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仲景瘀热相搏证辨治思路

2021-11-25 21:43呼新鹏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9期

【摘要】基于对瘀热本义及《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分析和整理,结合历代医家之注解,从病程传化及瘀结证型角度,浅要探析仲景论治瘀热相搏证的具体思路,以备明晰临床经方辨治之路。

【关键词】仲景;瘀热相搏;辨治思想;

“瘀热”其含义有二--包括“瘀血与邪热”以及“郁热”,前者是对疾病双重病理因素及状态的概括;后者则言邪热在里之病理状态。国医大师周仲瑛在论瘀热之“瘀”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 ]同时纵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既涵盖瘀之病理状态,方证涉及赤小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又囊括瘀之病理产物,涉及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从广义之瘀出发,浅要探析其论治瘀热相搏方证的具体思路,以备明晰临床经方辨治之路。

1、辨热瘀传化:

赤小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在临床热瘀传化的演变过程中均表现为热壅血瘀,肉腐成脓之象。但在疾病传化进程中却各显差异,现以仲景原文为切入点,对方证差异作相应分析:

1.1瘀同热异:

1.1.1赤小豆当归散:病情初起见“脉数,无热,微烦”,病非在表而热盛于里,继而见“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医宗金鉴》[ ]曰:“七、八日四眦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眦络黑”。病程末期,“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脓成者,“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热瘀壅结于魄门,肠络受损,便则血自下。湿热壅滞于内,营血泣而不行,日久致瘀热搏结肉理,筋脉横解,血不循常道则见“先血后便”。由此可见,本瘀热证,其热自内而生,兼夹湿邪[2],瘀结肉理,影响气血运行,而发脓或痔之证。

1.1.2升麻鳖甲汤:阳毒初起可见--面色红赤,纹理如花斑,分布规则不一;且咽喉疼痛,咳吐弄脓血等一系列热性病症。病情进展“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言进展迅速,阳毒蕴结,伤人尤甚、尤速。而其与邪热之别,正如尤在泾言:“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邪在阳者为阳毒......其邪著而在表者谓之阳”[ ],阐明了本病的病邪性质及症象发展由来。在辨治方面以清热解毒、行血散瘀为要。

1.2瘀同期异:

1.2.1薏苡附子败酱散:本方旨在治疗肠痈痈脓已成之势,《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篇》论述:“其身甲错”提示病程迁延日久,热瘀相结致使营气泣而不行,见肌肤失于濡养之象;“腹皮急,按之濡”言腹部触诊柔软且无明显抵抗力,以鉴别“腹内无积聚”之徵瘕病证;“身无热,脉数”则提示病非热瘀壅结正盛之高热期,“此为腹内有痈脓”之肠痈迁延期[ ]。

1.2.2大黄牡丹汤:文中“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之病理状态援引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血气结聚”。“脉迟紧”正应热壅内实,荣卫郁结之病机,即可断其“脓未成”也。而后“脉洪数者,脓已成”,则亦反推其营卫郁结而致使脉现迟紧之理。综可明其为肠痈初起之急性期[ ]。对比方后论之“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则亦提示此乃肠痈之痈脓将成未成之际[ ]。

2、辨瘀结之证: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在病理中均涉及有形之瘀血。

2.1瘀结异型:

2.1.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辩证广注》曰:“随经入腑,结于膀胱,太阳为多血之经,府有结热,则经中之血,与热相搏,蓄于下焦。”“其人如狂”,成无己言:“未至于狂,但不宁矣”;“少腹急结”,此乃邪热与瘀血搏结于此所致,邪热聚于下为主因,瘀血次之。

2.1.2抵当汤:此为太阳瘀热随经入里与瘀血相结而致神乱,且有形实邪结聚之甚已达“硬满”;“太阳病,身黄”,言其有热,“脉沉结,少腹硬”,提示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结聚于此,且程度较重,并见“其人如狂”。本为“阳明病”,“屎虽硬”,理当大便难,却“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提示血不循常道而外溢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发“其人喜忘”。

2.1.3抵当丸:其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表证邪气随经入里,与血相搏结,而发少腹满;以小便通利与否来定此为水结还是血结。但对其瘀结轻重之势,成无己言:“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小可下之也”。故本证瘀结虽结聚较深,但其势较前者轻。

3、察阴阳之要:

在辨治热瘀相结病症中,虽病性属阳证,但用药中仲景不避热性或温性药。包括薏苡附子败酱散、桃核承气汤,从阳气与人体正常功能入手,薏苡附子败酱散、桃核承气汤中应用附子、桂枝温性药,意在“通行营卫”,使阴邪消解,阳气得通而瘀热得散。此外,升麻鳖甲汤之阳毒证亦用“蜀椒、雄黄”温热之品,“以阳从阳欲速散也”。上述诸应用,均使瘀热之阳证辨治用药思路得到拓展,亦更注重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5):273-276+331.

清·吳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8.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

李权,霍巧玲,张涛,钱嘉惠,周春宇.《金匮要略》肠痈病论治探析与拓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8):1478-1480.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8.

李权,霍巧玲,张涛,钱嘉惠,周春宇.《金匮要略》肠痈病论治探析与拓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8):1478-1480.

王三虎.大黄牡丹汤[J].河南中医,2016,36(05):790.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呼新鹏(1993.11-),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硕士研究生,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