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25 05:42李国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金融发展普惠金融银行

摘要:近年来,普惠金融服务已被我们作为行业发展重心,甚至上升到了战略高度。这既是我国政府导向的结果与反映,又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利益发展与经营目标的合理选择。该文从发挥普惠性金融服务对我们经济的重要性入手,深入剖析了发挥普惠金融商业银行必须克服的四大方面的问题,并指出了新的发展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银行;普惠金融;金融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移动网络等数字信息的不断取得重要技术突破性进展,世界经济社会正加快向着以数字信息在各行业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社会活动转变。在这种情形下,数字普惠性服务将成为数字科技和传统普惠性资金深入糅合的新产品,为普惠性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思维。数字金融普惠,是通过使用数字金融促进普惠金融的一切行动的总称。数字普惠金融,是指数字+普惠化+金融三词的叠加组合优化。普惠金融,是指本着机会均等的目标和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可接受的成本费用,向一切急需服务的社会阶层和人群供给及时、高效的服务。中小型公司、农村、城乡低收入群众、城市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是目前中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金融服务对象,而这些特定客户人群大多分布于乡村地区、数字化是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海洋生物识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金融服务技术手段的总称。姚金楼、王承平、张宇(2016)等认为,数字普惠的金融服务表现在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手机银行业务、互联网网络信贷、互联网网络众筹等诸多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致力于提升对经济困难人群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率,将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有机融合,推动普惠性金融的持久健康地蓬勃发展。普惠金融机构区别于传统普惠金融机构,重点展示的是,即运营的数字化、大众化和营销精准化,通过有效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设备运营,通过3D海量服务渠道的设立,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筛选数据,实现客人通过大数据实现营销精准化。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服务市场门槛和生产成本,尽量减少实体商业银行网点数量和经营时段的制约,有效地破解传统普惠性金融服务最后一千米的问题,高效赋能经济社会欠发达地方政府、农民、中小型公司、和低收入人口群众,获得负担得起、安全和便捷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也因为其本身特性,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信息共享,进而高效地大大降低了贸易生产成本,也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得金融业的交易门槛。它不仅增加了金融业的广度与广度,而且实现了低成本和广覆盖。董玉峰、赵晓明(2018)等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传统普惠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更有效满足商业与社区服务的双重目标,从而实现普遍的可及性、可负担性、综合性,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特点。

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发展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是对商业银行改变客户结构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存量的贷款客户中仍以大客户为主,真正受益的是大客户,因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能力强,稳定性高,而市场上普遍病态的大中型客户是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通常商业银行和处在劣势的银行做生意时,大客户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对于银行来说,这类客户的综合报告率较低。与大中型客户比较,业务品种更多,经营潜力更加巨大。大力发展普惠业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同时,优质大中型企业从小到大,培养优秀的普惠金融机构客户也是为银行大中型水库企业客户赢得客户的重要途径。发展普惠金融机构也能够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风险水平。向普惠客户提供的贷款额度通常都很小,而且分布在各个行业。这样,普惠金融贷款就不易形成因经营风险集中而导致的系统性经营风险。同时,如果一些不良贷款及时发生,或者由于贷款数额较小,那么普惠金融信贷的整体收入就能够涵盖所有成本。从而发展普惠金融就能够给我们带来政府红利。而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对普惠金融予以了大量扶持,如提升对普惠金融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健全普惠金融审核销账处理政策、提高政府储备金政策水平等。而对于擅长普惠金融的我国商业。发展普惠金融是由于我国商业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需要。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有余的市场主体为中小微型民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源。而公共服务和帮助普惠顾客,也正是直接间接公共服務于整体国民经济,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履行职责,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三、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了解客户及其金融需求的问题

银行只有了解客户才能创造并设计新产品或程序,而传统的认识客户的方式与渠道并不适用GPC客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大中型客户一样,中小型客户也一般缺乏完备的财务报表。中小微公司很难利用财务报表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但如今,企业怎样迅速掌握普惠金融服务客户的有效财务信息,并分析其资金需要,是银行急需突破的课题。

(二)有效风险管理问题

和传统大中型客户比较,普惠型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当行业低迷时期,传统普惠型金融机构客户的还款意愿也不如传统大中型公司。同时,普惠金融顾客的财务信息普遍不够全面,传统的客户服务模式无法对其做出评价。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设一个风险评价系统,可以在数量限制的情形下对顾客做出合理评价。

(三)经营成本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普惠信用业务还不能形成完全行之有效的体系,不少业务还采取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不过,由于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小而散,而且传统的经营模式还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费用,有可能总收入还无法覆盖成本费用。所以怎样运用金融科技产品和系统,减少经营成本费用,从而提升经营效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外部环境建设问题

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思路也不会彻底转变。授信额度分配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仍习惯性地把部分的授信额度分配给大中型客户,使得授信服务的资源无法有效惠及普惠人群。

