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扬中国气派,文抒中国精神
——《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书评

2021-11-26 14:28霍运哲
黄河之声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创作技法

霍运哲

《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以下称《研究》)是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唐荣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6CD155)的结题成果,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有多个阶段性成果发表于国内核心音乐学术期刊之上①,相关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文艺大奖音乐理论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多次,多次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与宣讲相关论文。

《研究》于2021年由国家级出版社、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万字,七个章节,谱例116个,曲式结构表格20个,附录内容八节,参考文献百余个。《研究》选择杨立青转型期与成熟期的六部代表作品作为研究杨立青音乐创作的主要分析对象,一是由于杨立青于80年代出国留学,随后其音乐创作进入转型期,回国后逐渐来到成熟期,这个时间节点恰逢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新音乐浪潮的发生时间高度重合;二是六部作品均为协奏曲的体裁形式,或是作品中有明显的协奏曲写作思维,这种协奏风格体裁一直贯穿在杨立青的音乐创作之中,特别是以某一件民族独奏乐器对抗西方大型管弦乐队②;三是这些作品均侧重中国传统题材,重视中国传统乐器,引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并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为创作手法,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积极产物。

《研究》从音乐学、作曲理论、音乐美学三个角度架构了杨立青其人、其作、其理念的研究框架。绪论以“早期——出国前”“转型期——留学期间及回国之初”“成熟期——风格的确立”三个时期划分,将其所有著作依次简要评述,并针对其同期理论研究加以概括论述;正文七个章节依照时间顺序,侧重论述不同作品中特色技法,《唐诗四首》的音高结构、《乌江恨》的主导动机手法、《思》的新音响、《引子·吟腔与快板》的配器技法、《荒漠暮色》的核心音高贯穿发展、《木卡姆印象》的音色音响处理与杨立青音乐作品的润腔结构;结论中,对杨立青创作中的音高结构、曲式结构、管弦乐配器技法、音色音响、群腔结构与音乐创作风格等方面内容进行总结③;并在附录中,依次罗列杨立青作品年谱、杨立青音乐理论著作目录等重要索引。《研究》既是对已有的杨立青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也是对现存分析技法的实践应用,既是杨立青个人音乐创作的创作总结,也是当今中国作曲家音乐研究的良好开端,既是对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查漏补缺,也是为未来中国音乐研究奠定基础。

在我国当代作曲家群体中,杨立青不仅被当作是在中国传播国际现代音乐作品及技法的关键性人物,也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新音乐的引领者,更是当代中国集音乐创作、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等领域之大成者④。杨立青的音乐创作历经多个时期,先后著有钢琴作品《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民歌小曲十五首》《小奏鸣曲》、舞剧音乐《新苗》《节日之歌》《杜鹃山》、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出海》、室内乐作品《唐诗四首》《洛尔卡诗三首》、管弦乐曲《节庆欢歌》、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为二胡和乐队而作的《悲歌》、交响音诗《荒漠暮色》、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等;

