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

2021-11-25 02:29冯鲁俊
经营者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阶段事业单位

冯鲁俊

(济南市康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一、引言

我国处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提升治理能力,符合国家治理机制的要求。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科学分配,实现单位经营发展目标,保证事业单位财政信息的透明公开,促进事业单位财务转型、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在实践工作开展阶段,需要掌握预算工作运行现状,在实践工作阶段做好统筹分析,深入探究较为常见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作为系统性工作,在实际开展时涉及较多的问题,经常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及限制。其包括预算分析、编制及预算调控等多个部分,要求掌握事业单位预算绩效工作的要点,保证绩效管理的可靠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全新的工作模式,在工作开展阶段涉及工作较多,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分析可以确认工作权责,确定基础步骤及单位活动管理方案,以多种举措促进工作顺利开展,避免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整合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化管控[1]。

三、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顺应财政体制改革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意识到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并将创新贯穿于实践工作中。通过预算考核等形式,合理规划多种工作,使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政府部门了解财政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满足当前工作的要求,建立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受一定因素的限制,因而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是财政资金的运用不够合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合理化配置,受创新意识限制,无法规范多种工作。相关统计报告显示,在财政放缓运行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矛盾比较严重,应通过工作模式的创新与体系的建立,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让事业单位通过规划发展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保证资源得到科学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

(三)预算科学化发展

在《预算法》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原则,该原则在实践工作中应得到广泛重视,以掌握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进而结合当前发展情况,为预算分配提供保障。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讲,其应该结合《预算法》要求开展工作,联系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容,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针对性考核与管理,了解预算绩效管理现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所以,为使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细化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多种类型工作,了解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以预算绩效目标为基础,不断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四、我国绩效目标模式演进历程

据调查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实施虽然较晚,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得到重视,而且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行较为统一,主要看法是我国预算管理朝预算绩效方向发展,并成为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分析绩效目标模式演进历程,可发现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切入阶段。我国财政投资评审体系建立起步较晚,其作为后评价体系,最初与绩效无关,而是通过对投资性部分支出进行预算。在当时的背景下,现有理论得到证实,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工作效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

二是过渡阶段。自2002年开始,财政支出绩效得到广泛重视,各项工作在起步阶段就得以落实,并引入绩效考评概念。在实践中发现,当时条件无法满足预算绩效体制的需求,需要通过专业机构展开绩效评价。经过不断发展,绩效评价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进而有效延伸到各个领域,对事业单位的支出也开始发挥作用。

三是突破阶段。在新时期,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广泛重视,我国相继出台多种政策性文件,预算绩效管理在发展中得到改进,为预算绩效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实质性的工作,体现了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其用于考评部门绩效、综合评估及专业考评机构等,探索多种模式与渠道,形成全新的考核方式。在未来,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必然会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并通过改革与创新,逐步落实基础原则。应在财政管理中融入绩效思想,建立可以衡量政府及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主要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提升资金运用的合理性,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确保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目前,部分人员能力欠缺,不重视自身责任,并认为资金支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联,不具备全局观。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发展阶段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不足,过于关注结果,对全过程工作的开展情况掌握不够充分,无法真实有效地处理相关工作。全员预算管理意识的树立可以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减少问题的产生。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与分析不够重视,就无法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就会使单位工作受限、社会矛盾加剧。若单位遇到突发状况,会不断加剧矛盾,而且不得不根据发展状况透支预算或扩大成本支出,导致预算绩效工作无法顺利开展[4]。

(二)预算管理执行力不足

国家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将绩效作为发展目标,并将其作为基础开展工作,每个财务项目都应该制定合理的管控目标,真正实现对收入与支出的控制,切实可行地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领导责任意识欠缺,在工作阶段忽视预算绩效工作,难以将预算与绩效管理有效整合,导致其始终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受到的限制较大。在预算方案规划阶段,也会出现领导不重视的情况,若工作汇报不够清晰,会导致多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经验不充足,同时在工作阶段受一定因素的限制,仅靠理论无法实现绩效评估与理论的整合,只是根据预算基础增加或减少预算,不具备针对性的预算编制方案,导致预算执行难度大,为单位预算管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多种工作无法协调,难以顺利展开预算监督,更无法保证执行力的提升。因此,在围绕预算管理执行力展开分析时,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全面预算的核心工作,通过多种举措协调与控制,实现真正意义的预算绩效管理。

