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善堂与古籍善本

2021-11-25 22:39
现代苏州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东山古籍苏州

明善堂,位于东山后山上湾村,明代建筑,是清顺治年间进士张延基祖居。民国时期为杨湾旅沪商人朱鉴塘购得,更名“三德堂”,又称“朱鉴堂”。该宅占地3000多平方米,布局较复杂,分东西两路建筑,以东为主,主轴有花厅、大厅、楼厅及左右备弄、厢房等,西部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以及花园,后部有朱家祠堂。房屋之间有大小天井15个,其中9个有山石花木。大厅内有一对传为清末醇亲王所写的抱柱联,曰:“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

朱鉴塘,清末民初东山杨湾人,幼时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私塾,14岁赴沪习府绸业,后事业有成,曾被推为上海出口公会会长。1921年,其子朱润生遵父遗嘱,在明善堂内创办私立鉴塘小学,自任校董会主席,入学者书费、学费全免,是当时东山后山规模最大的小学。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为了不让馆内的一大批珍贵古籍遭受浩劫,在8月3日的馆务会议上,决定了将古籍善本和重要文献装箱密藏至远离城市且陆路交通不便的洞庭东、西山,其中的东山藏书点即为鉴塘小学。

8月13日傍晚,遴选出的首批古籍360种,装了8只柳条箱,由图书馆主任徐湛秋、馆员夏文光等通过小火轮从水路护送至鉴塘小学,藏于朱家祠堂密室。初由馆员薛保之、何东白留山看管,后因经费告竭,便由鉴塘小学教务主任周知莘负责保管。没想到,这一保就保了8年,其间多次险遭不测。

《洞庭东山志》记载,1938年1月28日,日军以“剿匪”为名进入东山搜查,周知莘和后山镇长汪其成,请了曾在日本某大学任教的叶功甫教授出面周旋,藏书才幸免于难。蒋吟秋的《护书日记》说:“3月25日,因有敌侵驻山上,原来寄藏图书之朱家祠堂发生问题,遂与徐湛秋、周知莘等商议,决定将集中改为分散,一号、二号、四号、五号四箱,请周负责调度;三号、七号两箱,托李姓代为保存;六号一箱,归徐湛秋保护;八号一箱,由笔者保管。尽一日之功,努力为之。将书籍从木箱中取出,改装运送鲜果之箩筐,移送以上四处,以避目标。”真可谓绞尽脑汁。

1940年秋,一位日本古董商人,找到了在沪经商的朱润生,软硬兼施,要用2000枚银圆买下明善堂,被严词拒绝。1944年,敌伪“清乡”部队又开到东山,就驻扎在鉴塘小学附近的轩辕宫里,派密探到处刺探藏书之处。周知莘深恐夜长梦多,和东山区长张子平商定了调虎离山计,传言说“藏书已由新四军转移到浙江长兴山里去了”。日寇最终无奈离山,藏书得以保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次年3月中旬,图书馆派总务主任徐湛秋、典藏主任陈啸秋和干事陶为潞等将东山8大箱古籍善本运回苏州馆内。5月1日,蒋吟秋带领全体馆员启封开箱,一一核对,除有61种因长期掩蔽受潮霉烂外,其余安然无恙。吴江天放楼主金松岑为此撰写《完书记》,详细记述了苏州图书馆珍贵文献完璧运回始末,包括密藏西山包山寺部分,共48箱,计1558种,19874册。该记由潘昌煦书,杨坚庭刻石,现嵌于苏州图书馆天香小筑碑廊,以此永世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鉴塘小学改为杨湾小学。1982年,明善堂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1984年,杨湾小学搬离明善堂。1988年,吴县园林處作大修后,辟其为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2006年,明善堂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保单位。今明善堂占地570平方米,暂不对外开放。

2010年以来,央视《重访》《回顾》等栏目,根据蒋吟秋、周知莘等人当年的护书事迹,至苏州图书馆和东山明善堂,拍摄了纪录片《苏州记忆 守护古籍》和《传奇中国 守护古籍》等,这是苏州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笑笑,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业余关注吴地人文古迹,爱好摄影、访古。

猜你喜欢
东山古籍苏州
东山由义井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红红的苹果
东山书院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