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与临时收储制度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2021-11-24 09:27段曙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去库存

摘要: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完善收储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目前,这项制度在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减少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和库存、加快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利用市场供求模型将生产者补贴制度与收储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制度实施后消费者剩余更大,并且研究表明单纯通过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并不能达到去库存的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进一步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完善的储备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去库存

一、引言

自2008年起,我国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问题,出台了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并且宣布连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保障农民的收益。但收储制度的实施和最低收购政策的保护使得国内粮食价格普遍较高,造成了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现象,而且导致玉米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库存大量积压,玉米供需结构严重失调。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玉米库存高达258亿吨,严重超出了国家仓库的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2016年我国实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政策中提出要减少玉米库存,并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实施生产者补贴制度,即“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的制度来取代临时收储制度。

二、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与临时收储制度的经济效益对比

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替代临时收储制度,其目的在于降低市场价格,保障农民的收入,减少进口冲击,从而达到去库存的目标。由于我国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只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实施,这意味着在政策实施区域实行“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制度,而在其他非政策实施区域,只存在“市场化收购”制度,无生产者补贴。

农产品市场可看作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供求模型的使用条件,因此,下文运用市场供求模型,分析制度实施前后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假设玉米的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为S,P0为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Q0为市场均衡产量。如下图所示,当实施临时收储制度时,P1为临时收储的目标价格,此时市场供给量为Q1,市场需求量为Q2,市场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存在超额供给的情况;国家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代替临时收储制度时,一方面要保证农民收益不变,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民决定玉米播种面积或产量;另一方面,农民生产出的玉米全部由市场需求来吸收,即市场处于出清的状态。在生产者补贴制度下,农民的收益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补贴,另一部分是市场价格。政府补贴与市场价格之和应等于原来的临时收储价格P1,实际上就是等同于目标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农民生产玉米的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所以,当目标价格为P1时,农民的边际收益也为P1。由推导供给曲线的过程可知,图中玉米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农民生产玉米的边际成本曲线。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农民要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产量。在实行生产者补贴的情况下,农民的供给曲线应该向右下方移动,即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1移动为现在的S2,供给曲线S2与需求曲线D应在Q2的产量下相交,此时处于市场均衡的状态且符合农民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原则。根据市场出清的假设,移动后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均衡点C,农户产量和市场需求量均为Q2,玉米的市场价格降为P*。在新的市场均衡点下,要保障农民的收益不发生变化,每单位玉米产量的补贴额应为(P1-P*),供给曲线向下移动的垂直距离也为(P1-P*)。在C点处,玉米市场处于出清的状态,即玉米的库存为0。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衡量了买者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的总和。从需求曲线即可推导出消费者剩余的大小,需求曲线不仅表示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购买特定数量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但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存在差值,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剩余”。从几何上看,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所围成的面积来衡量。

当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时,政府按照P1的价格收购,市场供给量为Q2,而市场需求量为Q1,供给大于需求,市场超额供给量为(Q2-Q1),供需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其大小为图形中的三角形AP1D的面积;当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时,移动后的供给曲线S2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C点,此时,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2,市场供需平衡。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即ACP*D的面积。通过比较制度实施前后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几何图形发现,当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取代临时收储制度时,表示消费者剩余大小的几何图形面积增大了,即消费者剩余增加,增加的面积为ACP*P1。

三、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所产生的问题

(一)收入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实施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只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实行,即在政策实施区域,农民每单位玉米的价格为市场价格加上生产者补贴价格,等同于临时收储制度下的目标价格P1;但是在非政策实施区域,农民销售每单位玉米的价格为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制度下的目标价格P1。一方面,由于非政策实施区域的玉米价格低于政策实施区域的玉米价格,这将会使非政策区域内的农民边际收益低于政策实施区域的农民,在生产相同产量的情况下,政策区域内的农民所获得的收入高于非政策实施区的农业,由此造成收入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对于非政策实施区域农民来说,边际收益的降低将会促使当地农民减少玉米生产的产量,这在一定程度内有利于玉米去库存,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效果。但长期来看,非政策实施区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会被大大挫伤,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二)去库存效果欠佳

根据玉米的价格需求价格弹性原理,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难以达到国家去库存的理想效果。当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后,市场处于出清状态,这将有利于减少玉米库存,达到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效果。但是玉米是必需品,價格需求弹性较小,其值小于1,即价格变动的幅度要大于产量变动的幅度。这就意味着,国家若想达到去库存的效果,当向市场投放玉米储备量时,会使得玉米价格下跌的幅度较大。玉米价格的大幅下跌现象对于非政策实施区域的农民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将会造成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产生严重亏损。另外,对于政策实施区域的农民来说,政府要保障其收入,就要增加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可能会产生突破某种特定农产品补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娟娟,黎涵,沈淘淘.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18(04):113-118.

[2]刘慧,秦富,赵一夫,周向阳.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成效与推进建议[J].经济纵横,2018(04):99-105.

[3]王文涛,王富刚.贸易摩擦背景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经济效应及政策优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6):17-23.

作者简介

段曙彩(1998-),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天津工业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应用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去库存
中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需求研究
中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需求研究
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废止探讨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未来我国房价涨势会逐渐放缓吗
为“去库存”而生
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创新高
“去库存”没指望“接盘侠”
中国“去库存”刺激房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