杨立青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关系紧密。音乐创作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技法研究、技法创新、思考与反思,构成了杨立青音乐研究的六个主要方向:一是自1986年其发表的系列论文《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文章归纳并概括了各个时期的配器风格,认为研究配器风格的前提在于把握音乐一般写法及结构特点,是我国最早关于管弦乐配器法及其风格演变的系列论文,表明了杨立青对管弦乐配器法的重视;二是从《当代欧洲音乐中的“新浪漫主义”与回归倾向》,到《由“补课”说开去》,再到《西方后现代音乐思潮简述》,梳理当代新浪漫主义音乐特征,回顾反思1987至1995年间中国音乐的创作、研究、思考,完善西方后现代音乐思潮相关论述,为中国音乐的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三是由《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一文引出现代作曲技法所面临的精确记谱问题,通过对精确记谱法的介绍,论述现代作曲技法的更新迭代,以《信仰,直觉与理念高度统一的世界——谈梅西安的创作思想》一文,引出并介绍梅西安创作理论体系,出版《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翻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积极地将西方作曲技法引入国内,呼吁学界重视中国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碰撞融合;四是如《丁善德管弦乐配器艺术的若干特色》、《历史悲剧的真实写照——朱践耳新作〈第一交响曲〉评介》、《听朱践耳〈第三交响曲〉》等文章,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音乐评价、音乐审美的方式,介绍了一批优秀国内作曲家,普及优秀的国内作曲家作品,记录中国音乐作品、中国音乐思潮、中国音乐风格的新风向;五是以《音乐创作美学思想“答卷”》所展现的杨立青对自身创作美学的思考为核心,杨立青认为“价值”是“好的”作品的必备品质,价值的体现,在于作品所反映的作曲家心灵及个性、所采用的创作技法与创作意图以及作曲家驾驭技法的完美程度。杨立青认为其自身的音乐创作应当跻身于他所处的时代之中,并以此为旗帜,时刻要求自己创作对得起自己良心的音乐作品,并以此为标杆向学界传达自身宏伟的音乐理想;六是自1970年以来,杨立青一直从事管弦乐配器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杨立青发现我国在理论研究、教学与创作实践之间还有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⑤,《管弦乐配器教程⑥》是杨立青继《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的又一部教学力作,是其音乐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伟大著作,完善作曲与作曲理论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培养环节。杨立青在音乐领域内的伟大成就、对于中国音乐的巨大贡献,成为本书创作的内动动力。

《研究》的一大特点,在于谋篇布局环环相扣、行文逻辑缜密连贯。首先,《研究》的绪论中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全书的行文逻辑,从音乐学的角度,宏观地介绍杨立青的各项成就。绪论将杨立青的音乐创作、音乐科研、音乐教育成果的同步评述对照,客观公正地从杨立青的音乐创作出发,逐一论述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代表作,以及与其时期相对应的科研成果。无疑,在音乐创作所不能触及的范围里,科研理论成为个人意志最直观的传播媒介,科研成果的字里行间亦透露着其作品风格变迁根因。杨立青于文献中,阐述管弦乐配器风格演变、引入推广新浪漫主义风格、拓展本民族音乐视野、解构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推广研习现当代中国作品等等,本质上也是对其音乐创作的自我解剖与自我反思;其次,正文部分由六首创作时间横跨三十年的作品分析以及“润腔结构”的概念论述构成。这六首作品既是杨立青从“转型期”到“成熟期”音乐风格形成、蜕变、成熟过程的代表作品,又是中国传统题材与西方现代技法磨合过程的展现,更是展现杨立青协奏曲形式音乐语汇成型过程的最佳例证,而“润腔结构”这一概念,则是集杨立青相关音乐作品分析之大成而总结出的一种音高特色语汇;最后,结论总结了杨立青音乐创作风格中的音高结构、曲式结构、管弦乐配器技法、音色音响、润腔结构等音乐创作风格,并以附录的形式梳理了杨立青年谱、杨立青音乐创作年谱、音乐理论著作目录、《乌江恨》主导动机表、谱例索引、图标索引等,帮助学生按图索骥。

