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五魁》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2021-11-26 11:18
黄河之声 2021年15期
关键词:演奏者小节音色

柳 笛

一、钢琴作品《五魁》创作背景

一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集中体现了作品内音乐素材的来源与组合规律,反映出特定时代的审美追求及作曲家的深厚文化底蕴。若想完美诠释钢琴作品,演奏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演奏基本功,还需要具备从创作背景中洞察音乐灵感、体会时代特色、把握审美需求的能力。为此,在演奏钢琴作品《五魁》前对其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是演奏的先决条件。

(一)钢琴作品《五魁》作者简介

钢琴作品《五魁》作者周龙生长在一个音乐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周龙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1985年赴美求学,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爱德华兹,在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出诸如《空谷流水》、《琴曲》、《唐诗二首》等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的音乐作品[1]。

周龙自幼受到的良好音乐教育及音乐文化熏陶,再加上求学后的勤奋刻苦练习,使其全面扎实地掌握了钢琴演奏及创作技术,并在音乐创作上获得了创新突破,逐渐形成极富魅力的个人创作风格。周龙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延续但不拘泥于中国传统音乐,借鉴但不盲从于西方音乐,在调性上采用中国民歌旋律,在自由调性思维框架中出现调性的回归与结合;在节奏上运用复节拍及重音错位,不复中国传统音乐规整节奏的僵化呆板;在音色上侧重于打击乐音色,音色富于变化且极具表现力;在曲式结构上将西方传统结构与中国音乐特有的规律结合为有机整体。

不仅如此,周龙有着知识分子流淌在血脉之中的对人类命运的关照、忧国忧民的情愫,其音乐作品题材有的取自中国民族民间传说、故事,有的则着眼于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除题材之外,周龙先生大胆运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从旋律、结构等诸多方面延续中国传统乐思及美学思想,从周龙先生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发自内心的、毫不做作的人文关怀,对和平、光明、博爱的不懈追求,致力于以抽象的音乐语言体现出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在物欲横流、多元文化价值观融合的当代社会,周龙先生博大的胸怀、对音乐技艺的刻苦钻研值得每一名音乐从业者学习。

(二)钢琴作品《五魁》时代背景

1978年,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实施,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取得显著成效,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复苏、音乐创作及表演领域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环境、政策与经济基础。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与初步融合,我国作曲家、音乐家们无论是在立意、题材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在探寻一种有别于传统但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音乐发展道路。此阶段诸如孙以强的《春舞》、赵晓生的《太极》等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大胆创新而来的钢琴音乐作品如百花齐放,构筑成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新中国音乐世界[2]。

1982年,正值周龙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其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多元音乐文化思潮的带动下,周龙有意创作一首大型钢琴作品,其最初的构思便源于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经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教授悉心指导后周龙顺着思路于1983年完成钢琴独奏曲《五魁》。

《五魁》是周龙音乐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钢琴独奏曲,虽然诞生于周龙的青年时期,但却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西方现代和声、西方传统结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的早期尝试与实践。为体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独特价值,周龙深入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取材,在传统音乐要素的运用上并非简单堆砌或机械性嵌入,而是抓住某一元素的神韵对其进行创造性利用,使得整部钢琴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东方音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质感与意蕴,但却丝毫不缺乏鲜活灵动、富有时代感的音乐思维及新潮创作技法。

二、钢琴作品《五魁》音乐分析

任何一部钢琴作品的演奏都是演奏技巧与情感情绪的有机整合,钢琴作品《五魁》演奏也不例外。演奏者唯有深入细致地分析作品,了解其曲式结构、创作特征及创作意图,才能准确把握钢琴作品情感基调、思想内涵及精神追求,在演奏时对演奏技巧的使用便会得心应手,实现钢琴作品演奏寓情于声、情声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钢琴作品《五魁》曲式结构

钢琴独奏曲《五魁》曲式结构沿用了西方传统单三结构,分为A、B、A’三个部分。A部分由第1小节至第117小节,包含两个迥然不同的主题a与b。其中主题a为第1小节至第40小节,音区较低,由富有弹性的单音及音程构成,旋律组成为灵活多变的节奏型,每一小节节拍数量并不固定,看似毫无规律但由不规则的节奏塑造机敏灵动、敏捷狡黠的音乐形象。主题b为第41小节至第64小节,相对于主题a来说速度加快、力度增强,于夸张的强弱的对比中塑造出粗犷但轻盈、冲动但智慧的音乐形象。主题b后是65小节的刮奏部分,力度提升且共鸣强烈,类似于号角声的音响效果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的音乐形象。随后,主题a与b交替再现,在A部分结束之时音乐律动逐渐降低,A部分也在一段美妙和声中结束[3]。

B部分包括三个段落。第一段旋律优美,以复调手法模仿情人对唱的场景,两个声部调性不一,极富对话性与叙事性,并且营造出空旷宁静的意境;第二段集中描绘广袤无垠、空旷寂寥的草原,作曲家在此巧妙地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点描。左手演奏的单音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与右手配合之下便会清晰、明确地体现出音符变化及旋律的线条性;第三段以谐谑风格为主,右手音域广阔处于高音区,六连音节奏型的运用使得钢琴演奏音色类似于撞钟之声。左手保持单音演奏,把控着音乐的主旋律,模仿出号角声,左右手的交织交替之下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A部分为主题部分的展开,首先为主题a的再现,随着音乐的进行情绪持续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到达高点后冷却,进入以主题b素材构成的Vigoroso,豪爽大气、充满野性的曲风,以及左右手不断增加的跨度形成强烈的强弱对比,生动描绘出动静相宜的画面,推动全曲在激昂高亢中结束。

