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我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的彝族飞行员
——杨国祥

2021-11-26 06:25
云南档案 2021年6期
关键词:氢弹彝族飞行员

■ 艾 丽

杨国祥(1929年10月- 2017年3月),彝族,云南玉溪人。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被誉为“彝族之鹰”。我国“强5”战机的主试飞行员,参与改进“强5”战机并驾驶改进后的“强5甲”战机成功投掷我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创造了带着未投下的氢弹成功着陆这一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29年10月,杨国祥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一个彝族贫困家庭。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靠盘田种地和卖工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压迫,为生计所迫,杨国祥父亲曾到个旧当矿工,但因为不识字,吃了很多苦头,最后只好又回到村里务农。外出当苦工的经历,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不读书不识字要在社会上闯荡很难,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此在1939年,当附近的几个村子联合出钱请一位老师来上课时,他便把儿子送去读书。学校离杨国祥的家很远,为了上学,杨国祥每天得走十几里山路。还是因为家里贫困,为了能读书,每当不上课时,杨国祥便上山去砍柴、摘野果,再将这些柴火、野果拿到街上卖了,来购置学习用具,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杨国祥度过了他的小学生涯。

1948年,杨国祥考入峨山地下党工委领导的峨山中学,同年10月,随着对革命认识的不断加深,他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49年7月,杨国祥加入滇桂黔边纵队独立团,被分配到政治部搞民运工作,成为彝族翻译和政工队员,1949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独立团骡马运输队指导员。云南和平解放后,独立团改编为玉溪军分区,杨国祥在军区政治部当干事。

1950年10,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在全军选拔第一代飞行学员,玉溪军分区仅杨国祥一人通过层层选拔,被选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初建时期的老航校,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备极缺,也没有先进的教练机,仅有的是日本投降时留下的破旧教练机和缴获的国民党的教练机,教员也大多是日本关东军空军投降人员和国民党军的起义人员,讲课都是用日语和并不熟练的中国话再加上手势。杨国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由于文化底子薄,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他就钻研学习飞机知识,经过近一年的勤学苦练,杨国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飞行专业的学习,成为了同期50 名飞行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飞行员。1951年底毕业后,分配到空军二十二师64 团任飞行员。

1952年10月1日,杨国祥参加国庆3 周年阅兵,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的检阅。1954年至1955年期间,因参与改装喷气式战斗机成绩显著,杨国祥荣立了三等功,被任命为飞行中队长,从普通的飞行员成长为飞行指挥员。1956年10月,在代表沈阳军区空军参加空军大比武时,杨国祥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空军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彝族飞行员,被誉为“彝族之鹰”。之后,根据自己的经历,杨国祥写成了38 万多字长篇小说“我走过的路”,后经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事杨大群修改整理后,书名改为《彝族之鹰》,该书1964年由上海青年出版社发,从此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杨国祥就是英雄的“彝族之鹰”。

1959年,我国开始研制“强5”超音速战斗机。样机出来后,要进行试飞,对其综合性能进行给定评价,并不断加以改进。“强5”是我们国家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飞机能否顺利安全试飞成功事关重大,对国际、国内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当时中国空军没有专业的试飞院校,试飞员都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优秀飞行员中选拔。1965年,杨国祥等四名飞行员被选中担任“强5”战机试飞员,他还被任命为试飞改进领导小组组长和党支部书记。两年多时间里,他反复对“强5”战机的中空、高空、低空、超低空等各种科目进行试飞,又从实战需要出发,对各种战斗科目依次进行了试飞。经历200 多架次高风险、高难度试飞,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对“强5”的飞行性能、机械性能、作战性能、特种设备等全面的、系统的试飞工作。1969年底“强5”最后一次试飞定型,标志着中国过去完全依靠从外国进口战斗机的历史已经结束,中国人是能够独立设计制造出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他试飞战机的经过和主要事迹经改编拍摄的电影《魂系蓝天》、《飞行交响乐》于1982年在全国公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塔爆爆炸成功,1965年5月14日,原子弹空投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塔爆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氢弹空投爆炸成功。纵观全球,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2年8 个月,中国的速度堪称世界之最。氢弹研制成功,要使氢弹具有实战价值,就必须运载投掷。刚刚量产不久的“强5”战机进入了专家的视野,“强5”战机研发时期的试飞小组组长杨国祥就成了不二人选。此时的杨国祥已是空五师14 团团长,先后驾驶过10 多种不同型号的飞机,不管从技术上还是经验上,他都是实弹投掷最佳人选。1970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杨国祥为氢弹投掷主飞行员,他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提出的以低空、高速、上仰甩投的投弹试验方案,也得到空军首长的充分肯定。

