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之光——析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情感内涵

2021-11-26 11:18郭兆楠
黄河之声 2021年15期
关键词:舒曼舞会作曲家

郭兆楠

舒曼处于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爆发,文学创作以现实为基础,语言热情奔放,产生了法国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巨作;浪漫主义画派也摆脱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许多反抗现实社会的作品出世,例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法国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喜欢从不同领域获得启发,创作出与文学、绘画等有联系的音乐作品。他们强调创作的自由,突出表现个人的思想,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主观性备受强调。作曲家舒曼生于这样强烈追求个性的社会,成长于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舒曼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极深文学素养又精明的书商,舒曼缜密的分析能力、评论音乐时独特锐利的角度、渊博的学识,与其父亲对其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舒曼在日后独自创办《新音乐杂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中创作出了钢琴套曲《蝴蝶》,整部作品由一个简短的序和十二首分曲组成,每首分曲都有自己的小标题:《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这些小标题皆取自文章中的人物或故事,但又暗藏着舒曼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舒曼喜欢以现实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作为创作主体,在此作品中,舒曼的所思所想、所闻所感跃然纸上。以下将重点讨论舒曼在现实和幻想中徘徊的焦虑之情,破茧成蝶翩翩起舞的欣喜之意以及因对当下不满与无奈而渴求重生的心灵诉求。

一、理想照不进现实的焦虑

梦想总是美好珍贵的,如同春日的一缕暖阳,用温暖包裹大地;而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它犹如冬日的雨雪,冰冷环绕着周遭。因现实无法满足自身期待的人们,总是喜爱幻想。在幻想中,人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理想的完美形象,并将其与现实中的自己相互比照而陷入焦虑、迷茫。舒曼从小热爱音乐,希望可以在音乐上有所建树,但他的家人却希望他从事法律工作。进入到大学攻读法律的舒曼对此并无兴趣,不久便放弃了并重新跟随老师学习钢琴,但不慎手部受伤,迫使他不得不放弃钢琴。面对着无法继续演奏的事实,舒曼心中充满痛苦与焦虑。

作品主要在《巴尔特》和《布尔特》两首分曲中体现出作曲家徘徊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理想照不进现实的焦虑之情。第一,两首曲子通过激昂起伏、猛如波涛的旋律映射出作曲家内心的不平静。大部分旋律为级进进行,但是从整体旋律线来看,音区跨度大,配合上快板或者最急板的速度,将音乐一下推入热烈的气氛当中。参加假面舞会被面具隐藏了身份的人们释放了内心,都在尽情散发着自己的魅力。第二,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的两个世界。“巴尔特”与“布尔特”是书中描写的一对双胞胎,作曲家以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结合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书写分曲《巴尔特》,在弹奏上运用左右手交替的技法,使音乐听起来像单声部的,成功刻画出一位清新脱俗但又激情敏感的浪漫诗人形象;而在分曲《布尔特》中,绝大多数采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断奏的奏法配合sf的力度,呈现出庄重的感觉,展现出“布尔特”坚定独立且具有英雄气质的形象。作曲家成功刻画了一对性格完全迥异的双胞胎兄弟。“维娜”是两兄弟争夺的美丽女子,而最后浪漫诗人“巴尔特”成功虏获“维娜”的芳心。“维娜”就像是舒曼心中甜蜜的音乐梦想,想要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他幻想自己就是“巴尔特”,成功地带着美妙音乐远走高飞。而现实中,舒曼就像是现实主义者“布尔特”,被迫学习法律,没了精神支撑的他就像是失去所爱之人远离家乡的“布尔特”一般,丢了魂。第三,气势磅礴与温和交替的力度变化。在这两首作品中的前半部分采用了很强甚至非常强的力度来书写,后半部分都在渐弱,力度变化上跨度大,又因为反复记号的使用,音乐呈现出来的效果为强—弱—强—弱,仿佛是生长在内心世界的现实与幻想两个小人,时而暴烈争吵时而平和相处。幻想中的美丽世界难以在现实中实现,本是积极的理想也就成了压力,现实人生的不得意与内心掩藏的美好幻想不断折磨着作曲家,徘徊在现实与幻想之间,产生了无限的焦虑。