(三)指标体系缺乏实效性

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来说,在实际工作开展阶段,应提出完善的工作方案,避免受一定因素限制而无法顺应时代发展,应作出进一步调整与改善,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保证预算管理的合理性。然而,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与指标体系不相符,且预算绩效工作仅靠财务部门无法保证效果,甚至会受一定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各部门的协调控制。虽然部分单位已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但指标设定不够规范,无法与事业单位发展相融合,影响了多样化工作的开展。

(四)预算绩效管理监管力度不足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果与监管工作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践处理阶段,需要以动态与静态整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应了解绩效管理现状,发现执行工作面临的问题,使绩效管理作用充分展现。然而,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阶段,有执行效率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缺少有效的监管,无法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对现存问题解决不够彻底,难以实现目标。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受工作不规范及报告不合理等情况的限制,即使结合预算管理要求应用评价结果,也无法展现其价值。其中,预算绩效报告缺乏可行性,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无法指导绩效评价工作,影响了实际工作效果。与此同时,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结合最终工作结果构建完整的反馈体系,缺少无单证的监管机制,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无法整合,绩效评价过于形式化,甚至有敷衍了事的情况,有碍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六、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在运营发展阶段,若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责任意识薄弱,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更别提全面预算。国家财政部门要求2020年年底,各个区域遵循绩效管理的原则,提高对相关工作的认识,使每个人员都了解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此,事业单位在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阶段,应从单位内部出发,以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单位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了解单位的经营发展需求,在实践工作中调整管理计划。而且在培训的基础上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将工作落到实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单位应组织员工参与培训,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调整管理计划,科学合理地评价各部门综合能力,跟踪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对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阶段,要想真正展现其价值与作用,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现状及管理目标明确绩效管理指标,如计划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资金运用效果,应确保计划科学合理,并具备可操作性、可判定性的特点。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由预算绩效部门负责,在现有工作制度上明确分工,形成相对规范的内容,规避基层工作过于烦琐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过于理论化及指标体系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具体工作开展阶段,可以将前一年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寻找不同年度存在的风险点,通过合理运用基础数据,全面掌握企业绩效管理情况,细化预算指标、管理指标,构建较为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严格遵循实际要求展开管理工作,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详细了解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尤其是体系设计过程中复杂且难度大的问题,应围绕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探究,更加全面、高效地解决问题,为后续绩效管理与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预算绩效监控管理

首先,健全绩效监管与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升监督管理的效果,尤其是预算执行过程,需要优化解决其所包含的问题,避免受监管不到位的因素影响,应遵循资金规划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创新监督管理方案,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将管理工作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其次,建立预算绩效偏差纠正体系,其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实践工作开展阶段,需要严格把控监督中存在的差异并详细记录,了解各环节是否存在问题。若存在,应对偏差环节进行确认,并通过预算计划的改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绩效管理措施,将工作落到实处,以获取相对理想的工作效果。

(四)增强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首先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事业单位应重点评估自身发展情况,并出具评估报告,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了解各项政策意见,建立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对此,财政部门应重点审核涉及资金较大的项目,并通过确认资金类型与使用途径,制定较为完整的考核体系;根据财政资金在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应用情况,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其次是绩效管理指标的制定。合理化调节指标比例,以定量及定性考核模式运用,结合工作目标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管理工作效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五)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首先,预算绩效考核的作用较为明显,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应了解绩效目标,并从多角度充分分析问题,根据评估结果与报表意见调整后续工作,以便于审核部门分析数据报告。

其次,预算管理部门应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分析,以反馈体系的完善支撑后续工作的开展,让各级部门掌握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使得各部门工作得以协调,建立较为合理的联动机制,强化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门的作用。在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相关政策调整工作模式,删除绩效不好的项目,减少不必要资金的投放,保证事业单位的自身利益。建立绩效考核监管体系,促使绩效差的项目受到重视,协调管理工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七、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体系的标准,是保证事业单位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核心工作,能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从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出发,要想充分展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应结合单位经营、发展状况进行优化控制,组织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综合分析单位管理中的瓶颈及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减少事业单位经营风险,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阶段事业单位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新预算法》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研究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