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于1971年12月30日13 时进行爆炸。西北核试验基地,一架崭新的携带氢弹的“强5”超音速战机,静静地在机场跑道线上待命起飞。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坐镇指挥,执行这次核试验任务的指战员、科技工作者都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指挥部下令起飞,杨国祥驾驶携带氢弹的“强5”战机滑出跑道,向罗布泊核试验场飞去,当飞机临近投掷氢弹靶标中心,他按操作程序进行投掷,可是意外发生了,氢弹没有按预期计划投出。这个意外让他一怔,不过经历过多次考验的他并没有惊慌,凭借超人的飞行技能和心理素质迅速冷静下来。检查了所有电门开关,证明操作并没有出错。按照起飞前所温习过的应急程序,他将面临三种选择:第一是跳伞,这个对飞行员来说最安全,但跳伞后无人操纵的飞机不知会落到何方,极有可能会危及地面的安全,第二是驾机到大沙漠中,让人机同归于尽,这可以保证基地和试验场人员的生命安全,但无数科研工作的心血将毁之一旦,氢弹投掷失败的原因找不到,我国核试验的研究工作不知又要被推迟多少年;第三是驾机带弹返回,虽然可将损失减轻到最低,但却极为危险,飞机带着危力巨大且已打开保险的氢弹着陆,随时有发生氢弹坠落、爆炸的可能。就算飞机顺利降落但产生的震动也有可能产行爆炸的危险。思考了片刻,他做了驾机带弹返航的决定,他相信凭借自己熟练的飞行技术,有信心安全带弹返回。

紧急请示指挥部后指挥部同意了他的决定,接到命令的杨国祥迅速将氢弹挂钩锁死,关掉不必要的电门开关,开始返航,按照塔台指挥员的口令,准确地做着每一个着陆动作,此时他的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试验基地数万科研人员的性命,转弯、减速、降低高度……飞机开始平飘,两个主轮落地,阻力伞放出,飞机平稳安全降落,氢弹没有爆炸。种种设想的严重后果,都没有出现。周总理在得知飞机携带着氢弹安全着陆后立即指示:“带氢弹着陆成功,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他携带实战氢弹安全着陆的奇迹在中国空军史上记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

经过改进,1972年1月7日氢弹进行第二次投掷。这一天的西北试验区气候骤变,雪花飞扬,厚厚的云层履盖着机场,风大能见度差对空中飞行造成极大困难,对飞行员也是极大的考验。杨国祥驾机按照预定设想投下氢弹,我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的氢弹从此真正具备了实战能力。

因参与“两弹一星”属国家核心机密,按照国家严格的保密规定,一直未得以解密。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建国5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为研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杨国祥和空军四位代表应邀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一切才得以解密。

在我国的热核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太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人、知识分子、科学家、军人等英雄,他们大多数籍籍无名,为了共和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不求名,不逐利,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镌刻于共和国的史册。

猜你喜欢
氢弹彝族飞行员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飞行员拥有自己的秘密语言,这才是他们真正要表达的 精读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为何只有中国拥有氢弹?
飞行员的酷装备
氢弹,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