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的商业伦理批评解读

2021-11-24 00:16莫艺璇曾美怡曾月香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莫艺璇 曾美怡 曾月香

【摘要】 《巴比特》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文化最真实的写照。刘易斯通过对书中泽尼斯市的描述以及对商人巴比特的刻画,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界中产阶级商人追求利益而漠视商业伦理的现象,将当时美国商业社会中由经济增长和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以及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跃然于纸上。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瓦解、过度消费主义、企业责任缺失、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的违背四个视角对《巴比特》进行商业伦理批评解读,以获得对当今的商业社会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 美国商业社会;美国中产阶级商人;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批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04-03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中的商业文化研究”成果。

辛克莱·刘易斯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0世纪20年代是刘易斯文学创作的黄金十年,期间先后创作了《大街》 《巴比特》与《阿罗史密斯》 。1930年,刘易斯成为美国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至今。《巴比特》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社会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现状。巴比特是美国商业文化下的典型商人,常常游走于政治和商业之间,对物质和金钱顶礼膜拜,将道德伦理抛之脑后,而他物欲横流的生活却与他精神的空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易斯通过巴比特这一人物形象,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商业文化和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商业伦理与商业伦理批评

商业伦理,作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确立其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当前学者们对于商业伦理的概念和内涵做出了很多探索,有基于个体层面的定义,将商业伦理界定为面对道德困境的行为主体在思考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时所参照的原则与标准的集合;也有基于组织层面的定义,将商业伦理界定为组织在回顾,调查并解决复杂的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判别标准的观点。而美国著名哲学教授约瑟夫·德斯贾迪斯做出了最为简洁的定义——“商业运营中的相关价值,标准以及原则”。

商业伦理批评是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新视角,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主题类文学批评,更注重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商业文化思想,从而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以商业伦理为切入点的文学批评,关键是作品中相关人物的逐利冲动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由这种矛盾产生的伦理困境与利益取舍,从而实现主题阐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对人类思想和社会道德产生巨大冲击,而商业伦理的标准也随之不断变迁。从商业伦理的视角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引发我们反思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亦有助于推广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商业道德标准,而其中暴露出的各种商业不端行为更是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是美国人对他们一直以来所尊崇的以勤劳、节俭、克制等为特征的清教主义传统价值观的背弃。刘易斯用他幽默诙谐的笔法,在《巴比特》中,将当时美国商业社会中由经济增长和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以及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跃然于纸上。解读《巴比特》中的商业伦理现象,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商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思潮等,对今天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中国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二、《巴比特》中商业伦理的具体体现

(一)传统价值观的瓦解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0年代的美国,生产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汽车、电器制造业兴起,电视广播等娱乐产业日趋普及。同时,工业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乡村居民涌入城市,美国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成了繁荣和财富的象征。新形态、新结构、新模式的出现,改变了根植于传统结构和基础的思想和伦理道德。

以勤恳、节约、克制为特征的清教主义遭到背弃,实利主义的风气弥漫到社会各行各业。“不管是专家还是牧师,甚至艺术家也成了商人和房地产经纪人的走狗。神圣的宗教信仰变成了实利主义和商业主义的附庸。”巴比特上教堂仅是因为这对自己的生意有帮助,约翰·詹尼森牧师竟把教会打造成了一个“商业活动中心”。

金钱、财富和地位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中产阶级商人趋炎附势,势利虚伪。在书中,刘易斯成功地描绘了“巴比特”们中产阶级的固有形象。巴比特嫌貧爱富,一方面无限敬仰上层阶级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下层阶级不屑一顾,怕与他们交往会降低自己的身份。麦克维尔和奥弗布鲁克都是他的同学,但麦克维尔非常富有,而奥弗布鲁克比较贫穷。巴比特非常崇拜麦克维尔,千方百计想巴结他,然而,当奥弗布鲁克热情地邀请巴比特去他家共进晚餐时,他却用截然相反的态度来对待奥弗布鲁克。

(二)过度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对商品的绝对占有和对享乐主义的追求。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都是过度消费主义的体现。炫耀性消费指人们通过消费高价商品来向别人炫耀自身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或时尚品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符号消费则是指商品作为一种符号,可以给拥有它的人带来名誉、权利和地位,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拥有这些符号来区分自己的财富和身份地位,以获得社会认可。

1.炫耀性消费

巴比特对于奢华、高级、现代化的商品可谓是推崇之至。但他购买这样的商品不是为了商品的实用性,而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财力,享受他人的赞美,由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垂涎一个电动点烟器一星期之久,它“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使绅士们的汽车更加阔气大方”。巴比特显然知道它不是必要消费品,买的时候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比如“买了这个差不多等于买火柴的钱”或“有了它,同客户谈生意时也许更可以套近乎”。巴比特到了康乐会之后,便与同伴们提起点烟器,果然立刻就受到了他们的赞美。但可笑的是,当被冈奇揭穿他从商的一些欺诈行为,质问他被政府监视买卖活动,怎么还买得起点烟器时,他却结结巴巴,一时无话可回。

2.符号消费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巴比特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自豪,但同时也无时不想结识上流人士,向上层阶级迈进。他意图用商品来证明自己的财富与地位,会因为自己用了高级商品而感到“身价百倍”——“被这样一个珍贵的装置闹醒,巴比特感到十分自豪。这差不多跟购买昂贵的衬线加固汽车轮胎一样,使人顿时身价百倍似的。”除了闹钟,巴比特还为自己拥有一个华丽的浴室而感到自豪,为收藏的爵士音乐唱片而感到自己有钱又有文化。

