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草原半世纪 心系内蒙文博情
——纪念著名考古先辈田广金 郭素新先生

2021-11-25 14:44草原文物编辑部
草原文物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铜器考古遗址

《草原文物》编辑部

提到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田广金和郭素新两位先生自然不能不提。两位先生皆出生并成长于美丽的大连,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以来,扎根内蒙古自治区几十年,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广阔的土地,为了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事业,青丝染成华发,青春镌刻印记,成为草原上最美的考古人。

田广金先生于1938年出生于辽宁大连,而出生于1940年的郭素新先生不仅与田先生为老乡,两人还同时于1965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一起支边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刚刚起步,他们就埋首苦干,一年一年从春寒料峭到冰天雪地,20世纪70年代先在鄂尔多斯地区调查并发掘了桃红巴拉、毛庆沟、朱开沟等遗址,并提出朱开沟文化的命名。通过对朱开沟遗址的资料整理和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各文物管理所、地方拣选征集的文物与当时国外发表收藏如卢芹斋收藏的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绘图、照片、留档等工作。与当地各个文物部门人员将当时堆积在条件很差的库房之中的“废铜烂铁”一袋袋地进行鉴别、挑选、登记、整理,一件件珍贵的极具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就这样被他们的一颗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悉数捧出,从被埋没了近三千多年的历史尘埃中终于绽放了笑颜,从此“鄂尔多斯青铜器”有了自己的大名,并且一经出世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郭素新先生曾经为了将这些费劲心力挑选出来的青铜器更加科学、完美地展现出来,指派当时大都没有绘画基础的几位年轻人前往北京学习,先生可谓高瞻远瞩,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也培养出来几位著名的绘图高手,至今还都在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朱开沟遗址、朱开沟文化的材料的整理和深入研究,并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源头上溯到了商代。自此之后,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研究切入点,开启了先秦时期北方民族的考古学研究之路。

上世纪80—90年代,两位先生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岱海地区,据当时参与调查发掘队伍的同志回忆,他们对岱海地区的遗址调查是靠双腿和自行车一点一点完成的,虽然技术手段很原始,但是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中最早的一次区域性考古调查,发现了岱海地区仰韶、龙山、青铜时代等不同时期的诸多文化遗址点,并对遗址的分布、面积、地理环境、高程等都有了详细的记录,还率先对这一地区的史前自然环境的变迁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结合起来,是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考古研究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在此期间连续发掘了老虎山、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石虎山、狐子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老虎山文化等都依此发掘而得名,并逐步建立了岱海地区乃至于整个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尤其是在发掘石虎山、园子沟等聚落遗址时,运用了聚落考古、环境考古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遗址地层堆积中采集的植物、动物标本复原了当时聚落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状态,是内蒙古中南部史前人地关系讨论的典范,对深入研究岱海地区史前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社会结构的发展过程等都具有重要的先导性。

田广金先生一生致力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在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源流、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的探索与实践方面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郭素新先生除了参与相关的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外,在上世纪80年代颇具前瞻性的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自己的专业期刊,《内蒙古文物考古》从1981年创刊后,为宣传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事业,为诸多同行深入文物考古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凡是内蒙古中南部地理环境的人都知道,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山道崎岖。很多遗址点周边没有村落,交通十分不便。先生发掘朱开沟遗址时,曾经是背上粮食、铺盖,带领着考古队员们在临沟的崖边挖窑洞。发掘老虎山遗址,才在多方努力下在老虎山遗址旁边建房,这里也成为最初的考古工作站,成为了他们的重要工作地点,而且比呼和浩特市里的房子还要住得频繁。艰苦的生活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工作压力和野外生活的枯燥乏味,酒成为了田先生工作、写作时的最佳伴侣,据说他有一个军用水壶里长年装的是酒,每写一段文字来上一口小酒,成为枯燥生活的精神食粮。然而,长期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身体每况愈下,至退休时糖尿病已经非常严重,退休后回到大连老家治疗、休养,然终究抵不过病魔,于2006年仅66岁的年纪就先郭素新先生而去。

田先生的离去后,时隔短短的几年后先生的长子也因病离世,亲人的接连离去对于一位女性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郭先生还仍然笔耕不辍,整理了很多旧稿和资料。前些年,听闻先生身患胃癌,仍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积极地参与内蒙古文博事业的一些活动。2021年6月10日,在抗争胃癌数年后还是在辽宁大连老家去世。惊闻先生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在考古的世界里,男人不容易,女人更不容易,郭素新先生与田广金先生一路相伴,不仅要承担科研方面的压力,作为女人、母亲还要承担来自家庭的责任,是现如今多少女子考古队员们的偶像。她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的前辈,更是我们《草原文物》期刊的奠基者和发扬者,在她专注学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召下,曾经的《内蒙古文物考古》不仅为内蒙古的文物考古研究、宣传、交流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播、沟通欧亚大陆地带早期文化交流的研究方面也是一位先行者。

斯人已去,空谷留兰,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字资料和精神财富,通过两位先生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出版的报告、研究论文,就可以涵盖他们一生的考古理想。一方面提出并建立起鄂尔多斯青铜的文化源流、融合与生业变迁,从早期的《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西沟畔匈奴墓》、《西沟畔匈奴墓反映的诸问题》、《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等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等这样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研究论著,最后形成《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北方考古论文集》等集大成者的北方早期游牧文化的形成与研究论著。另一方面是在岱海地区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内蒙古岱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聚落考古、生业考古、环境考古和人地关系的探索方面都具有开创性,这一方面的成就体现在多学科的合作、多行业理念的渗透,形成了早期的关于《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等关于考古学谱系的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环岱海史前聚落形态研究》、《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等从环境考古、聚落考古到社会结构研究的深入,成就了《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三部经典的考古学发掘报告集,整个报告已经在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将环境、聚落考古、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人地关系等融入发掘材料之中,使之成为经典的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报告。

再多言语亦无法表达对两位前辈的敬仰和哀思,用郭素新先生自我评价的一句话“为了事业而拼搏,无怨无悔!”同作为编辑,同作为女性,我想特别的对郭素新先生致敬。曾经的《内蒙古文物考古》虽已经更名为《草原文物》,内容和研究领域都有了若干变化,但不变的永远是心中对内蒙古考古事业的热情,无怨无悔将永远铭刻在我辈的心上。最后以一副挽联来寄托对两位先生的情思。

伉俪情深——五十年相濡以沫携手并进

文博先贤——半世纪心系内蒙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青铜器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