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南非布尔人迁徙活动的原因浅析

2021-11-24 05:08刘竞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南非土地

十八世纪初开始,在南非的布尔移民者不断向向东向北迁移,在约40年的时间里深入内地300公里,他们利用直接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把科伊人的黑塞夸、高里夸和阿塔夸诸部落的土地吞并,大量失去土地和部落的科伊人被奴役,桑人在南非也基本被灭绝。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一直分散在好望角沿海活动的布尔人开始大规模持续地向内地迁移呢?从事实上来看,荷兰国内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比较缓慢,向外移民的需求不高,没有缓解自身发展和人口压力的需要。跳出宗主国荷兰,我们将眼光放到世界商业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开普港的航运价值和经济地位以及布尔人自身粗放的经济结构和长期的蓄奴制,就不难解释十八世纪出现在南非的这一现象。

一、18世纪布尔人迁徙活动的概况

1647年,一次偶然的“哈雷姆”号触礁事件将荷兰人带到了南非这片广阔肥沃的土地,随之而来的荷兰人在此定居,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起初,荷兰人只是在沿海地区建立开普供应站,他们种植谷物和葡萄,成为当地的农场主。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移民来到开普并在此定居,他们不断扩大耕地,与当地的科伊人发生冲突,靠武力抢夺土地,被剥夺土地的科伊人不得不沦为奴隶,为移民而来的农场主服务。在屠杀、赶走和奴役了当地人后,这些以荷兰人为主体的白人移民在此定居,他们及其后裔被统称为“布尔人”。

从1652年开普殖民地建立到18世纪初的半个世纪里,以荷兰为主的白人移民分散在开普附近的沿海地区内,由于人烟稀少,住地分散,多数难以形成集镇。①这样的布尔人一家一户带着奴隶单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生产活动和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几乎全靠奴隶完成。但从18世纪初开始,布尔人加快了土地扩张的速度,各布尔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约40年的时间里,布尔人深入内地300多公里,侵占科伊桑人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科伊人的黑塞夸、高里夸和阿塔夸诸部落的土地尽行吞并,失去土地的科伊人沦为布尔人的奴隶,而桑人则在南非基本被消亡。到18世纪70年代,布尔人殖民扩张到开普东部班图族科萨人居住地带,抢夺土地,劫掠牲畜,并与当地的科萨人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在向东扩张受到科萨人顽强抵抗后,部分布尔人转而北上,蚕食奥兰治河以南土地,1778年他们在奥兰治河南岸的科尔斯伯格附近设置了北界的路标,这是布尔人由向东转向北迁徙扩张的标志。

荷兰国内原始积累过程十分缓慢,其特点是附着于自己小块土地上的农民长期贫困化,因而没有产生需要大批移民他国的需要。事实上,荷兰的外出移民數量不多,到18世纪初,荷兰来到开普殖民地的移民仅有1000多人,其中一部分是法国移民,直到18世纪中叶也仅有5000多人。②既然没有缓解国内发展和人口压力的需要,为什么布尔人在十八世纪初开始一改其十七世纪下半叶扎根沿海地带的做法,而开始向南非内地扩张呢?显然,从宗主国荷兰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开普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分析是行不通的。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纽马克在其书《南非边区的经济影响》中系统整理了18世纪开普港泊船数字的统计资料,从中可以发现,只要国际上绕行好望角的的船舶显著增多,布尔人向南非内地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就会扩大。③这一现象的内在联系则是随着船舶的增多,对鲜肉和活畜的需求增大,肉价提升,仅靠布尔人自主经营的畜牧业无法满足此需求,因此不得不向内地扩张。而这也与当时占据大西洋和印度洋双航线交叉口的开普的重要战略地位及航运价值有关。18世纪,欧洲各国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商业战争频繁发生。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荷兰人结束了与法国人的长期对峙状态,重新关注其东方殖民商务,此后十年间,往来开普的船舶从平均48艘增至72艘。1740年爆发了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英法在印度的战争持续四年,英国舰队不断进驻开普并停泊于此补充物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舰队在开普港驻扎两年。随着绕行好望角的两洋航线上的船舶明显增多,市场对鲜肉和活畜的需求不断增多,肉价和畜价急剧上涨。开普市场全部库存肉类售罄,大批牛羊和鲜肉以高于定价4倍的价格出售给外国船只。④饲养牲畜明显比种植谷物和葡萄的利润大得多,且牲畜市场较为稳定可靠,牲畜贸易成为最赚钱的生意。高利润刺激着沿海的布尔农场主纷纷兼营畜牧业,他们开始不断地向内地扩张,掠夺大批土地和牲畜,大部分斯韦伦丹农场主都离开原居住地,迁入小卡鲁地带建立牧场。

