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对爱国情感表达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2021-11-24 05:08朱静博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爱国主义话语

摘要: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民粹主义以新的面貌不断“闪烁”于网络空间,通过某些特定议题建构起二元对立的话语逻辑和结构,又因自身的依附性呈现出“革命”话语、娱乐话语、民族主义话语等话语合流的传播形态。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运用“二元对立”的思维通过身份划界异化国人对于祖国同胞的社会情感;借助娱乐话语解构权威,扰乱了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秩序;与民族主义话语合流,煽动群体非理性激情,阻碍爱国主义情感的理性升华。鉴于此,必须重视基本国情和唯物史观教育,培养民众对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积极情感认同,注重普通群众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净化网络空间中的爱国情感表达环境。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爱国主义;情感表达;话语

20世纪初,民粹主义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粹主义开始广泛活跃于网络空间中,“以其自发性的社会情绪、激进的民意和社会舆论的姿态呈现。”[1]民粹主义的价值诉求、情感动员等主要借助网络话语表达,话语即为其存在形式。民粹主义者借助互联网的匿名性、互动性、扩散性特质,确立“精英-平民”的对立思维方式,在拥有一定热度的公共事件中,以“人民”的名义直接参与并占据舆论的道德制高点,表现出了强烈的仇富、仇官、反智、反精英情绪,并鼓动民众通过反抗精英阶层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爱国主义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感性因素,也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它首先表现为直观朴素的爱国情感,逐渐沉淀为自觉理智的爱国精神,进而外化为持久坚定的爱国行为”[2]。弘扬爱国主义,始于人们心中爱国热情的迸发,终于爱国行为的有理、有节表达,所以,积极、自觉的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民粹主义的多元化、通俗化和平民化话语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情感表达的预定发展轨迹,消解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本真价值,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基本特征

网络民粹主义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民粹主义,在具有传统民粹主义的推崇人民、反抗精英、批判性等基本特征的同时,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使得网络民粹主义拥有了互联网社会的特殊表现。

(一)话语合流的依附性

“民粹主义时常作为一个形容词依附于其他意识形态之上,以此来填充自己的空洞无物。”[3]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呈现出革命话语、娱乐话语、民族主义话语等话语合流的传播形态。

革命话语。在网络议题讨论中但凡涉及到具体的利益冲突,通常条件下直接反射为对当前国家制度或者政策作出非正义性的判断,尤其在涉及到公与私、官与民、体制与个体等网络争议性事件时,往往习惯性的偏向后者,对于前者进行“有罪推定”。

娱乐话语。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年龄、性别、样貌、文化等特征都被掩盖,身份意识逐渐被淡化,仿佛置身于巴赫金的“第二世界”中,人们尽情狂欢,对所有的圣物予以颠倒、亵渎、歪曲、嘲弄。这种狂欢的环境为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良好的话语“温床”,表面是给受众带来感官冲击的搞笑的网络视頻、段子,实则暗暗传递着对现实的调侃、对英雄的恶搞、对权威的解构。

民族主义话语。民粹主义的敌我对立思维与民族主义话语合流,就会产生一种偏激的乃至更极端的民族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与域外国家在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韩国萨德、中美贸易战等摩擦事件接连发生,民族民粹主义持续滋长,其持有着狭隘、极端的爱国观念,在涉及到国际关系的矛盾事件时极其不满党和政府的外交政策,倡导绝对对立和决不妥协的“强硬”精神。

(二)基于理性的非理性

网络民粹主义通常以话语暴力和激进舆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擅长煽情而不注重说理,通过扣帽子、谩骂、抹黑、情绪渲染、散布谣言等手段实现话语垄断,在一些个别议题上偏激的网络舆论极有可能演变为集体行动。

但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从根源来说,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发泄、舆论围观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情感宣泄其背后是更为深层次的理性因素: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表达渠道不通畅、匮乏,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矛盾,文化认同尚未全面完成,以及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网络媒体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赚取眼球、获取利益的营销策略,以“人民的名义”获得更多粉丝、更多流量。