理论阐释的横向宽度与技术研习的纵向深度为一体,是《研究》的第二大特点。杨立青的的作品包罗万象,每首作品所使用的创作技法各不相同,《研究》中每一章节对作品分析侧重点的选择也各有千秋,这便使得本书既涉及到作曲原理的讲解剖析,又涉及到作曲理论的应用论证,种类繁多且复杂艰深。《唐诗四首》一章中,杨立青汲取十二音体系的精髓,《研究》对于十二音体系一笔带过,以谱例论证的形式,针对十二音体系所衍生的音块和弦、调性叠置、人工调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凡略得当;《乌江恨》一章重点在于各个主导动机的构成与展开、动机与结构的冲突矛盾、和声织体的构成与调性,深挖各个动机之间的逻辑内涵,对于这首交响作品的配器部分则一笔带过;《思》一章侧重于音高结构、音程组合模式、新音响以及音色处理方式,揭示作品蕴含的传统意境与现代技法、五声性与半音化音高组织、乐音与噪音、控制与偶然、常规与特殊奏法间的几对矛盾⑦;《引子·吟腔与快板》则突出论述旋律的腔韵、旋律的音色处理与管弦乐配器技法⑧,解析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音色上的融合过程,尤为细腻地分析独奏乐器与管弦合奏中旋律腔韵处理、音高设计、音色处理等旋律处理手法;集合思维的音高设计和管弦乐队配器法《荒漠暮色》一章研究的重中之重,集合理论创造的核心音高材料分散在全文九个段落中,并在每个段落以不同形式呈现,管弦乐队在全曲各段落中使用了点染、音块、微复调、点描等织体结构;《木卡姆印象》中,《研究》将音乐主题划分为六种,根据特征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希腊字母依次表示⑨,并在表格中对各层级结构句法、调性中心、色彩基调、织体类型等加以细致描绘,并在后文中,将每个主题展开的具体手法、具体形式,配以谱例展示的形式逐一论述,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作品的主题构成方式与音色音响处理;第七章中,针对作品中所使用的“润腔结构”,《研究》细腻地辨析了“润腔结构”概念,剖析了润腔一词的文学意义,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总结归纳润腔结构的定义,随后单刀直入地论述杨立青在《荒漠暮色》中着重使用的三种腔体结构,并以谱例佐证的方式逐一阐述各腔体结构的表现形态及“主题性”结构功能⑩。《研究》中,各个章节各有所长,各有亮点,由点及面,构成了杨立青音乐创作的方方面面。

《研究》的第三大特点,在于多角度的作品内涵与创作意图的观察剖析。杨立青的音乐创作是一个不断“向内看”,吸收民族音乐文化宝库;“向外看”,汲取国际新技法、新观念;“向前看”,观察并引领国内外外音乐新势态;“向后看”,扎根并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海纳百川的作曲理念使得杨立青的音乐语言多元而深邃,既有对十二音作曲技法的汲取与转化,又有对主导动机技术的运用与嫁接;既有润腔结构的借鉴与延伸,又有中西配器法的摩擦与碰撞等等。复杂艰深的作曲技法需以与之相应的研究手段加以解题,以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将杨立青音乐作品中所需表达的音乐内涵挖掘出来,剖析作品包含的诸多音乐之外的意志。《唐诗四首》一章中,四首不同的唐诗为歌词内容,塑造的意境、情感与风格均不相同,但都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来刻画内心的情感⑪,该章节指出,作品以四首唐诗所描绘都不同情景为核心内容,通过二段式曲式结构、人工调式、音块和弦等作曲手法搭建音乐框架、塑造音乐形象、烘托形象背景,是杨立青探索古诗词意境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的创新之作;《乌江恨》一章,对作品主题溯源,挖掘作品所使用的古曲旋律,侧重讲解主导动机特征、主导动机的内在逻辑、主导动机展开成段落的具体手法以及和声在主导动机中的表现作用,剖析五个主导动机的变形、紧缩、扩大、对比、多调性对峙处理手法⑫,指出作品《乌江恨》是以主导动机的创作手法赋予古曲旋律新的内在逻辑,这首作品既展现了杨立青管弦乐配器艺术的功底,又凸显出他驾驭大型交响乐队作品创作的能力⑬;《思》一章,通过旋法、句法、音高模式、音乐、节奏、织体等角度,建构各个段落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论述作品所使用的新音色与旋律线条音色的处理方式,杨立青严谨的音高预制构思,使得作品的音高组织在“自由”与“限制”之间找到了一个驾驭的切入点,协调了现代技法与民族风格之间的矛盾⑭;《引子·吟腔与快板》一章,偏重于二胡旋律分析,逐一论述二胡声部的旋律腔韵处理、二胡旋律音色处理、传统腔韵的管弦乐处理,剖析配器技法中使用的拖、接、衬、补等伴奏手法、管弦乐相近音色对二胡声部的重叠点染效果、二胡演奏技法在管弦乐队中的扩展写法,该作的意义,是以二胡为代表的中国风格与管弦乐为代表的音色音响长生了剧烈的碰撞与摩擦的产物,是作曲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选择一条中间路线所进行的突破⑮;《荒漠暮色》一章,剖析了音高设计中的集合思维,挖掘作品段落划分与内在结构力背后的音色布局与织体运动,解构杨立青所使用的中华传统音调,厘清音色到音响的发展逻辑,杨立青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意韵的升华,更体现了其坚定的文化自信⑯;《木卡姆印象》一文,侧重论述木卡姆核心音调、旋律音节与节奏模式的提取、改造、创新,着重剖析主题旋律变奏的逻辑性、连贯性与统一性,详细描绘独奏乐器“中立音”声部与管弦乐队音色音响的交融处理,简要讲解调式中心音的环绕音型、装饰性倚音等演奏处理手法对木卡姆音乐韵味与特性的渲染与着色,该作展现的是杨立青舍木卡姆之“形”,取木卡姆之“神”,而推动的音乐体裁、形式、题材与创作技法的互鉴融合与创新⑰;《润腔结构》一文,从文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润腔”的定义与延伸,将“腔体结构”划分为四种润腔结构,并以《荒漠暮色》谱例作为图例讲解各种结构形态特征,杨立青对于润腔手法的探索与试验,是其形成并升华个性化音乐语汇的研究过程,更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摩擦碰撞的必然结果。多视角的观察分析全面地剖析了杨立青在每个阶段、每首不同作品中的创作思路及艺术理念,塑造了杨立青立体而多元的作曲家、理论家形象。