通过对作品中表现的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挣扎而焦虑痛苦的分析,展现出作曲家对人生的追求,而眷恋、徘徊在虚实之间的纠结不如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逐,当人们学会了思考、审视当下的生活,慢慢的就会确定自己所要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想象“假如有一天……”,而这假如之后的便是当下所缺失的,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追逐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也容易于现实和幻想中游走。当我们有了理想,开始幻想,会不断促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现,让幻想不再是泡沫,成为现实。如同舒曼一般,在确认自己深爱且无法离开音乐时,他决然地回到了音乐天堂,即使遇到了困苦也可以坚持走下去。

二、冲破束缚的欣喜

蝴蝶的一生艰辛又美丽,从蝶卵开始,在卵内慢慢生长,咬破蝶卵出来就成了蝴蝶幼虫,幼虫又要经过三至六次蜕皮后成长为老熟幼虫后停止进食准备化蛹,之后再经历几十个小时,才能够破茧成蝶。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以“蝴蝶”为整部作品的乐思,展现了冲破束缚的蝴蝶在空中时而随风飞舞,时而落在娇嫩的花朵上浅吟低唱的场景,隐含着作曲家羡煞蝴蝶自在潇洒,好不快活的心情。

作品中表达脱离约束而产生的欣喜之意主要体现在《交换假面》《招供》《卸妆》中。首先,模进在三首作品中大规模出现,辉煌与柔美交相辉映的模进进行使音乐具有活力又舒畅的意味。上行模进时带有侵略扩张之意,下行模进时带有沉淀蓄力之感;三拍子的节拍使音乐充满律动,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配合使音乐进行更加流动的同时又带有动力,仿佛是蝴蝶在冲破茧蛹束缚时的不断挣扎。在《交换假面》的音乐中,单声部旋律模进与pp的力度相结合,似乎是人们在交换假面时的犹豫与期待;而后出现用mf的力度演奏的部分,在高声部出现了两个交相呼应的声部且第一拍重音突出,低声部做持续的低音支持,烘托了舞会上人们交换面具时紧张、刺激的心情。交换面具是人们摆脱心灵束缚的初步试探。其次,厚重的织体形态与华丽饱满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冲破束缚时的绚烂。在《招供》中,高声部采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低声部运用八度音程,高低声部同向进行使音乐情绪不断高涨,反向进行充满张力,将音乐不断推向璀璨。“招供”一词通常表示黑暗的一方向正义的一方袒露罪行,代表正义的胜利,而在此处,则像是在暗喻蝴蝶已破茧,被生活的心酸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即将冲破束缚。再者,在钢琴曲《卸妆》中通过干净明亮的大调调式给音乐带来光彩。这一部分的音乐由C大调引入,旋律和节奏的进行都较为稳定,采用pp的力度,似乎是刚刚破茧的蝴蝶飞了出来,可是翅膀还很柔软,在渐强声中越飞越高;而后转入短暂的G大调,此时,柱式和弦书写的旋律走向为反向进行,配合着ff的力度,从谱例上看像是破茧而出的蝴蝶在努力学习飞行,一上一下。最后再次转回C大调,高声部出现一条清晰透亮的旋律,低声部持续琶音跑动,此时的蝴蝶翅膀已经硬朗,经历了风雨的冲刷,终于冲破束缚翩翩起舞,自由地随心飞翔,在ppp的力度中落下帷幕。在该部分的音乐中,不论是旋律的发展方式还是饱满的织体形态,又或是活泼的调式,都在诉说着划破黑夜迎接黎明的欣喜。