(三)二元对立的话语逻辑

网络民粹主义者有一套固定的话语策略,通常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借助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建构“共同的敌人”的方式来实现“精英--大众”的二元对立。在网络议题爆发时,隐藏于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者往往在围观群众未能辨别真相时就以身份等级、贫富差距来分辨具体当事人并对号入座,建立起“我们”的共同身份,“我们”是被同情的、正义的弱者,同时划出对立面的“他们”,“他们”是恃强凌弱的“共同敌人”,然后通过讽刺、谩骂、人肉搜索等方式共同打击“强者”,来建立起共识,从而实现广大网民的身份认同,以此迅速且有效地将网民的民粹主义情绪动员起来。

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对爱国情感表达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空间这个广大的舆论市场中,民粹主义话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民众观点表达的自由性,但是网络媒介的易得性和高自由性、现实社会中矛盾的客观存在、网民群体的易盲从性,使得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所裹挟的大量极端情绪很轻易地出现在公共舆论中,扰乱了爱国主义话语表达的秩序,阻碍了爱国情感表达的理性引导,从而破坏了当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一)疏离个人对国家、集体的情感认同

“爱国情感产生于人们把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同祖国危盛兴衰联系在一起这一事实的理性认同。”[5]而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则通过身份划界异化国人对于祖国同胞的社会情感,疏离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与祖国同胞拥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民粹主义鼓动者则通过“身份划界”割裂了这种身份认同,放大现实的身份等级、贫富差距,刻意制造官与民、穷与富、强与弱等群体的二元对立,引发民众对社会精英的不信任、仇视、批判,“致使国人对祖国同胞的普遍社会情感异化为对底层民众的绝对同情和对社会精英的无限仇视”[6]。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脚点和出发点来进行宏观叙事和决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不断调整社会政策、调节各方利益关系,这就使得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话语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和谐、不一致、相互冲突的地方,同时也可能会在短期内使得部分群众的利益受损,网络民粹主义则借助这些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缺口”,通过阴谋、诘问、控诉等话语渲染社会矛盾,看似是形成了代表公意的网络舆论来“讨伐”现实的不公,实则是在通过特定话语质疑党和政府的权威,对于国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选择性忽视,使得普通民众对于当前党和政府产生质疑,甚至对于党、国家产生疏离感。

(二)扰乱爱国主义情感的话语表达秩序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爱国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场域,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断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图片、符号与表情包等成为新的阐释符号,使得文本由抽象化转化为具象化,使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更生动直观和多元多样,甚至克服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单向传输”“死板”等特点,成为当前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

但是,网络空间中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行为的盛行为民粹主义提供了话语载体,网络民粹主义鼓动者趁机打着“爱国”旗号重构爱国主题原创作品,以恶搞、戏谑的图像捕获注意力,吸引眼球,例如,“慰安妇”表情包、“侮辱英烈”暴漫、“恶搞杜甫”涂鸦等,这种视觉化、戏谑化的话语表达更符合网民的猎奇心理,同时再加上有“热度”才会有“流量”和“效益”的资本逻辑诱导下,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把夺人眼球的民粹主义话语作为谋取利益的营销手段,使得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劣质”甚至嘲讽、污名化的图像叙事话语。

在这种娱乐狂欢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民粹主义者借助娱乐话语实现对权威的解构、对现实的调侃,扰乱网络空间中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秩序,不仅令网民陷入“视觉狂欢”后的感官疲劳中,对爱国这件事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感性层面。而且这种解构崇高,以调侃、诋毁、抹黑与污化革命英雄人物的话语表达消解了英雄人物的教育激励作用,也使得本应该承载着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的多元化爱国主义话语未得到真正的传播。

(三)阻碍爱国主义情感的理性引导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情感是基础,意识是内核,行为是外在表现。”[7]民众自身迸发出的爱国情感需要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认知,才能产生积极、理性的爱国行为。在面对突发国际国内事件时,民众长期积淀的爱国情感被激发,这些愛国热情应该在被尊重和被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升华为有理、有节的爱国行为。

