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研究

2021-11-24 10:29邓意志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张 融 邓意志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600)

内科学作为在医学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具有覆盖面广、整体性强等特点。医学院内科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包括呼吸、消化、泌尿、循环、造血系统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防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实践技能。在传统的医学院内学科教育教学中,大多只注重内科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对于医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则有所忽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原则,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以及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重要论述以来,对课程思政的再次强调[1]。具体到医学院内科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内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内科学教学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内科学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结合,切实培养医疗技能扎实、思想品质良好、医德高尚、人文素养好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内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以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化的高等教育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育人观[2]。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各个学科、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基于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医学院内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明确课程设计任务为手段,保持医学院人才培养系统均衡且满足医学院人才培养期望目标的自然机制。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在内科学课程体系中增设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立足于课程思政价值生成规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以内科学课程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内科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全力构建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科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需要立足于内科学课程的多元价值性。医学院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自然延伸,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较强的适应性,远比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育人效果自然也更好[3]。

二、内科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

内科学为临床医学基础性学科,其课程教学承载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使命。内科临床疾病发病病因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并不一定在教材中都能找到记录,而教材中所记录的临床特征也不一定会在病人身上都表现出来。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人体消瘦、多食、多尿,但是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出现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这就需要内科学学生扎实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与诊断技能,能够全面考虑病患的临床表现,综合其他并发情况,对其进行临床治疗。在内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讲解内科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诊断与质量。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教师则可通过床边教学的方式,与患者问诊、查体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度。此外,在内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思维方式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专业文献、检索专业数据等方式,不断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加扎实、全面地掌握内科学理论与技能。

2.引导学生理解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各学科日常教学中。传统的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水平则甚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4]。而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时数量少、课程体系单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全面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短板”。构建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目标就是突破当前高校育人困境,推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构建思政课程与内科学专业课程一体化模式,有意识地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真正培养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通过构建内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渗透于内科学每一堂课程中,将学生的精神体系建设、思想品质培养、政治素养提升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将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构建落实于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实现育人的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化。

3.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内科学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崇高的职业道德。首先,作为新时代医学生,必须具备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牢记患者托付、不辜负患者信任。其次,新时代医学生同样要有医学仁术,具备无私奉献、严谨求实、互尊互学的职业道德及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但是,由于医疗体制等种种原因,医患矛盾仍突出、医患关系仍紧张。因此,内科学学生在专业学习及工作后,都要不断坚定信仰,勇敢面对,积极克服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踏实学习,坚守岗位。通过构建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医学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医学事业的崇高感及对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医学职业,坚定职业信仰,坚守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真正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医德双馨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

三、内科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途径

明确了课程思政内涵及内科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就要深入挖掘、认真梳理、内科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医学历史成就教育、纪律与法治教育等。通过深入挖掘内科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基因与德育基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统一结合。在课程思政落实途径与方法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PPT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床边模拟问诊、PBL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活渗透,具体可从以下环节入手:

1.从绪论开始,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内科学教学是从绪论开始的,通过绪论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内科学在整个临床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内科学学科知识自身所具有的覆盖面广、整体性强等特点。学习内科学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很多细小知识点,如疾病的鉴别与诊断、药物剂量的判断等。因此,在内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宝贵的学习时光,扎实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在日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其次,在绪论教学中,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就自身对医德医风的理解进行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在观看、交流中受到启发,思想认识得以升华,深刻感悟医务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职责。最后,引经据典,通过讲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生平经历及我国古代神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引导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古人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及他们勇于探索、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促使学生在他们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为成为一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夯实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在讲解内科学各论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深入挖掘内科学知识的背景材料,将热点话题引入教学过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及专业实践教学,挖掘内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内科学专业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播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症状体征讲解部分: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详细、具体地讲授一些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还应适时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以此向学生强调,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本着悬壶济世、精业惠民的工作态度,无论在问诊还是查体过程中,都要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态度温和,以真诚的态度、简洁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争取做到患者满意、自己安心。

辅助检查讲解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影像学检查、化验室检查等相关理论知识,还可穿插当下部分医院存在的“医生开大检查”的问题,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职业道德、过度医疗行为受到的惩罚、造成的严重后果。此外,还可引述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做出的重要指示:避免“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的再次发生,以群众受益和公平可及作为医疗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医改推向纵深。针对当前部分医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思想走入误区,行为出现偏差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的意识,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诊断在内科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入相关教学案例,并针对案例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全面掌握病症的发病机理、诊疗方法,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还要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误诊的危害,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检查技术,掌握辩证临床诊断思维方法,从而有效避免误诊的发生。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临床见习,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临床诊断所应具有的严谨性,并趁机教导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会诊,用严谨与真诚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坚决不负患者所托。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科学自身特点,结合内科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内科学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内科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内科学专业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合统一。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