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韩务工家庭留守儿童暴力行为的介入策略研究

2021-11-24 22:43岳向禹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留守儿童

岳向禹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韩经贸交往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延边籍劳动力选择赴韩务工,以期取得更高的收入,并将收入汇回国内,供国内家庭生计消费。而出国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以下简称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由于其与身边同龄群体相比比较特殊的成长环境,往往更容易面临行为偏差问题,本文重点对偏差行为中的暴力行为进行归纳和研究。并针对这一类特殊群体的暴力行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介入策略。

关键词:赴韩务工家庭;留守儿童;暴力行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走出国门寻找就业机会。根据延边州人民政府统计,截止2012年3月,“延边州每年出国劳务人员数量达到20万人”。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东北亚经贸往来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在地理上和民俗文化上都与韩国较为接近,因此延边州的劳动力输出具有很明显的赴韩倾向性,其中,赴韩务工人数占据了延边州每年出国劳务人数的大多数。这些赴韩务工人员出国后往往将子女留在国内,由亲属代为抚养。这些留守儿童与同龄儿童一样,正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敏感期”,心理和行为本就容易受到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情绪波动幅度大、自我表现意识强、抗压能力较弱,希望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关注,同时,由于他们较为特殊的成长环境,因此容易产生以暴力行为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偏差行为。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归纳总结该群体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探索社会工作解决策略,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类群体的关心和重视。

二、赴韩务工家庭留守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从小便开始经历与正常同辈群体相差较大的境遇,例如缺乏父母的必要关怀和指导,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无法避免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不稳定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通常在经济上能够获得父母较大的支持,因此相较于同辈群体拥有更优越的经济基础。他们会倾向于通过展现或共享这一类较为优越的经济能力,来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长期在这种享有优势物质资源为基础的环境中长大,容易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畸形的优越感,例如不怕闯祸,学习没有动力等。尤其当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他自认为受到他人欺辱的时候,他习惯于私下依靠武力去解决他们认为的问题。

2.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通常由在国内的祖辈或其他直系亲属代为抚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照顾,导致他们对父母的感情逐渐疏离,但内心深处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这类情感通常使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他们试图不再依赖父母给予的关心,倾向更加独立且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严重,因此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当留守儿童发生偏差行为时,身在国外的父母不能及时发现,而国内的代抚养人也无法做到有效干预。

3.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关注和支持网络往往聚焦在农村留守儿童这类群体,对赴韩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赴韩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较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没有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所面临的营养不良等问题。留守儿童日常的表现与同辈群体无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其代抚养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与学校建立更为顺畅的联系,因此学校和社会往往不会过多给予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赴韩务工家庭大多集中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仅为当地独具特点的社会现象,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具有广泛性,因此不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三、介入策略

1.改善家庭環境

改变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环境,主要是建立其目前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关怀机制。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加大对他们日常沟通的频率,更多地关注他们青春期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更多地通过老师、同学家长等渠道获取其行为变化,多花些心思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使留守儿童逐步感受到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不再让他们感受到被家庭抛弃的感觉。

2.改善校园环境

逐步改变老师对留守儿童相对忽视的现状,与老师探讨他们行为暴力行为的成因,探索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在他们擅长领域为集体作出贡献,逐步搭建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的“框架”,引导其注意力回归课堂。

3.发掘自身潜能,重建自信

帮助留守儿童认真剖析自身的优势,引导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集体带来荣誉,在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对自我的肯定,帮助其尽快回到校园正常生活中,使其逐步建立起“我是被人需要”的被需要感和自信心,并逐渐改变其偏激的行为方式。

4.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留守儿童暴力行为的纠正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系和支持。留守儿童所在社区可以发挥身处关爱留守儿童“第一线”的优势,给予留守儿童所在家庭更多的关注,通过社区走访、鼓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环境。同时,政府要对这类群体给予适当政策关注,在制定教学、社会公共服务等政策时,适当考虑留守儿童的需求,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关怀。

四、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赴韩务工家庭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有着与普遍意义上的外出务工(国内跨省、地区)家庭留守儿童不同的行为特点。针对这类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应以这类群体自身的需求为核心,深入探寻他们及这类家庭的内在需求,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需要共同发力,共同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软环境”,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怡凡.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对策及治疗——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7-8.

[2]侯婧.留守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模式[J].青海社会科学,2020(5):12-14.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留守儿童
培智学生暴力行为及预防措施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名校大学生自杀及暴力行为成因与防范对策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系统康复护理对65例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