18世纪的荷兰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没落,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世界商业地位也受到英国的挑战,仅靠广泛的商业联系维持着自身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地位。美洲阵地的陆续丧失也使得荷兰更加重视开普在东西方贸易及航运上的地位及经济作用。为了维持住开普的战略优势,荷兰官方十分重视对开普港的建设,支持布尔人向南非内地的扩张。随着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停泊开普港的外国船只明显增多,对肉类及牲畜的补给需求也不断增加,布尔人农场的牲畜供不应求。有数据显示,当时往来开普港的外国船只年平均数达168艘,仅供应外船的羊每年就需要两万头。⑤而加姆图斯河以东地带是南非水源最好、牧草最茂盛的土地,极宜发展畜牧业,大批布尔牧场主向加姆图斯河以东地区进发,掠夺新的土地。

布尔人不仅向内地扩张,侵占土地发展畜牧业,也抢夺南非本土居民的土地和牲畜。布尔人用廉价的酒精换取科伊人的牲畜,并利用火器和武力优势抢夺他们的土地。1707年黑塞夸部落酋长抱怨:“他们粗暴地拉走所有牲口:母牛和小母牛,而把烟叶和珠子抛洒一地。”⑥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政府频繁通过延伸和“该划”边界等手段不断扩大殖民地范围。布尔人将其侵占的土地一律宣布为“无人空地”,划归东印度公司政府所有,殖民者再从政府手中获得实际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事实上,这些土地都是科伊人和桑人世代生存的土地,或者是科萨人世代轮牧的牧场。失去土地和牲畜的当地居民给布尔人提供了大量无偿的劳动力,土著居民沦为布尔殖民者的奴隶。

综上所述,往来船舶的增多刺激了开普地区对鲜肉和牲畜的需求,导致畜牧业成为最为赚钱的行业,仅限于好望角沿海地带的畜牧业及已无法满足这样庞大的需求量,大量布尔人不得不向内地扩展土地发展农场和牧场,同时掠夺大量当地居民的牲畜。而为了维持荷兰在世界殖民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东印度公司殖民当局也支持沿海的布尔人向内陆扩张,并对此给予政策支持。因此,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交流以及开普在东西方贸易中的航运价值和经济地位是十八世纪南非的布尔人大规模向内地迁徙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内在经济因素

在利润和需求驱使下进入内地的迁移人口数量毕竟只是少数,而布尔人的迁徙活动却长达几十年,这与布尔人的经济结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布尔殖民者的经济是一种以牧为主的粗放型农奴制和奴隶制的经濟,并没有发展出如美洲殖民地一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下,人们与土地联系紧密,想要提高生产力,就不得不扩大土地规模。大量的奴隶劳动又使布尔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参加开拓殖民地的劳动,他们逐渐养成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性格。蓄奴制度也使他们极端鄙视当地的非洲居民并产生以白种人为傲的自负心理。当然,南非土地本就较为贫瘠,载蓄量不高,过分放牧又使得大量牧场使用率不高被荒废,这就不得不向内地扩展更多的土地,以满足畜牧业的需要。

开普殖民地一开始是作为“供给站”为沿途的船只补充食物和水源,最初来此的荷兰移民也不是国内几无立锥之地的破产农民,他们没有寻求生存的需要,因此也没有要自己开拓殖民地的想法。在开普殖民地建立不到6年就引进大量奴隶,不仅从外运进大批黑奴和马来奴,还奴役当地的科伊人和桑人,到18世纪末,奴隶人数已超过25000人。⑦这就导致白人移民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的传统,其后裔也从小养成抵制体力劳动的恶习,以拥有白皙肤色为傲,几乎没有什么生产技能。在开普沿海地带无以为生的布尔人大都进入内地,侵占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使用农奴或奴隶经营牧场,成为不劳而获的农场主,这种恶性循环在布尔人族群间一代代延续。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经济原则决定了布尔农场主只能让奴隶使用最粗笨的工具,实行粗放经营。农场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畜产品,让牧奴在同一牧场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啃食牧草,破坏生态平衡,使得南非本就不甚肥沃的土地更加贫瘠,载畜量不断下降。破坏严重的牧场需多年才能恢复,因此布尔农场主需要经常更换牧场,扩大土地占有。在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十八世纪,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向内地扩张,占领新的土地。

