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成果
——评专著《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

2021-11-25 13:38崔丽娟
心理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专著公益领域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自中国公益元年——2008 年起,我国青少年志愿者活跃在抗震救灾、大型赛事、国际性活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中,他们的卓越表现举世瞩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向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志愿服务等公益行为中。公益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亲社会行为,也是文明社会所倡导的一种行为方式,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强调了社会公民之间的互济互助。胡瑜教授团队的《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研究视角、研究工具和方法、应用实践方案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亲社会行为一般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一直备受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20 世纪60 年代,亲社会行为研究在西方逐渐兴起,此后二十年间出版了一些经典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专著,如巴塔尔出版的《亲社会行为:理论与研究》和艾森伯格出版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到了21 世纪80 年代,我国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才逐步展开,周宗奎、张文新、俞国良、桑标、辛自强等学者都在各自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专著中报告了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结果。2000 年后,有关亲社会行为的一批专著相继出版,如李丹2002 年出版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迟毓凯2009 年出版的《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慈善捐助的社会心理学探索》和寇彧、张庆鹏2016 年合著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与方法》等等,都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有多种形式,公益行为也是其中一种。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公益行为越来越引人注目。胡瑜教授团队从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的视角剖析青少年公益行为,系统深入地开展了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实证研究,撰写完成了专著《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是行为的连续体,公益行为处于该连续体中的某些特殊位置”的立场,本书可以被看作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其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本书提供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视角。考虑到公益行为是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本书立足于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并且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立场,充分汲取了多个学科的观点,对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此同时,本书紧扣“青少年公益行为”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青少年公益行为的研究基础、研究取向、理论解释、动机分析、行为倾向、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教育功能和干预促进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框架。

第二,本书贡献了前沿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本书充分参考了亲社会行为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在分析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关键因素时,本书采用了社会生态系统最新的分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青少年公益行为促进的探讨。本书中所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不仅开发了青少年公益行为、公益动机、公益心的测量工具,还逐一考察了影响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微观、中观、宏观因素,更进一步探索了青少年公益行为的教育功能和干预方案,深入揭示了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内在特征和内在联系。

第三,本书建构了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应用实践方案。本书不仅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做出理论解释,为青少年公益行为的研究探寻理论依据,而且还针对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实际问题,如我国当代青少年公益行为的现状、 影响因素以及青少年公益行为的代际传递及干预措施等社会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和详尽论述。而且,此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形成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策略。更重要的是,本书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出发,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倡导微公益等多种新型的公益行为,提倡营造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公益行动中。

综上,胡瑜教授团队出版的《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对青少年公益行为进行了系统地挖掘和拓展,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而且在实证探索上,以出生于1990 年~2004年的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具有时代印迹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实证资料,贡献了适用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工具及应用实践方案。相信对亲社会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界同仁将会在阅读本书时受到启发,同时也衷心期待更多的社会有志之士一起关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著公益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公益
公益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公益
领域·对峙
公益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