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相关道德问题的法律解决

2021-11-24 23:48
法制博览 2021年28期
关键词:义务调控成员

图 雅

(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成员的存在方式、发展状态,受社会共同体利益关系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具有独立的个性,现代意识思维比较鲜明。所以,社会成员在道德与行为的选择上,表现为多样性特征。

法治社会建设视域下,从立法层面实现对道德问题的解决,是社会良性秩序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文从这方面加以探究。

一、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解决的发展选择分析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人情社会,公共理性并不完善。在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受公共理性不足的影响,社会成员在价值判断上存在多元性,在利益上存在冲突性。价值判断与利益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的主要因素[1]。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践显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修养进行培育,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能力与管理能力。但是,此种约束与管理,并不能够实现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属于软性内在的。虽然社会舆论、个体自律等,会对道德形成保障,但是并不能够充分驾驭和适应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的协调功能较弱。

现代法治社会,社会成员的公共理性程度,与社会治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与利益关系的协调,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公共理性。法,本身就是公共理性,具有客观化和规则化特征[2]。其在多元价值的整合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中,能够发挥出主导的作用,可为社会成员提供比较合理的行为准则。由此来看,法,是社会理性秩序构建中最合适的选择。将法律、道德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法律优势,从制度层面对道德问题加以规范,减少道德问题,构建出理性、美好、和谐的社会。对社会中的道德问题,选择法律解决的原因,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法律有可预期和明确性。在设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可通过强制实施,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其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司法裁判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充分实现对矛盾纠纷、利益冲突的化解。

在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时,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立法途径。以科学立法的方式,适度的将道德转化成法律,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道德,从宏观层面上,减少道德问题。第二种途径,是司法途径[3]。通过司法判决,以正义的方式救济合法利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解决措施

(一)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理论解决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以立法方式解决道德问题,主要是借助立法,将道德转化成法律,使道德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由此,实现对社会中常出现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道德可以转化成法律的原因,是道德、法律二者间有一定的共通性。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遵循的基本道德正义原则,可通过转化成法律规则的方式,使道德原则的约束力、强制力增强。道德、法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道德、法律均有义务的内容。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通过规定义务的方式,能够有效指引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对其形成约束。社会成员遵守道德,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法律强调权利,不过也不对义务排斥[4]。通过创设权利、义务,充分发挥规制性的作用。未履行法律义务,也不会享有法律权利。不过,二者的义务实现机制存在差异。道德义务,以自律为主;法律义务,以他律为主。就义务内容范围来看,与法律义务相比,道德义务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随着现代生活的制度化发展趋势,道德义务转向法律义务的现象,更加明显。

第二,道德、法律的调控范围相容。从本质上来看,二者有一定的从属关系。道德调控的领域比较广泛和全面,但凡是法律调控涉及的领域,均属于道德调控范围。而道德调控的范围,并非都属于法律调控范围内[5]。法律,是底线的道德,调控的内容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关系,范围内容相对狭窄。而且,在行为要求上,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偏低,是不能够逾越的底线。而道德,涉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对法律有一定的服从性。

第三,道德、法律的价值取向有一致性。对于法律、道德而言,正义分别是内在价值和精神。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到与非正义的斗争中,才取得了道德结果,能够将社会成员追求公平正义社会的价值反映出来。

(二)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实践解决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实践层面,主要是从法律角度转化道德,达到解决道德问题的目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立法实践的解决上,都以道德转化成法律为主。就我国《宪法》来看,该法律站在国家根本法的高度上,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有自主人权。《民法典》中,在法律条文中载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围绕法律,将其转化成比较具体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此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法律载体作为支撑[6]。而且,相关行为规范中,对民事活动的自主性、公平性、平等性等进行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提供比较合理的行为指导。

将道德法律化,可以从非道德行为方面,规制社会成员的行为,使法律具有道德性质。在社会实践中,将道德标准普遍化,可以使成员提高义务服从性。从本质上来看,道德规范的结构层次比较鲜明。若本身行为标准不够普遍,社会成员可以不遵守准则。通常来说,道德层次较低,普遍特性明显。道德层次,对法律转化有一定影响。将道德转化成法律,实际上就是在立法时,要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道德行为。

三、社会法治背景下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

法律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社会关系立法的确认。在此基础上,形成权利义务的关系,从法律意义上去调控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在选择和确认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时,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很难会做到社会生活、关系的提前建构。司法判决,是认定个案事实的司法行为,可以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从而协调利益关系,矫正违法或是非道德的行为。就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而言,每个案例都是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利用司法手段,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对案件审理时,要向社会成员传递相应的准则,对社会共同体认可的价值观进行传播。由此来看,司法判决能够将法律制度宣示出来,也会将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彰显出来。司法判决结合了德治与法治,是道德宣传、社会法治的载体。所以,可以重视社会法治背景下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

四、结语

在法治社会环境下,利用法律对道德层面的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借助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只不过,以立法解决道德问题时,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也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道德行为的现象。司法判决,是在认定微观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实现对矛盾纠纷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形成社会整体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司法还是立法,都可以将价值共识凝聚起来,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加以有效解决。以此,为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猜你喜欢
义务调控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