南非的布尔人大多缺乏资金和生产技术,且不想劳动,而南非内地拥有广阔无垠的土地。171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政府为了降低畜产品价格鼓励向内地发展牧业,制定了“租地农场制度”,规定农场主只需交付名义上的租金,就可以在内地无限租地。⑧这一制度完全适用于那些不学无术且缺乏资金的布尔人,他们只需要拥有足够的火器就能够肆无忌惮地抢占当地非洲人的土地并奴役当地人。土地既然能够靠殖民暴力获得,布尔人越发肆无忌惮,大量侵占当地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并奴役、殴打、赶走甚至杀害当地非洲人。当时的布尔农场主拥有的农场大都面积广大,一般均在六千英亩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二、三万英亩。相比于非洲本土居民的牧业经济,布尔人的优势并非在先进的技术、集中的资本以及高载畜量的牧场,其较之本土居民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则是资本以粗放形势投放在更大面积的土地上。⑨在这样落后的生产关系下,人们与土地的关系紧密,无论布尔人是处于为开普港口供应更多畜产品的需要还是自身农牧业发展的需要,都必须要占有大量的土地,这就形成一种持续扩大土地面积的恶性循环,扩张土地成为布尔人农场和牧场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保障。而扩大土地最高效和最省钱的方法就是向内地迁移,侵占本土非洲人的土地。

南非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布尔人实行以牧为主的粗放式的经营。布尔人向东扩张到达塔里巴赫至布里厄河谷地一线以东,进入干旱的卡鲁地带,地广人稀、水源不足、交通闭塞,干旱河酸性土壤在缺乏水利灌溉的条件下十分不利于农业发展,但适合放牧牛羊。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布尔农场主慢慢重视牧业,而经营牧业需要同时拥有多个后备牧场,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气候。这样,布尔人就需要大面积的土地来满足放牧的需求,他们不得不不断向内地迁徙扩张,侵占大量土地。

由此可见,在南非地广人稀、缺水干旱的自然条件下由蓄奴制度下不学无术且傲慢清高的布尔人发展的农牧业是一种对土地依赖极强且需求极高的粗放式农牧制和奴隶制经济。这种粗放型经济结构存在内在的矛盾,刺激了布尔人的恶行土地膨胀。

四、结语

十八世纪南非布尔人向内地的迁徙活动是十九世纪布尔人大迁徙的前奏,是南非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扩张高潮。在此之前的白人移民者并不多,荷兰国内的原始积累缓慢,并未产生大量移民的需要。在开普殖民地建立后的半个世纪里,白人移民者(布尔人)也大多分散在好望角沿海地带活动,没有出现向内地进发的趋势。那为什么在十八世纪开普沿海地带的布尔人开始大量且持续地向东向北迁移扩张,这不仅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环境,还要分析布尔人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

十八世纪世界商业殖民霸权的争夺愈发激烈,东西方贸易频繁,往来开普的商船持续增加,对鲜肉和活畜的需求量也不断上涨,肉价飙升。开普港的牧业发展无法满足这样大量的需求,且在世界商业格局中占据弱势地位的荷兰为了保住开普的经济优势和航运地位,鼓励布尔人向内地扩张土地。长期的蓄奴制使得布尔人鄙视和厌恶劳动,他们不学无术,以白皙肤色为傲。荷兰东印度公司政府制定“租地农场制度”适应了这些不学无术且缺乏资金的布尔人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励和自身的需求下,他们大量涌入内地,扩展土地,奴役当地的科伊人和桑人。粗放的经济结构也意味着布尔人对土地的极高的依赖性,南非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牧奴劳动使得牧场的载畜量普遍不高,需要用又大量的土地以满足牧场需求。

总得来说,世界商业殖民霸权的争夺、东西方贸易的频繁以及开普绝佳的航运价值刺激了布尔人向内地扩张土地发展畜牧业以满足沿海船只对鲜肉和活畜的需求;而布尔人本身粗放的经济结构、蓄奴制度及南非的自然地理环境做包含的内在矛盾使得布尔人不得不拥有大量土地,其土地扩张具有恶行膨胀的性质。在这样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十八世纪南非的布尔人开始大规模持续地向内地迁移扩张,这一活动不仅造成大量科伊人沦为布尔殖民者的奴隶,也使得南非的桑人几乎灭绝。

参考文献

[1]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葛佶,南非——富饶而多难的土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郑家馨,南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扩张[J],世界历史,1981(06)

[4]孙红旗,阿非利卡人的土地观念与殖民南非[J],西亚非洲,2007(09)

注释

①葛佶,南非——富饶而多难的土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33页

②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18页

③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18页

④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26页

⑤郑家馨,南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扩张[J],世界历史,1981(06)

⑥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24页

⑦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21页

⑧孙红旗,阿非利卡人的土地观念与殖民南非[J],西亚非洲,2007(09)

⑨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22页;静水,布尔人大迁徙的经济因素浅析[J],西亚非洲,1988(01)

作者简介

刘竞阳,女,1997.12,汉族,湖北钟祥,研究生在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史。

猜你喜欢
南非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第十二章热气腾腾的土地
南非出兵平息排外骚乱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南非经济17年来首度衰退
南非儿童美术作品选登(下)
南非儿童美术作品选登(上)
南非40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