《研究》的第四大特点,在于其解读杨立青音乐创作的同时,亦从音乐学和音乐美学的角度思考杨立青的音乐创作。《研究》聚焦于论述杨立青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作曲技术,其行文逻辑、文谱例证、篇幅比例都恰到好处,但相比其他文集,《研究》在时间轴之下又埋藏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暗线,通过一部部作品逐渐揭示杨立青音乐理念的变迁,勾勒杨立青作曲理念的觉醒过程。《唐诗四首》中主题通过拆解、反复、重构,不断地出现在各个声部段落中,主导动机式的展开逻辑延续至《乌江恨》中,六个主要的音乐主题彼此相互独立,又有极强的逻辑性,这一创作理念又进一步延伸到《思》;《乌江恨》中所积累的配器技巧在《思》中得以绽放,乐队编制的改良、新音响的挖掘、音色的穿插处理理念在《引子·吟腔与快板》得以传承,《引子·吟腔与快板》中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的经验进一步精进,在此基础上,首次将民族音乐中的润腔结构以器乐的形式展现;润腔结构《引子·吟腔与快板》的成功运用,催生了《荒漠暮色》中更进一步的大胆创新,《荒漠暮色》的主题脱离已有的音乐旋律,改而以音高集合搭配润腔结构创造全新的音乐旋律,《木卡姆印象》中润腔结构进一步延伸,成为构成作品中国风格的唯一材料。作曲技法的自我继承,是一个“偶得”到“习惯”的过程,而作曲理念的反思,则是一次次顿悟的结果,作曲理念的觉醒不仅体现在作曲技法的熟练与创新,更体现在所用材料的选择与升华。《唐诗四首》的中国古诗意境、《乌江恨》的中国古曲旋律、《引子吟腔与快板》的中国现代旋律与框架、《荒漠暮色》中的润腔结构、《木卡姆印象》中对民族音乐语言的理解与重组,杨立青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原始材料,从具体、有记载的诗歌文辞、古曲旋律,逐渐抽象化,蜕变为民歌旋律身后的润腔结构,是对本民族现存语汇的解构与再造,是对中华文化引用——研究——反思——创新的实践过程。

