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机电专业集群建设 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021-11-25 06:34潘永毅沈勇
职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具体措施

潘永毅 沈勇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加强机电专业集群建设、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目前技工院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对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定义、必要性做出阐释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象山县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机电专业集群建设中采取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以期推动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并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专业    集群建设    具体措施    优化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眼于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技工院校的机电专业一直是我国为制造业培养各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升级优化,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基础,向精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方向发展,社会对于机电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能胜任此类工作的高水平人才极度缺乏,因而时代赋予机电专业新的历史使命。为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机电人才,技工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尝试将与机械专业和电气专业类工作性质相通的职业集合为职业群,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加强机电专业集群建设,适应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机电专业集群建设概述

(一)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定义

机电专业集群就是将机械专业与电气专业相融合,包括机械专业的数控、模具、车工、钳工、焊工以及电气专业的机电、电气、电子、机器人、光伏等。但机电专业集群不仅仅限于“机械+电气”,而是以“机械+电气”为基础,整合专业学科基础、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例如力学、机械工程、电子科技与技术,并且通过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设备、实践平台等的融合,探索式地搭建集教育、培训、创新、研发于一体的共享互助型育人平台,依据科技新时代提出的新技术要求,以集群化的方式不断拓展和延伸专业内涵。

(二)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

1.学校专业结构布局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专业立足于产业,因此当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技工院校在专业结构布局上也必须形成与之匹配的专业集群、专业链。2019年党中央做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政府规划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省际产业联动集聚区、现代产业合作园的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从区位角度来看,学校服务于象山、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因此,学校要紧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专业集群建设这项利好措施来适应和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学校人才培养方向需对应企业岗位要求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企业生产,大量单一性、重复性的工作岗位也逐步被机器所替代,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对各类智能设备进行设计、安装、保养,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控制技术,因此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而机电类专业过细的专业划分已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机电行业也早已摘下过去人们印象中任务重、污染大的标签,工作内容较以往发生较大变化,当下更需要的是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员。因此,现在的技工院校必须要适应企业岗位变化需求,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就业任职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高培育精准性。

3.学校教书育人方式需破解人才培养瓶颈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大多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存在壁垒,知识间缺乏横向的互通性和纵向的连贯性,难以帮助学生搭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在此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容易导致思维固化、创新能力受限。面对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的需求,技工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并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但是由于院校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认知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导致目前职业教育界对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难以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标準化体系。基于此,需要技工院校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机制优势在专业集群建设中有所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尝试性地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

二、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对标·联企”,实现产教融合

技工院校实行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机电类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为企业服务的目标,因此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要在企业乃至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产教融合”成为技工院校的发展趋势,创建校企联合的合作模式成为必然。因此学校将企业纳入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中,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区产业发展,增强机电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机电专业集群建设。

1.双导师双循环,校企共育现代学徒

所谓双导师就是在确定校内导师的基础上,聘请拥有机电专业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工程师、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导师。通过建立“导学”互动关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其进一步了解社会在机电专业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能力。近年来,学校与华众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合作建立校中厂,让企业得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加大在育人环节的投入力度。

2.校企互助,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机电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训教学,而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技能训练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需要安排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反复练习,由于机电类设备拆装难度较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硬件设备的损坏。因此,学校借力校企合作,通过改良小工具、改良小工序以及改进小工艺,将实训教学与企业真实生产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问题,而且能够更为精准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叠加·复合”,实现课程融合

机电专业集群建设就是整合与机电相关的专业,通过不同专业知识的“叠加”让学生先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对不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最终实现活学活用,转化为实践能力。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有效结合,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校通过“叠加·复合”实现课程融合,将机电专业集群建设落到实处。

1.在课程设置上做“叠加”

学校以五年制数控专业为基础,尝试构建“数控+电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学校以每一学年为单位,将数控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其次,在每一学年的数控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基础上增加电气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通过叠加相关课程,共享数控专业和电气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实现专业知识的融合与碰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机电专业集群建设。

2.在教学上以项目为载体做“融合”

项目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和指导,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一项连续性工作任务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未知到模仿再到创新,覆盖多个知识点、多种专业的持续过程。学校将项目教学分为三大阶段。初级阶段仅要求学生完成单个零部件的组装制造;中级阶段则要求学生完成简单产品的加工、创新和小发明,例如多功能扫地机、多功能对刀仪、多功能电冰箱等的加工;高级阶段要求学生真正实现融会贯通,做到精一会二学三,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复杂产品的组装制造,例如多功能感应垃圾桶、桌面型雕刻机等可以真正投入应用的产品。

(三)“协同·分享”,实现师资融合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的优秀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在机电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由于学科间相互交融,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各专业教师拥有综合知识结构;而且机电制造类技术更新换代频繁,也要求各专业教师能够做到與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因此,学校通过建立“协同·分享”机制实现师资融合,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拥有一潭水”。

1.通过大师工作平台,实现师资融合

学校目前拥有浙江省李善东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江省中职朱佩龙大师工作室、学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一大批大师工作室,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与相关企业、技工院校交流往来。通过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定期到高校进修等,了解企业的新技术、高校的培养方式,以便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新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式。

2.通过技能大赛平台,实现师资融合

学校鼓励各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平台实现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质量。在竞技舞台上,不同学校的教师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展示教师的技能应用水平、教学风采,而且对于开阔教师视野、改进教学方式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机电专业集群建设的优化探讨

目前学校尝试性地探索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在机电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依旧存在改进空间。从专业集群的思维出发,未来学校机电专业集群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一)运用跨界思维,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对接

专业集群建设是学校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进行的教育方式改革,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转换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因此,未来学校在机电专业集群建设中要抓住“产教融合”这个关键词,始终立足于地区产业链,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紧密衔接;不仅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要与地区创新平台相衔接,促使人才培养的各项资源互通有无,实现创新链与人才链的紧密衔接。

(二)运用整合思维,实现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等的整合

机电专业集群是以“机械+电气”为基础,整合与此相关的专业,对相关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平台、实践平台进行融合。目前,学校在机电专业集群建设中仅尝试性地整合了机械专业和电气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对于实训平台和实践平台的专业整合程度尚不高;而且机电相关专业如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尚未纳入整合范围。未来,学校需要延伸机电专业集群的深度和广度,但也需要避免因专业过多而导致效率低下。

(三)运用重构思维,实现现有专业的组合与重建

在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专业集群所依赖和服务的特定背景、行业,对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集群核心专业与其他非核心专业的共性和区别,以此构建专业集群核心课程。目前,学校在机电专业集群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仅为简单的叠加,未来需要构建体现机电专业集群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以及体现专业差异性、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块”课程,提高机电专业集群的适应能力。

(四)运用赋能思维,实现培养过程的互动,让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多方互动、广泛联结

学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赋予学生多项技能,使其能适应多种岗位。目前,学校通过项目教学法、导师制来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性,并且通过兼职导师将企业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但在长期发展中可能会出现教学方式乏味、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等问题。因此,未来在学校的机电专业集群建设中,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结合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模式,也可以利用奖惩制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防止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可以采取订单式、学徒制培养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的联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志.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5).

[2] 杨小龙.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

[3] 罗琴.智能制造产业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J].南方农机,2019,50(24).

[4] 单强.新时代培养机电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2).

[5] 倪震飞.项目教学法在机电职业教育中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4).

(作者单位: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具体措施
国家粮食局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分层教学在中职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麻江县渠道防渗改造的具体措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