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21-11-26 00:34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视域文艺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特别约请毛时安先生,畅谈红色文艺创作的心得体会。毛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主持本刊编辑工作,后来他多次参与创作、排练上海乃至国家层面的一些重大文艺作品,对于红色文艺的理念和创作、演出,都有他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毛先生激情洋溢的谈话对于红色文艺的创作者和评论者、研究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发。

周平远《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既是理论的、也是现实的力量。而刘晓旭的记述则为我们呈现了《共产党宣言》中译者青年陈望道的形象。两者都有助于我们对建党100年来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真切的认识。

侯茗予比较研究马尔罗和横光利一以上海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中国革命运动为题材而创作的两部作品,考察“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革命书写”。与之相类似,李涛的“他者视野中的上海”、任明的“电影中的里弄叙事”以及狄霞晨的“东亚汉文小说中的‘佳人’旅行”互相之间形成呼应、对照、交叉,别有一番意味。虽然旁观者并不一定总是比当局者看得更为清晰,但是多角度的“视域融合”(尼采语)一定是达到全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而对于他者的视域,也大有必要在“沉潜往复”(熊十力语)之中,不断加深“同情之理解”(陈寅恪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语)对于当代文学、文艺、文化的研究是本刊重心所在。“文艺批评”“文化纵横”和“数字人文”这三个栏目的九位作者的五篇文章都具有我们所注重的当代性和现实性,它们所涉及的某些对象本身——从“艺术社区”到“文化幸福感”,再到艺术领域和网络空间的影像——还处在初级阶段,或者还在变化之中,因而它们的意义更在于把现象、实践和问题,以及相关的思考和探讨记录下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毋庸赘言,“为时”绝非“趋时”,而是主张学术研究以各种方式来回应现实问题。无论如何,学术研究始终都需要通过“经典新读”和“理论前沿”来更新、拓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其中,本刊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重点关注的是贯穿于文学、文艺和文化领域的美学、美育思想。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我们衷心祝祷全世界“永久和平”(康德语)、“生命之树常青”(歌德语),但是我们绝不认为思想和理论是灰色的,恰恰相反,真正的思想和理论一直就像节日的礼花那样绚烂多彩。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视域文艺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1942,文艺之春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文艺范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