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冲破束缚而欣喜的情感暗含着作曲家乐观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可以说,舒曼在不得不进入法律专业的那一刻起就挣扎在梦想的边缘,他似乎无法相信,自己就要这么远离热爱的音乐,就在这种既不能违抗家人心意又不舍放弃自己梦想的愁闷纠结情绪中,舒曼像蝴蝶幼虫一般慢慢将自己裹在茧里,只不过他包裹的不是身体而是内心。终于他在二十岁鼓起勇气重新回到音乐女神的怀抱。但丁说过:“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命运,但是一定要鼓起勇气面对命运的不公。尽管舒曼没有实现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梦想,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造就了他在音乐创作、音乐批评等领域的巨大成就,这种贡献远远超乎了他最初的梦想,为西方音乐甚至世界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渴望永生

人们对于重生总是抱有美好的幻想,希望生命结束后灵魂可以回归肉体,得到新生。一部分人因为结束在不得意的人生中而感到惋惜,于是希望得到重生的机会,改变自我,走上不同的轨迹来弥补心中的遗憾;而另一部分人会因为舍不得离开父母、爱人、孩子,贪恋着人间的幸福生活而期盼重生,让自己可以与所爱之人再次团聚。而不论是因为无奈还是眷恋,对重生的渴望都因为人生的缺憾。舒曼在法律学习中难以感到快乐,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有了厌世的情绪。重新学习音乐后,以为梦想终有机会实现,可手又不慎受伤,钢琴演奏家的梦想再次遥不可及,于是他渴望自己可以重生,有再活一次的机会,不再为世俗所累,坚持自己的理想,用音乐书写自传,流传于世间得以永生。

作品中渴望得到永生情感主要体现在《急忙》和《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两首分曲中。一是在《急忙》中多次重复相同的乐句结合大量装饰音描绘出舞会终曲的热烈。装饰音在这里好似在模仿夜莺的啼叫,说明夜已深,最后一首舞曲响起,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进行仿佛是舞步的律动,环绕式旋律线进行似是人们不断交替的步伐,同一旋律多次响起,音乐中表情记号变化多端,渐快、渐慢、渐强、渐弱多次转换,描绘出人们舞动的步伐有时激烈有时柔和,在进行最后的狂欢。二是大量闲适的慢板片段表现出人们对于舞会的不舍。在《急忙》的中段有一部分e小调慢板,柔美忧伤的e小调运用p的力度和小切分的节奏型,体现了舞者们对于舞伴的不舍,对于时光飞逝的遗憾。三是在《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一曲中,整体较为平和稳定的节奏表现了狂欢后逐渐散场的落寞。该曲整体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构成,舞会散场后,大家相互道别,有些人徒步离开,有些人乘坐马车离开。这时舞会的热浪还未退却,同行的人们相互交谈着今晚的经历。渐渐地,人们分道而行,马车走远,刚刚还热切的声音消失在夜空中。在乐曲的结尾,高声部出现了六个小字二组的la,许是黎明的钟声敲响,送别了舞会散场的人们,也迎来了新的一天,很快,街道又会车水马龙。

精神上的美是内在的、永恒的。舒曼将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这场假面舞会里,人们在舞会里发生的美好正是舒曼内心的柔软之地,人们对舞会的流连忘返,是舒曼对于人间幸福的渴望。对于舒曼来说,可以与音乐相知便是幸运,可以与深爱的克拉拉相守是幸福。但是,在音乐中,作曲家所要传递的永生并不是物质上的或者生命上的永生,而是努力追逐幸福和梦想的精神,他将这种永恒的意志书写在音乐中,传递给大众,鼓励人们敢于逐梦。

结 语

本文对理想照不进现实的焦虑、冲破束缚的欣喜、渴望永生三种情感的探究,是立足音乐本体的音乐学阐释。古往今来,人类总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之间的是不灭的追求。舒曼在钢琴套曲《蝴蝶》中向我们传递的执着寻找生命的意义、脚踏实地追逐幸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注释:

① 让·保罗的小说《妄自尊大时期》有多种译法,有译为《少不更事的岁月》,有译为《轻率的年代》等。

猜你喜欢
舒曼舞会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舞会
化妆舞会
长大可当作曲家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舞会之王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圣诞舞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