琳琅满目的商品是评判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符号。巴比特会因为自己消费了高级商品感到骄傲,也会通过别人使用的商品来判断他的身份。巴比特有两个邻居,萨缪尔和霍华德。他看不起住着像大木箱一样的房子的萨缪尔夫妇,却对住着堪称摩登的房子的哲学博士霍华德钦佩至极。

显然,商品的价值不仅只在于被人使用,更是作为区分使用者财富和身份地位的符号。人们以商品的等级来证明自身和判断他人,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成了对商品的认同,对符号的认同。然而,人们的精神空虚却无法被商品的富足填补,因为通过消费符号所获得的身份认同,并不代表他人的真正认可。尽管拥有多数人都羡慕的身份,巴比特终究是在看似美满,实则空虚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过度消费主义的实质其实仍是人们对实利主义的沉溺。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以利为先已成慣例,对财富,权利,地位的渴望让商人在伦理道德和利益之间轻而易举就做出了选择。

(三)企业责任缺失

《巴比特》中描绘的中产阶级商人们以做生意赚钱为最高准则,漠视商业伦理,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压榨员工,欺骗顾客,赚取不义之财。在这样以利益为宗旨的社会中,商人们对应向顾客、员工、社会负的责任弃之不顾,甚至认为自己才是占理的一方,赚钱才是正道。他们表面遵纪守法,无私为公众、客户服务,但当谈及伦理道德时,他们只当这些品德是博取人们信任以办成更大的事业的工具,默认有品德并不意味着“你要是碰到买主是个大傻瓜,不向你杀价时,你就死心眼儿拒绝收取高于房价两倍的钱”。巴比特的好友保罗在他们的谈话中曾直面指出“我们所干的是掐断对方的脖子,从而叫顾客吃亏”。由此可见,企业之间只顾和同行竞争,在利益面前,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早已被蒙蔽。作为地产经纪人,巴比特深信,地产生意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赚大钱。被利益所驱使,他对盗卖地皮、忽悠顾客的做法早已习以为常。

商业繁荣的背后是企业对工人的压迫,工人们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是普遍现象,这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发起了罢工运动。而巴比特是怎么看待罢工的呢?在谈论电车公司的差劲服务时,他说:“就像那拨主张改为市营的狂热分子那样,一味指责电车公司,不了解他们经营中也有难处,那是要不得的。还有那些工人要挟公司,要求提高工资,这种做法简直是犯罪……”巴比特一类的商人们对于底层的员工们所受到的压榨视而不见,却指责着工人们的做法。他们只知为自身利益着想,对工人们的人权保障不以为意,对于他们而言,利益已成为他们的唯一准则与规范。符合利益的,即使违背了伦理道德,他们也假装视而不见,而与利益相冲突的就都是不可原谅的。

(四)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的违背

20世纪初的美国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但是各行业间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和崇拜,导致了非法的内幕交易和畸形的政商关系泛滥,损害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巴比特一直向外吹嘘自己是一位奉公守法、致力于奉献社会的好市民。但是,他的言行并不一致,他为了让自己与岳父经营的公司获利,在新的房地产项目上,把百分之十的股权转让给所谓的帮派政客和小生产经营者奥非德。奥非德对上不得台面的政治交易、生意外交、赌场舞弊很是擅长。因此,巴比特利用奥非德来打通卫生、消防安全检查及州交通委员会等的人员关系,从而使他的生意更加顺利。

在泽尼斯,盛行的畸形政商关系和“圈子文化”衍生出了官商勾结、利益输送和权钱交易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来自不同行业和阶级的人们通过参加俱乐部的活动来结交朋友,并从中获取便利。在一次大型聚会上,巴比特结交了第一州立银行总裁俄桑,并且在之后的争夺土地优先买卖权上,借助与他的交情,成功得到了贷款。而俄桑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让巴比特的这笔贷款没有出现在银行的账簿上。通过这些背地里的手段,巴比特成功获得了土地的优先买卖权,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成功商人形象。

这些都表明,泽尼斯的商业文化已经偏离轨道,商人们追求财富,将商业伦理弃置不顾,违背了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及契约精神。最可怕的是,巴比特的这些行为只是“随流循俗”而已,这些在当时的美国商业文化中已是常态。“任何一个富有个性的人,为了求生存,都不得不按美国社会的模式随机应变,成为一个呆板迂腐的活物。”

三、结论

商业伦理研究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文学研究的方式展开商业理论研究,可以反观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展示丰富的意识形态信息和社会文化内涵。”译者潘庆舲称《巴比特》为“美国‘经济膨胀’年代的史诗”,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商业社会,给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给美国人们思想带来的巨大改变,展现了在只追求利益,漠视商业伦理的商业环境下社会显露出的种种弊病,展现了发生在20年代末期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的部分起因。

参考文献:

[1]莫申江,王重鸣.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7):16-42.

[2]DesJardins,J.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Ethics- Fifth Edition [M].NY:McGraw-Hill,2014:10.

[3][4]李峰.商业伦理批判: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角[J].外国语文研究,2018,(1):33-40.

[5](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徐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李美华.论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对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的抨击[J].福建外语,1997,(2):58-62.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李华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10][11][12](美)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M].潘庆舲,姚祖培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6,56,40,9.

[13]黄滨,聂薇.商业伦理的追求与迷失——从商业伦理视角看《威尼斯商人》和《黑暗的心》[J].长江大学学报,2020,43(1):86-90.

作者简介:

莫艺璇,女,广东茂名人,汉族,本科在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曾美怡,女,广东清远人,汉族,本科在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曾月香,女,广东湛江人,汉族,本科在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