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2021-11-24 17:55郝好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传承新媒体创新

郝好静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新媒体背景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情况和未来创新方向提一些建议。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使泉州木偶戏能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不仅只限于在文化演出时表演,也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熟知,更多的年轻人想去了解和学习这门技艺。

关键词:新媒体;泉州木偶;传承;创新

1相关概述

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国一门历史悠久的戏剧艺术表演形式,其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经久不衰。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

2泉州木偶戏的艺术造型特征

泉州作为闽南经济发达、文化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福建木偶戏最繁荣的地区。从唐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中汲取养分,再加上历史故事中的不同造型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艺术。

2.1题材造型

木偶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木偶戏最具有审美性和艺术价值的部分,“西来意”“周冕号”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差异的面部骨骼,肌肉组织的变化和技术的“单色平面绘画”木偶表演充分展示人物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匹配的服装和手势与戏中的人物,把“工作”和“艺术”、“形式”和“精神”,逐渐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木偶戏”。

2.2制作工艺

泉州木偶的制作十分复杂,需要许多步骤才能完成。首先第一步是雕刻。偶头是木偶的精华,是传神的地方,所以偶头制作必须精细有耐心的手工艺人才能完成。雕刻的过程首先要选一块樟木锯成略大于偶头大小,然后初步定出五官的位置,接下来就细致刻画头部的主要细节,让偶头更加生动,雕刻结束后进行磨光。第二步粉彩。磨光后的偶头如果出现裂纹、缝隙等需要先用黏土进行修补,把缝隙填满之后等到黏土完全干透在进行进一步打磨抛光,打磨完成后在裱上一层绵纸待阴干后就可以粉土。第三步“笼腹”。传统木偶的躯干统称笼腹,利用薄竹篾片精心编制而成,上腹是肩膀、胸部和背部,下腹为臀部和胯部。上下两个部分用两个布片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木偶身体,上下两个部分连接处能够活动,可以随意扭曲和弯曲,做出很多动作。第四步做四肢。四肢的材料主要是纸和麻,可以有天然的弹性。木偶的手有两种:死手和活手。顾名思义,死的手是不活动的手,活的手是可以活动的局部关节,比如拇指或者虎口等地方。

3泉州木偶戏面临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木偶戏应该何去何从?木偶戏表演面临了很多问题,受到现代更多表演和娱乐形式的冲击,木偶戏应该保留之前的表演形式还是迎合现代的审美要求去更新自己的形式?

3.1 泉州木偶戏观众流失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让本来就对戏曲有隔膜的中青年人更加没有什么去观看学习的兴趣。加之老一代木偶戏受众群体随着时间在慢慢消失,泉州木偶戏的观众就慢慢消失了。

3.2 泉州木偶戏艺人缺失

3.2.1 传承人老龄化

在现阶段泉州木偶戏的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还有一些学习非遗的高校学生和研究人员,然后由于木偶戏表演现在不如之前频繁,演出的收入比较少,很多临时工没有编制的就没有工资,就会失去对学习木偶戏技艺的耐心,从而导致木偶技艺学习者越来越少,只剩一些老一代的传承人在继续传承与发展工作,这样也导致木偶戏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木偶戏传承失去创新性。

3.2.2 传承人资质不够

很多传承人、就业者素质不够,普遍只是把木偶戏表演当作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木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自己的责任和认识不足,没有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3.3 创新性不足

木偶戏现代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与时代脱节,创新不足,太老旧。并且提线木偶戏的剧情脱离的现代生活,没有和日常生活接轨,所以观众不能从中产生共鸣,表演形式上也缺乏创新还是并比较传统的形式,在舞美、音响等方面都不是很精良与现代的舞台表演还差距很大,现代的表演形式有很多,且在自媒体和舞台技艺高度发展的现代,观众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且制作越来越精良,所以对木偶戏表演的兴趣就不会很高。

4新媒体背景下木偶戏的创新性传播

木偶戏在新媒体背景下应该不断创新,创造出适应现代的新的传播方式。

4.1 利用新媒体,拓宽木偶戏传播渠道

在传承的过程中,泉州木偶戏表演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必须将其本身的表演方法转换成以视觉性的复杂的动作与时下热门形式结合。木偶戏表演本身就是要依托媒介来传播,而当代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播就是数字化的传播,人们能更快方便、更迅速的理解视觉符号以及对视觉图像的再创作。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三种媒介:一、以报刊为媒介。二、以电影电视为媒介。三、以网络自媒体为媒介。

一、以传统报刊为媒介主要是通过报刊介绍一些木偶表演的照片和木偶戏剧照等,但是这种平面类的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只可以传达一些静态的视觉符号,对于一些的声音和动态的视觉符号没办法进行传达。

二、以电影电视为媒介,以电视为传播方式的话,主要是通过央视的电视剧和纪录片为主,但是电视剧主要动画形式表现,受众范围大大缩小了,电影方面虽然也有一些电影作品,但是故事内容局限于木偶戏本身,传播范围也局限于福州本地传播效果也不是很好。

三、以时下最火的还是网络平台媒介,网络媒介相对于电影电视和报刊等,更加容易对视频图片等进行保存、整理、传播,包括对此类信息的复制等。受众比较广泛,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

4.2 顺应大趋势,开发相关文创产品

文创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品”,产品为核心,以深厚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新的方式对物进行改变与创造出来的产物,并且具备市场价值,使之产出高的附加值产品。文创产品本身承载了文化的多元化、艺术的功能性,属于人类的二次创造,借助人类的智慧、审美、文化素养等,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使之进入更好的进入当下人们的生活。通过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过来,是我们的目标,泉州木偶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怎么通过文创产品促进木偶戏文化的传播是我们应该讨论的话题。

做关于木偶戏的文化产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木偶的造型;二、木偶的色彩;三、木偶的制作工艺;四、木偶的服饰装饰。从这几个方面中提取文创元素来进行创作。

4.3 中西方木偶戏文化创新性结合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各地之间相互传播与影响,元素之间不断碰撞与融合而发展出新的形式风貌。早在193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木偶戏,新型木偶戏其实就是用木偶来演话剧,所有的服饰、造型和剧情都是采用西方木偶戏的内容形式、不重视人物动作的性格刻画,与我国传统傀儡戏表演根本不同.

5结语

总而言之,提线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以时代文化语境为背景,贴近时代需求,对其传承机制、剧本内容、表演形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与时代风尚保持共时性联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其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国政. 泉州木偶头雕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宋欢.新媒体艺术中对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7):131-132.

[3]黄冉冉.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木偶戏艺术与西方元素融合的演变——基于泉州悬丝傀儡戏与西方木偶戏[J].中华手工,2021(01):29-30.

猜你喜欢
传承新媒体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