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聋哑战士的特殊党课

2021-11-25 21:56谢太平
党史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比划党徽锤头

谢太平

1942年8月初的一天,中央军委警卫营司务长谢兴凯(笔者父亲)带着一位聋哑战士(大家习惯称其为“哑巴”)来到警卫营驻在延安邓家沟的机枪連。两人走过连部战士居住的窑洞时,聋哑战士发现窑洞前院子中一棵树下,一面鲜红的党旗平展地挂在两根树干之间。4名穿着整洁军装的战士立正站成一排,右手举起紧握的拳头,对面左前方站着同样姿势的连部文书介永亮。他们的嘴巴一张一合,口中振振有词。令聋哑战士十分惊奇的是,那4名战士竟都眼含热泪。

这名聋哑战士自从红军时期入伍以来,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紧跑两步,把已经走出20米开外、正同机枪连指导员说话的谢兴凯拽了回来。他用手指着窑洞前党旗下的那一幕,并紧拉几下谢兴凯的衣袖,意思是快看他们在干什么?你为什么不去管?他急切地想从谢兴凯这里得到答案。

谢兴凯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刚才路过时就已看见,人家正在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不能去干扰的。如何向他解释传达这个仪式的意思呢?谢兴凯决定在党旗前给他作一次启蒙教育,帮助这个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关于共产党组织的知识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

过了一会儿,连部窑洞前的入党仪式结束了。新老党员激动地握手拥抱。介永亮正要收起党旗,谢兴凯连忙喊住他:“先别收起来,我要用一下这面党旗。”

谢兴凯把聋哑战士拉到党旗前,比划着问:“你见过这面旗子吗?”聋哑战士回忆起爬雪山、过草地以及红军大会师时各路人马打出红军军旗的情景,认真地点了点头。谢兴凯指着党旗上稍有褪色的黄色镰刀锤头,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军旗上的符号标志,也是我们党旗上的标志,他们是一个形状、一个意思。”又说:“这是一把手握的镰刀,是农民收割庄稼常用的。”聋哑战士当然见过镰刀,连连点头。“这是一把砍柴的斧子(在南方同锤子),也是木匠和工人兄弟常用的。”说着,谢兴凯把聋哑战士后腰上别着的锋利斧头抽出来,斜放在旗子上锤头的位置,比划着问:“看明白了吗?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了吗?”聋哑战士冲着谢兴凯咧嘴笑起来,还做出动作,表示像熟悉自家东西一样熟悉这两件组成党的标志的工具。

张思德这时在警卫营通信班任班长,吃过早饭后刚好到机枪连传达命令,也被这热闹场景吸引过来,他拍了拍聋哑战士的肩膀,开始讲起了“形体课”,指着周边的同志介绍说:“他是放牛的,他是种地的,他是挑夫,他是任人买卖的奴隶娃子,我们的血汗都被地主老财、国民党抢夺搜刮走了,是群吃不饱穿不暖、一穷二白被压迫的阶级。”

这时,谢兴凯让介永亮双手擎着这面党旗站在前面,张思德和其他战士排成一队跟在后面,沿着小院走了一圈,同志们还做出各种生产、战斗姿势,表达一切的千辛万苦都是为了这面旗帜,一切的流血牺牲都是为了镰刀锤头所要开辟的世界!此时,这名聋哑战士渐渐看懂了这出无声但又很形象的哑剧。他激动地嗷嗷叫,不断拍着胸脯,指着党旗,意思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人,我也要跟着党走!”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抢过介永亮手中的那面党旗,三折两折地叠成一块,就要揣进怀里,谢兴凯赶忙抓住他的双手,比划着说:“这可不能自己揣起来,这是我们党的旗帜、军队的旗帜,也是我们所有八路军和革命者共同用鲜血染成的旗帜。”

当天这一幕,在聋哑战士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比以往更加热爱这支队伍,深信只要紧紧跟着这支队伍,跟着党徽,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谢兴凯知道,这名聋哑战士已经有了党的意识,他其实就是一名没有履行入党手续的特殊“党员”。

16年后的一天,当谢兴凯走进公安警卫师师部办公大楼东侧聋哑战士那间干净、整洁的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他床头边上架起的礼花弹木箱上,醒目地摆放着一个用铅丝窝成的党徽,不禁心头一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整个党徽竟然还用红毛线严丝合缝地缠绕起来,看上去鲜红艳丽、暖人心扉,足见他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意愿和念想。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比划党徽锤头
党徽闪光
党徽激励我奋斗
镰刀 锤头
一枚党徽
在你胸口比划一个李佳琦
你比划我来猜
一枚党徽一团火
多锤头破碎技术在混凝土公路改造施工中的应用
锻料量对精锻机锤头磨损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