钱仁康认为中国风格是一个宽泛的发展中的概念,其极致是“神韵”⑱,神韵一词是中国诗歌风格的一种评价术语,在音乐中指代作品所表现的整个音乐风格与个性。音乐的个性是在不同的音乐要素的选择和加工上显露出来的⑲,杨立青对中国音乐作品中神韵一词的理解体现在他作品的音乐语言、作曲技法和作品内涵之中。诚然,杨立青音乐语言的形成与蜕变过程形成了《研究》的行文逻辑,作曲理论的宏观阐释与作曲技法的微观研习构成了《研究》的研究方法,作品内涵与创作逻辑的多角度分析决定了《研究》的研究重点。《研究》的七个章节,涉及古诗词句的意境解析、音块和弦、人工调式、民族古曲旋律展开、调性和弦叠置、中西律制碰撞与摩擦、润腔结构、音级集合理论、主题展开、中立音配器处理等数十角度,涵盖范围之大,研究程度之深,令人叹为观止。研究方法的全面,既是证明了杨立青音乐创作所用技法,海纳百川而融会贯通,也是佐证了杨立青音乐作品中的“神韵”随着创作的继续而逐渐深化,他的“神韵”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强调声音的动态发展过程、强调每个声音的独立韵味。

杨立青始终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追求作为第一要义,这体现在其音乐创作有三种倾向:一是对中西合璧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的偏爱、二是协奏曲题材中对胡琴类乐器的大量应用、三是创作中对润腔手法的大量而系统的借鉴使用。除此之外,《研究》中,多次出现“独奏民族乐器”、“中国历史题材”、“民族音乐语言”、“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并强调“润腔结构”这一声腔结构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杨立青对创作初心的坚守,使他获得了广阔的创作自由,实现了创作题材、体裁、形式与技法的充分发展,以此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⑳。

《研究》从音乐学的角度整理来杨立青的音乐活动脉络,从作曲理论的角度剖析了杨立青音乐创作中蕴含的作曲技法,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剖析了杨立青音乐理念的蜕变过程,呈现杨立青音乐创作中展现中国风格、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气派的伟大理念。但《研究》带给学界的,并不仅仅是杨立青相关音乐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杨立青音乐研究,完善中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梳理现当代音乐家史学脉络、厘清现阶段音乐创作主要倾向、为学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等等,这本《研究》,同样意义非凡!■

注释:

① 阶段性成果有:唐荣.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J].音乐艺术,2017,(04):103-116;杨立青《引子、吟腔与快板》中的旋律音色处理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02):51-65;杨立青《唐诗四首》音乐分析[J].音乐研究,2018,(06):26-42;中国传统音乐意韵的艺术升华——杨立青交响音诗《荒漠暮色》音高音色分析[J].音乐研究,2021,(05):125-133;旋律的主题特征发展与音色音响处理——杨立青《木卡姆印象》音乐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1):96-114;论杨立青的音乐创作[J].音乐艺术,2021,(01):122-133;主导动机的表现意义与结构功能——杨立青交响叙事曲《乌江恨》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2020,(03):169-180.

② 唐荣.论杨立青的音乐创作[J].音乐艺术,2021,(01):128.

③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32.

④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

⑤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20.

⑥ 2012年1月,由中央财政支持国家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项目、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中的《管弦乐配器教程》一书正式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

⑦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83.

⑧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02.

⑨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43.

⑩ 唐荣.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J].音乐艺术,2017,(04):113.

⑪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60.

⑫ 唐荣.主导动机的表现意义与结构功能——杨立青交响叙事曲《乌江恨》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2020,(03):180.

⑬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81.

⑭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01.

⑮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18.

⑯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41.

⑰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64.

⑱ 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J].中国音音学,2005,(03):99.

⑲ [奥]爱德华·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16.

⑳ 唐荣.杨立青音乐创作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199.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创作技法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逐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创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课
手绘技法表现
那一天
作品一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