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书学

2021-11-24 10:53陈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书法

陈秀

摘要:伊秉绶先生是清代中叶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隶书取法汉碑,直追古隶,融汇颜真卿书风,悟其精髓,在理解古隶的基础上,逐渐消除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在用笔过程中参透篆籀笔法,并且形成恢弘大气的隶书。

关键词:伊秉绶,书法,隶书

1伊秉绶生平与书学源流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查阅可知,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后改号默庵。福建省汀州府宁化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乡试选拔恩科举人,乾隆五十四年殿试登革未科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扬名于世。伊秉绶出生于书香名邸,善绘画,喜治印,诵诗文,习书法,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朱珪与纪晓岚都比较喜欢器重,拜纪晓岚为师,同时也拜当时最富盛名书法家刘墉为师悉心学习书法。书学属帖学一路,可书写工整隽秀的小楷,小楷的圆融虚寂取法刘墉;之后专攻隶书,笔画宽厚平直,分布均匀而充实,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基本去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后期行书的风格也焕然一新。

伊秉绶生前曾多次临摹书写唐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一些古代名家小楷,颜真卿的一些大楷,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继续专攻古代中国隶书的艺术同时,我们还充分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著名汉隶的沉厚挺拔艺术优势,形成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严而不呆板,凝重而又重复富有时代诗意,夸张而又充分具备一种充分合符时代情理的鲜明隶书风格。

2伊秉绶隶书

1. 隶书摹古阶段

早期伊秉绶师从刘墉(帖学集大成者,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师帖学,临习许多著多名帖,也是帖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指不死则画不活”(包世臣《艺舟双楫》),楷书书法取颜真卿;行书学习李东阳,后来对颜真卿的行书情有独钟,尤其勤加临习了《刘中使贴》,同时又将李东阳行书的结字和布局特点相融合,形成点画瘦细紧结、体势舒朗流动的整个行书面目;隶书得以法于《郙阁颂》、《衡方碑》、《褒斜道刻石》等诸多碑石,运用颜真卿的笔法来具体创作隶书,气势磅礴,力能扛鼎。

2. 隶书自成一派

伊秉绶以古隶而著名于世,他的隶书从表面看上去与各家各碑大相径庭,彷如横空出世无所依靠,但其背后努力也是与师从刘墉老先生一样,帖学的集大成者并且临习许多经典的汉碑,利用金石碑刻作为隶书学习取法对象,从而可以在帖学之中跳脱出来。同时,伊秉绶也使我们可以在帖学与碑学之中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个性强烈,气势磅礴的风格。

伊秉绶与当时的桂馥,黄易等这些一代著名书法家的用笔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但他们在用法在笔上多方面的比较方折厚重,已与当时康熙年间一批当时深受郑簠影响的书家大相不相同。与此同时,伊秉绶在此基础重点进行了一些战略调整与战术强化。他在自己整体书写隶书时尽量减少一些点画横线起笔和横线收笔处的蚕头燕尾,即使多处的点画横线和在主笔连接处,虽然需要一些波折也依然会有删繁就简动作,使之整体书写中更加的舒适自然,不作任何夸张和强调,使之用笔带有自然篆意。同时,伊秉绶将中国古代隶书的笔画概括成直线、弯弧和圆点这三种形态,横、竖、撇、捺等常用一些笔画概括为直线,转折变向的结构及少量斜笔化方正为弯弧和圆点,尤其特别是在隶书遇到大小数点顺序排列的特殊场合时,用它会大大压缩书写空间,简化了书写动作,使之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点”。所以,伊秉绶的大部分隶书展现了它们简练的书法概括,华贵雍容的气度。在字形结构方面,伊秉绶采用方正饱满的处理方式,字形的中间重点部位舒朗,将字体笔画向四周部位进行向外扩张或是向内挤压,产生了向外涨溢的张力。从而我们可以直接形成一个字的外轮廓成方形,里面往往是用直线、弯弧,圆点在其中给予点缀,这让伊秉绶的字势看起来更加大气的同时,节奏也更加活跃,在以雄壮博大宽宏气势为主要风格和创作基调的作品中,往往因为画龙点睛而更加鲜明。

3. 伊秉绶人书俱老

伊秉绶在准确把握汉代隶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充分把握了汉碑特点中古朴敦厚的一面,加之自身对隶书帖学的传统认识以及自己的习惯,极力的强化和夸张(具体例如图一),并将其拓而大之,遂最终取得隶书的气魄宏伟、具有威严震慑力的艺术效果。

3伊秉绶书坛影响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有评价道:“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邓石如),实于斯会,既以集篆录之大成,其隶楷专法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即论书法,视覃溪老人(翁方刚)终身欧、虞褊隘浅弱,何啻天壤别?”书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评其为“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越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不过,细细的从字观察几乎他的隶书字字不平稳,但从整体上又和谐统一,左右之间开展的隶书波磔,左高右低的横线条更使其书法增强了不少力感和灵活性(如图二)。不仅端正严整,而且以雄壮高大显名于世,有震撼的效果。伊秉绶的隶书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无论是在伊秉绶之前还是之后,都很难再找到出一位像他这样在将汉隶特征转化为个人风格,并且又能将鲜明风格发展到极致的书家。历代书评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隶书则直入汉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所以,伊秉绶在清代碑派书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10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4]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历下笔谭》.黄山书社,1993

[5]马宗霍.《书林藻鑒》卷十二《伊秉绶》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