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21-11-25 01:32吕友劲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7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吕友劲

(中共海安市委党校,江苏 海安 226600)

截至2020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历史性突破了10万亿关口,位居全国第二。人均GDP12.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的分类标准,江苏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江苏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人们依然以苏南、苏中、苏北划分,地区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要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坚定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增加发展后劲,不断释放江苏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70多年江苏的变化天翻地覆,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18年,我省GDP为9.25万亿,而1952年江苏的GDP才只有48.4亿元,累计增长326.6倍,年均增长达到了9.2%。江苏GDP占全国的比重也由7.1%增加到10.3%。2020江苏省GDP为10.48万亿,对于全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更为喜人的是江苏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江苏人均GDP12.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1952年人均GDP还仅有131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均GDP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从地区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苏南、苏中、苏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均突破2万亿大关,分别为5.94万亿、2.14万亿以及2.40万亿,同时均保持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生产总值分别为4.15万亿、1.38万亿以及1.65万亿。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能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江苏按照国家部署,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江苏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一、三、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2.7:17.6:29.7,江苏农业增加值占一半以上,而工业只占15.8%,相对薄弱。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调整,1972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直到2014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一直保持二一三。2015年,第三产业达到48.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江苏三次产业的排序演变为三二一。截至2018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5%、44.5%、51%,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三)需求结构加快优化

1993年,江苏投资率高达53%,最终消费率为41.7%。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2014年以来最终消费率不对提升,目前已经达到50%的水平,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苏南、苏中、苏北不断优化需求结构,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2018 年,三个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92万亿元、0.59万亿元、0.81万亿元。

(四)居民收入水平跨越式攀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江苏经济实现腾飞。与此同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

198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千元,2004年突破万元,截至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4.7万元。与新中国刚成立初期10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增长了470倍,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1992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2011年突破万元,截至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08万元。与新中国刚成立初期1954年88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增长了235倍,年均增长8.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全国而言是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而就江苏而言,是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差距。“木桶理论”告诉人们,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板。如果没有认清自身的短板并及时增强,那么它将会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江苏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1.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十三五”时期,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快起色,但是综合实力依然相对薄弱。2018年,2.30万亿的GDP仅仅只占全省总量的23%,而我们知道,苏北地区拥有全省50%的面积和40%的人口。从人均指标来看,“十二五”计划初期苏南人均GDP比苏中、苏北分别高出3.2万和5万元,而到“十二五”计划结束差距拉大到4.08万元和7.0万元。2018年,人均GDP,分别为16.07万元、11.53万元和7.04万元。

2.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内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地区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2004年,南北收入差距尤其严重,苏北人均工资只有苏南人均工资的58.8%。虽然后续苏北经济不断发展,但是截至“十二五”计划完成,苏南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是苏中的1.47倍,苏北的1.93倍。其中苏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苏中、苏北分别多1.2万元,2.1万元;苏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苏中、苏北多0.62万元,0.95万元。

2020年江苏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390元,高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其中苏南地区有两个城市突破6万元,分别为苏州6.26万元、南京6.06万元,苏北有4个城市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其中宿迁2.64万元和连云港2.95万元,而徐州和淮安差距不太,在3.1万左右。

3.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平衡

习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进行高质量发展,我们就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路径依赖。

目前苏中、苏北对于投资驱动依赖依然很高, 2018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同比增长5.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苏南、苏中、苏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7%、9.4%、5.2%;从占比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4.3%、23.6%、32.1%。

(二)江苏经济发展不均衡成因

江苏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区位、政策是苏北发展落后的直接原因。江苏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金角银边草肚皮”,边角城市对于全省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性,而苏北城市大多集中在中间腹地,区位因素制约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也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相对均衡,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5.3%、26.3%和28.4%。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大力实施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在推动经济飞速提升的同时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2019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的比重甚至拉大到56.85%、20.15%和23%。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实施的举措

(一)苏北振兴计划

2001年江苏省政府提出将苏北振兴作为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推动江苏协调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历史性的跨越。此次明确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加强地区间的关联,进一步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基础。第二,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第三,搞活多种所有制经济,提高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沿江开发

沿江开发战略是又一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沿江开发意见,提出推进沿江开发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通过沿江地区大规模的开放,进一步提高沿江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发挥苏中的连接作用,让苏南的优质资源要素流向苏北,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

苏中地区作为沿江开发的重点区域,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苏中地区积极实施“一市一试点”的策略。致力于加快南通长三角北翼中心建设,泰州综合保税区建设以及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提高苏中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当中的纽带作用和对于苏北地区发展的辐射作用。

(三)沿海开发

90世纪江苏提出建设“海上苏东”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初步构想,2009年国务院将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发展的城市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沿海开发战略进一步激发了地区活力,使原来的对苏北地区的被动帮扶变为鼓励地区积极主动发展。江苏沿海开发被国家寄予了高度的期许,对发展的目标制定为立足沿海建设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2010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探索,提出从沿海开发走向临海开发,进一步挖掘港口资源以及临海小镇的建设,积极推动沿海联动发展。

(四)“1+3”重点功能区战略

为了打破传统梯度转移理论下的区域划分,实现区域性的优势互补,经过多方论证和研究,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该战略以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作为划分依据,其中的“1”指的是扬子江城市群,涵盖苏南5市和苏中3市,是二、三产业发展朱阵地,“3”分别指的连云港、盐城、南通组成的沿海经济带,发展临港经济;由淮安、宿迁及苏中北部组成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四、“十四五”时期江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大有可为

“1+3”重点功能区战略相较于传统政策更具有宏观性、大局性,改变了传统的帮扶苏北发展方式,而更多的是调动地区发展的主动性,使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活力,让各区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南北融合。但是“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才开始两年,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实践不断检验。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发力。

第一,完善治理,加强对市场的引领和保护。江苏南北差距的形成有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形成,市场因素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差距。因此只有借助市场力加以干涉,加强对市场的引领和保护,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注重区域经济协调的效果检验。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前更多的是定性分析而很少有定量分析。只有将区域协调发展量化构建起检验指标体系,才能够更加准确和及时地了解政策实施的情况,才能够是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好的政策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治理加以保障,政府治理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成败。我们要有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山更陡的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相信一定可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苏北发展
苏南发展
苏中发展
苏南傩面具略论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纪念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