(二)钢琴作品《五魁》创作特征

钢琴作品《五魁》取材自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间舞蹈,隐含着东北少数民族人民热情豪迈、不拘一格、洒脱质朴的性格特点。同时,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且扎实的音乐技能、对人类命运的关照及忧国忧民情愫,使其在音乐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追求和平、光、美的审美价值观念。综合来看,钢琴作品《五魁》创作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即兴性与自由性。《五魁》作品中重音记号出现得十分频繁,但这些重音并不像古典作品中的节拍重音,而是具有变量速度特点的快起渐慢、慢起渐快等,这些都是作曲家的原创,通过对“大五魁舞”的理解以及诠释,作曲家采用灵活多变的重音记号以及创新性的变量速度记号体现传统舞蹈的特点、风格以及韵味。其二为散板与有板相结合的节拍形式。《五魁》中包含大量不规则节奏型,每一小节的总节拍数量不同,并且经常一整个段落中都不会出现小节线。此种创作技法传承了我国东北满族音乐特点,没有拍号的小节、没有小节线的段落为散板形式的节拍;诸如5/4拍、3/4拍等为有板形式节拍,既体现出满族风格,又使得作品蕴含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三为对我国传统打击乐音色的模仿。由上文论述可知,《五魁》中部分段落模仿了钟声、号角声、鼓声等等,需要演奏者把握“将手伸进钢琴内部按压琴弦”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演奏方式,才能打造出纵向不和谐、类似于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三、钢琴作品《五魁》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五魁》中包含大量不规则节奏,其曲式结构虽然沿用西方音乐传统结构,但每一主题都有其特定的速度与情绪,再加上乐曲情感饱满、取之自然,在演奏中应当把握好节奏、强弱及音色变化,由此通过钢琴独有的音色体现出作品深远的立意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体而言,钢琴作品《五魁》演奏技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节奏控制技巧

钢琴作品《五魁》节拍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分为有小节线、有拍号;有小节线,无拍号;无小节线,无拍号三种类型。在对第一种类型进行演奏时需要在节奏大框架下通过内心的歌唱自然弹出流动的音乐,结合前后音乐关系、节拍形式的作用,在把握总体风风格、领会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对节奏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如《五魁》B部分为散板与有板相结合的节拍形式,旋律舒缓轻柔,描绘情人对唱的场景,散板在该部分的作用为承上启下,与4/4拍交替出现营造出空旷宁静、清新自然的氛围,创设出情感真挚、细腻质朴的音乐意境。在演奏该部分散板时,演奏者在演奏速度上需要与之前的“有板”节拍速度保持一致,对“快起渐慢”拍号的处理要自然,避免夸张与突兀。除此之外,该部分包括我国东北满族音乐中使用频繁的9/16拍,演奏者可以借助节拍器进行练习,逐渐理解9/16拍的特点、掌握其处理方式。对于第二种类型节拍的把握,演奏者需按照谱面将每一音符的时值弹准确,致力于体现乐曲的即兴性与自由性特点;针对第三种类型的节奏处理,需要把握好音乐的律动,根据右手的组成结构确定重拍的位置,通过结合音乐场景找到声部律动感表现出乐曲的性格特点[4]。

(二)强弱变化处理

钢琴作品《五魁》中的强弱对比实发分夸张,每次力度的变化都伴随着音乐形象以及场景的改变。为此,演奏者需要在演奏前根据作品要求对力度的改变做好提前的安排与布局,如针对ppp至ff力度的改变,演奏者需要确定力度渐强的步骤,平衡每一个音符之间的关系;再如针对fff到ppp的力度变化,作曲家在ppp力度标记处同样标记出速度、音区的变化。从该部分的音乐进行来看,音乐情绪随着音乐的发展逐渐推进,在到达制高点后陡然冷却,强烈的音乐震撼感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曲家此种处理方式也在昭示着音乐场景的转变,为后续的音乐形象塑造、旋律的进行等做铺垫。为此,演奏者需要在内心构建契合作品的音乐场景,结合音乐整体风格、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合理想象场景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力度的改变,并且在演奏中保证自身情绪情感、呼吸节奏与作品高度契合,进而以适宜的力度演奏,完美诠释钢琴作品。

(三)音色变化调节

钢琴作品《五魁》描绘了五种不同性情的动物,有凶猛机敏的虎、豹、熊;温顺的狍、鹿。演奏者需要通过音色的变化塑造音乐形象,体现出不同动物的特点。例如作品A部分两个主题塑造了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主题机敏狡黠、主题b粗犷但轻盈,演奏者需要细心观察谱面的重音、跳音记号,小连音标记等,使音色富有弹性。在演奏B部分时,为了体现出情人对唱的对话感,演奏者不能片面追求左手单音的颗粒感,而是要通过弱音等保证演奏弱音时虚实结合、连贯自然,进而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在演奏A’部分时,情绪持续高涨、音响效果丰富且高亢,演奏者需要尽量将手指立起演奏高音区,保证高音区音色明亮透彻,左手则保证音色浑厚饱满,使得整体音色既空灵又神秘[5]。

结 语

综上所述,钢琴作品《五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音乐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新潮乐派钢琴作品的典范,作曲家周龙先生以其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扎实的创作技能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创作技巧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精神、民族韵味,又丝毫不缺失新潮音乐思维的钢琴作品。在演奏该作品前,演奏者需对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及特殊处理技巧。在演奏中需对其音乐形象、音乐场景的变化进行合理想象,在节奏总体框架、作品风格之下处理好节奏控制、强弱变化及音色调节,进而完美诠释作品,传递作品思想精神。■

猜你喜欢
演奏者小节音色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快把我哥带走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