但与民族主义话语合流的民族民粹主义,在深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悲情意识的情感基础下,运用煽动性的话语进行大范围的情感动员,将人民和精英之间的二元对立转变为本国和域外国家之间的对抗,激发群众强烈的排外、敌视情绪,将群众的爱国情感推离理性的轨道。一部分民众变身为“网络愤青”进行声势浩大的情绪谩骂、扣“汉奸”帽子、“阴谋叙事”等等,甚至演变为游行示威乃至打砸抢烧等非理性爱国群体事件。这些缺乏理性、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爱国行为非但不能救国、兴国、富国,反过来可能误国。

三、应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消极影响的对策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影响下的爱国情感表达偏离了预定的发展轨迹,对此,应予以合理的引导,在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现实生长土壤的基础上,加强民众对于祖国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的了解,从而将自身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

(一)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生长土壤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8]对于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防控从根本来说是要解决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民生问题突出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将改善民生与保障公平相结合,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注重普通群众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使人民群众获得更高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同时也要加强普通群众的网络话语赋权,给予其更多的意见表达和权利诉求渠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普通群众有着关注社会问题、表达诉求的强烈愿望,积极引导民众对社会问题建言献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民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增强其对于政治国家的责任感。

(二)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情感认同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裹挟下的爱国情感表达往往注重对我国过往历史与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弊病进行揭露与批判,使得爱国情感过于消极化,因此,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对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积极情感认同。

1.重视客观、完整的国情事实和唯物史观教育。民粹主义话语解构和爱国情感表达错位等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对于当前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完整、客观认识。历史真相和事实是揭穿打着爱国旗号的民粹主义话语的“利器”,所以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保证完整性、系统性的国情事实、唯物史观教育,引导民众科学、客观地了解当前国家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让广大民众明确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问题涌现,民主法制仍需要加强,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形成深入认知,理性抒发爱国情感,理性辨别网络空间中的爱国话语。

2.爱国主义话语表达要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对历史、现实成就体验的宣传,增强话语的影响力。爱国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最终表达效果是要依靠话语内容的力量来实现的,过度追求表达形式而忽略话语内容,结果不仅是“水过地皮湿”,还会被披着爱国外衣的民粹主义话语侵蚀。因此一方面要增强议题设置和话语引导力,尽力去结合网民群众的认知接受习惯,精选议题、准设议题,最大限度的聚合网民的思想,在议题讨论中掌握话语权。另一方面以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去增强爱国主义话语说理的现实根基。将党带领人们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奋斗史、成就史作为素材,“以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细小的生活话语傳递鼓舞人心的‘大思想’”[9],不仅能够展现党和人民的光辉形象,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培养社会成员对国家成就的积极情感认同,深化对政治国家的认知、认同。

(三)净化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网络空间环境

网络为广大民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网民能够自由地对公共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诉求,但是在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影响下的话语表达极易形成排他性的、非理性的话语垄断,因此,必须净化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生态,建立健康的网络空间环境。

1.网络舆论对于情感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社会事件突发时,主流媒体要注意整个事件的舆论走向,注意可能会出现的民粹主义话语倾向,及时纠正“话语偏离”,对于出现的非理性情绪及时疏导,同时尽可能多的还原事件背景,及时澄清客观事实,提供渠道、开放平台,使网民理性参与网络讨论,从而适度释放情感。另一方面在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动员中意见领袖对整个舆论导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舆论场”要充分发挥正面积极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动员功能,迅速聚集有效信息和深度解读相关信息,为广大网民提供进一步看清社会事件的意见支点,从而理性表达情感。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10]“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11]因此,要加强道德和法律在网络空间的规范性引导,对于触碰法律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的极端民粹主义言论,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加以严惩;而那些普通的网络民粹言论,重点在于引导和规范,使网民合理、合法、合情地表达自身的诉求。

总之,认真研究并把握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多元化、平民化的话语符号给爱国情感表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积极引导民众的爱国情感表达回归正轨、爱国方式趋于理性,从而在新时代下更加坚定爱国信仰,践行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刘小龙.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进态势及其治理[J].探索, 2017(04):48-56.

[2]柳礼泉,黄艳.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的辩证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01):85-87.

[3]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5]伏广存.情感·责任·贡献——对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的理性思考[J].求实,2005(S1):182.

[6]崔聪,张励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J].理论导刊,2020(01):112-117.

[7]庞士让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9]林于良.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29-3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朱静博(199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爱国主义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