四、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业务体系

积极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和风险补偿制度。一是继续优化完善企业征信法律法规,建立涵盖土地权属信息和企业信息在内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二是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专业的社会征信体系,进一步规范征信市场监督管理;三是要建立信贷服务业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四是建立普惠金融保障机制,考虑普惠化金融客户群特征,按照社会实际状况,通过设立普惠融资保障机制,显着减少了信贷银行普惠风险和不良率,从而有效化解低担保,高风险现象,积极为社会急需资金支撑的人群进行金融服务。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一是形成了由人民银行、金融业内审机构和社会审计监管部门共同构成的综合风险监督系统,积极开展部委、商业银行与组织之间的信息技术共享,在部委负责统筹。企业中间,有效预警风险,预防各种金融风险。二是健全普惠性财务监督制度。在我国财经监督机关进行日常监督的同时,对进行普惠性网络金融业务活动的商业银行和关联公司应当组建专门的行业管理协会,对协会成员实行自我管理与监督。三是严格设定普惠性金融机构备案与登记门槛,利用法律法规严格甄别普惠性金融机构行业的风险主体,为普惠金融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让金融业有效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对普惠金融风险监管。一是基于技术支持,由于普惠银行业务规模小且分散,对速度要求较高等的特点,现在依靠传统商业银行信贷审核的传统授信服务模式,难以实现高效管理和后期审批。贷后管理,唯有进一步发挥金融技术,金融科技才可以迅速地对顾客进行画像,并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与监测,以跟上普惠业务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了合理的风险管理与服务高速发展的需要。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石,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技术都离不开大数据分析的支撑,唯有大数据分析样本够大,模型才够精确,并以此扩大数据获取的途径,加强与数据的联系。机构部门,全方位掌握客户的普惠数据,健全数据库,持续提高普惠服务的风险水平。三是以人文价值为导向,尽管对普惠金融业务在金融技术方面的依赖度比较高。

强化法制保护。普惠性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制的强力保护。政府要不断完善有关立法,进一步确定有关机构的法定地位和法律监督责任,不断完善房产、车辆等的物权登记管理制度,为逐步深化抵押保险法律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将来。着眼于普惠性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政府出台并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以指导地方商业银行更好发展普惠性金融业务。政府部门要坚持放、低、多的原则,进一步支持普惠金融,并合理补偿其经营风险,利用保险与担保分散经营风险,使资本的回流更为快捷。

(二)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市场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用约束制度。一是延续现有的存贷款机制,逐步管制利息,并在此前提下,加速促进利率市场化;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依据市场经济因素和企业自身状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利差政策。二、通过合理浮动存款利差,综合考量市场资本需求等因素,决定存款利差水平,以保证市场资本的充裕;不断完善数据库系统,尽可能把我国各地区情况作为数据库,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普惠金融机构客户的资信状况。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在全面掌握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更好地发现利率风险;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当建立并健全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市场监督框架等有关政策制度,对经营主体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管,并强化对利息定价工作的技术指导。

健全信贷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普惠金融信贷保障管理机制,引导各方积极性,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导担保行业发展壮大。二是进一步完善互助担保,积极发挥商业担保,形成风险防范合理的多元化担保体制。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健全的信贷质押保证制度,合理化解担保问题。三是形成科学完善的信贷担保风险防治制度,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三)对普惠金融工具进行不断创新

商业银行在发展普遍化的金融业务之时,应当针对普遍金融客户要求的特性,开拓与创新,在符合国家金融监管规定的前提下,为普遍企业定制适当的信贷产品,包括教育学生、生态农业、健康养老等,从而使产品更加多样,有效适应普遍金融客户要求的金融业要求,为信贷体系更加健全,为风险管理更加完善。风险问题是限制商业银行普遍化金融业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要通过积极发展惠普公司财务保险,逐步实现风险社会化,从而显着减少信用风险,增强人民金融业积极性,加快发展普遍性信贷服务产业。不断丰富和健全金融服务制度和产品种类,保障普惠性金融服务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断完善风险分散制度。

结束语:

传统的普惠金融体系由于渠道有限、创新薄弱、可用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传统普惠金融机构在乡镇的主要实施路径是在乡镇铺设大量实体网点。这种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客户经理断供的普惠模式,已被证明是低效和不可持续的。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成为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热点。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广大居民对普惠金融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应对内外部挑战等因素决定了数字普惠金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谢金海,涂奇.基层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难点和对策[J].2021(2019-1):83-85.

[2]趙阳.当前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的难点及建议[J].2021(2020-6):50-52.

[3]杨哲,黄迈.乡村数字治理是商业银行拓展农村场景的突破口[J].银行家,2020,No.231(06):127-129.

[4]佘松涛.银行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加入共享平台的效果对比[J].2021(2017-2):146-146.

[5]毛洁.商业银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J].商情,2019,000(022):58,60.

作者简介:李国莉,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88年4月,籍贯:陕西城固,单位:陕西南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学历:本科,职称: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专业技术。

猜你喜欢
金融发展普惠金融银行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