分人转向国内考编或直接就业[3]。

(二)择业认知

择业认知包括个体对择业环境的了解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正确判断自身条件同客观职业需求之间吻合度的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具备一定的了解与就业认知,经济学与法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前途明朗且了解自己专业;文学、理学、工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前景一般,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还不了解;管理学与艺术学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并不明朗。对此现象,政府应提高支持力度,发布相关就业政策,高校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三)择业态度

择业态度指个体基于自身生长环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看待就业相关问题的具体想法。

1.针对目前特殊危机形势下的就业心态

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此次特殊危机确实给就业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57.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同低学历学生相比找到工作更加容易;15.8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很难找到工作;但仍有27.1%的学生认为在特殊危机形势下,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说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具备一定自信,且能抓住新机遇,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就业挑战[4]。

2.特殊危机形势下家庭对择业影响程度

由卡方分析可知,p=0.086>0.05,说明不同性别同学在家庭对择业影响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特殊危机形势下,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影响程度普遍较大。通过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家庭因素对女性大学生择业影响程度要略大于男性,仅有2.63%的女性大学生认为家庭对自身择业影响较小,同比却有28.57%的男性大学生持有相同看法。

(四)择业标准

择业标准是个体所期望从未来职业中获得的物质利益、精神需求、名气威望等,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尺度、价值依据与内心深层次期望的外在表现。特殊危机背景对大学生择业标准产生一定影响,下文将选取当代大学生择业标准中最重要几项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1.特殊危机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关注重点发生改变

相关调查显示,特殊危机前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更为关注经济收入(66.77%)及个体发展机会(66.45%),但在特殊危机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关注重点发生了改变,就业城市离家距离、工作地点是否为特殊危机风险区等因素开始被大学生列为择业关注重点。其中,在经济收入因素中,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最低月薪为3000元~8000元,占比83.22%。

2.就业渠道发生改变

特殊危机期间,有31.61%的学生选择通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来寻找工作,参考人数大幅增加;网上求职成为一种新型招聘形式,22.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企业招聘官网、APP等寻找就业机会;选择校园招聘学生数大幅降低,仅占22.26%。针对线上招聘认可度问题,选择不同就业渠道的人进行交叉分析,当代大学生认为线上招聘模式优于线下招聘模式,值得推广与普及。

(五)影响因素分析

1.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去特殊危机中高风险地区的就业意愿,得到的数据结果是:59.68%的大学生愿意去曾是特殊危机中高风险的地区就业,认为特殊危机并不能改变其对就业城市的选择;40.32%的同学不愿意去曾为特殊危机中高风险地区就业,认为中高风险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是理想的就业地。

2.特殊危机形势下的就业方向。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喜好偏向稳定型工作,这与考公、考研热现象相符合;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跳出舒适区,改变自己,面对挑战;小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之余兼顾副业,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为自己的职业提供更多的保障。

3.基于特殊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压力,调查大学生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农村等地就业意愿。有34.52%的大学生有到基层就业的打算;24.52%将在基层就业作为工作的过渡;21.94%的大学生将基层工作视为一项保底选择;19.03%的大学生认为基层工作过于劳苦,不愿从事基层工作。

三、因子分析—特殊危机期间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由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可知,Bartlett球形度观测值为213.973,p值接近于0,即单位阵同相关系数矩阵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KMO值为0.732,根据KMO度量标准可判断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因子

观察公因子方差,除社会优化创业环境变量(0.581)外,提取值均大于0.7,即提取出的公因子对大多数变量有较强解释能力。通过解释总方差表可知四个因子将变量表达到了90.923%,表达效果较好。由旋转成分矩阵表可知共提取出4个因子,且对比碎石图,符合验证。在提取出的四因子中,第一个因子于提高自身竞争力上存在较大载荷,可称为个人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于提高线上招聘质量上存在较大载荷,可称为社招质量因子;第三个因子于国家政府精准帮扶、扩大就业市场上存在较大载荷,可称为市场政策因子;第四个因子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上存在较大载荷,可称为高校指导因子。因此,笔者从大学生自身、政府、社会、高校四个层面,针对特殊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切实建议与展望[5]。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学生毕业规划受特殊危机影响程度较小,出现三种就业倾向变化。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与坚定的就业观念。但具体分析,存在三种就业倾向变化:①考事业编制、考公与考研人数整体增加;②直接就业人数明显增多;③选择国外深造人数比例降低约30%。

(二)特殊危机背景下择业关注重点与就业渠道发生变化

在特殊危机前,大学生择业时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与工作的稳定性。但在特殊危机形势下,就业城市离家距离、工作地是否为特殊危机风险区等因素也开始被大学生列为关注重点,侧面反映出特殊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更多考虑就业安全问题,对工作地点与环境更为重视。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为就业首要选择地点。河北经贸大学生就业渠道也发生了许多转变,考事业单位、考研和考公人数大幅增加;网上求职成为新型招聘形式;选择校园招聘学生数大幅降低。

(三)特殊危机背景下就业压力增加,家庭对择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此次特殊危机确实对就业带来了一些挑战,对择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对河北经贸大学生的择业影响普遍较大,且女性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受家庭影响程度远大于男性。

(四)特殊危机引发新型就业思考,基层与特殊危机风险区就业意愿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河北经贸大学生在特殊危机背景下的新就业思考与取向为:①就业偏向稳定型工作;②提高个人能力,勇于挑战;③扎实专业知识,寻找对口工作;④多方面发展,工作之余兼顾副业;⑤将基层就业作为特殊危机背景下工作的过渡或保底选择。

(五)对策与建议

1.增设就业岗位,进行教育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针对以上调查得出的三种就业倾向新转变,当地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增设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河北经贸大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实操实干专业能力。大学生自身也要增加实习经历,提高专业技能,不能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沟通交往、团队协作、灵活应变等能力,将自身塑造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2.提供就业指导与安全保障,优化线上就业质量

针对大学生在特殊危机背景下择业关注重点的转变,当地政府应加强安全保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为大学生就业安全给予强力保障。河北经贸大学应着重引导本校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一个真正适合且热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在特殊危机影响下网上求职成为新型招聘趋势的现状,当地政府与有关企业应与时俱进,调整招聘方式。河北经贸大学应增强学生网上收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开设线上就业指导精品课程,为本校大学生网上求职开辟一条精准快捷的通道;用人单位要主动与高校、政府建立联系,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渠道共享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开辟新就业渠道。

3.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完善“老带新”就业联动机制

针对特殊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现状,当地政府应调整财政投入,精准帮扶,加强产业指导,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河北经贸大学应切实保障新入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律维权教育,同学生家庭进行沟通与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应完善“老带新”就业联动机制,通过“传、帮、带”方式帮助新入职大学生熟练相关业务与技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在企业站稳脚跟。工作过程中不压榨、克扣新人,为新入职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出台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加强“校地企”三方合作

针对特殊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新型就业思考,当地政府应出台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完善“特岗计划”“西部开发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增加财政投入与福利保障,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河北经贸大学应加强“校地企”三方合作,定向精准培养人才,鼓励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相应的平台与辅助条件,增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搭建创业园区,开创就业新天地。大学生自身也应适度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踏实做事,时常自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岗位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猜你喜欢
形势危机问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问卷网
“危机”中的自信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