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瞿昙寺“花儿”语言特点

2021-11-26 17:34
黄河之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衬词花儿民族

李 彤

引 言

瞿昙寺花儿会是青海省花儿会中影响较大的一出场所,演唱的花儿以河湟花儿为主。瞿昙寺所在的乐都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瞿昙寺花儿会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一、瞿昙寺“花儿”的生成语境

(一)自然环境

瞿昙寺所在的乐都区地处于青海省的东北部地区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毗连,西与海东市平安区相邻,向南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面与互助县隔河相望。全区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6万,共有东乡、藏、土、汉、回等15个民族。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文环境,瞿昙寺花儿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吸收着当地各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促进瞿昙寺花儿扎根、发展的内在动力。

瞿昙寺寺庙地处环境十分优越,背靠着罗汉山,左边是庙顶子山,右边为卧虎山、与凤凰山则隔河相望,可谓称得上是一处环境雄浑而有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

人类的生活依附于大自然,不同的地势地貌、气候变换对于人类的文明产生来说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反之,它也必然会体现在人类的文化作品之中。“花儿”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民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这些外在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外在因素又不断地波及人类内心的情感情绪,这也使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

(二)文化语境

1、多民族文化格局

汉代以来,不少民族不断地迁入乐都,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的迁入,乐都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它的存在不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更是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其他民族文化为辅的河湟多元文化,花儿会也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成为了连接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认同的桥梁和纽带。

乐都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等各种差异是花儿曲令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乐都区的民族分布来看,花儿则是在汉、藏两大民族文化体系下夹生出来的文化。

各民族创作本民族花儿时不光会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也会融入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花儿歌曲中,在其展示的时候也会加入当地的民俗活动等有趣的内容。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如今各民族共享的花儿文化,而各族群对文化的相互借鉴也使得花儿能够扎根民间,源远流长。

2、瞿昙寺简介

瞿昙寺,藏语称之为“卓仓多杰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是明朝建立的规模最大的皇家寺院。瞿昙寺的建筑形式主要以汉式为主,但内部陈设、供奉确是藏式。瞿昙寺的建设因与北京故宫相似所以也被称当地人之为“小故宫”。

起初,明朝建立瞿昙寺是想要通过这一宗教活动中心,笼络地方的宗教领袖,从而强化对河湟流域一带的进一步统治,从而树立天朝的权力地位与威严,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迭,清代之后瞿昙寺的地位日渐没落。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当地人民前去祈福、朝拜,直到如今依然可以经常看到当地民众去寺庙还愿、膜拜。瞿昙寺花儿之所以有很大的知名度,与瞿昙寺的悠久历史和当地民众对藏传佛教的膜拜是分不开的。

3、瞿昙寺的民俗文化

乐都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的生产环境也还以半牧半农为主,这就造成当地的经济发展较为的缓慢,但是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得当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例如至今当地仍然保留着诞生礼、婚礼、葬礼等一些节日上的规矩习俗。因为乐都区所容纳的民族较多,所以各民族之间通婚的较为常见,它们在保留了本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又兼容其他民族的习俗,求同存异、特色鲜明。在信仰方面各民族之间也秉承着兼容并蓄的理念。在如此背景下产生的瞿昙寺花儿就不仅仅是抒发人们内心情感的民间文化,它更像是各民族人们友好相处的纽带、桥梁。它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当地人民之间的感情,极大的创造、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地发挥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实用功能。

二、瞿昙寺“花儿”的唱词分类

“花儿”多数表达的是男女爱情,是回、汉、撒拉、土族等多民族表达情爱的独特方式。它以自己的独特的韵味描绘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的生活风俗,记录着养育当地人民的黄土高原,表达着西北人民豪迈洒脱的豁达情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唱词。

(一)情歌

在众多的花儿歌曲中,描写爱情主题的“花儿”依旧是主线,是最吸引人、最打动人、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一个题材。描写爱情的花儿曲目有很多,描写了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婚恋的全过程,深受人们的喜爱。

阿哥是天上的白龙马,脱缰着下凡来了;

尕妹是骑手着爱骏马,因此上我爱上你了。

(二)劳动歌

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是创作的来源。西北地区因为地处的环境较为恶劣,所以人们的劳动生活也变得困难,工作的强度也很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创作出了一首首花儿,用以“鼓舞士气”。例如:

手拿上镰刀者割麻柳,麻柳俩编了个背斗;

唱少年不光是维连手,高兴上提者个兴头。

(三)颂歌

随着国家政策优惠越来越好,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在国家政府的帮助下过的越来越丰富多彩,精神文化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进而产生了一大批赞颂国家,赞颂党英明领导人民的花儿歌曲。例如:

花花的鸟儿绿翅膀,它落在花椒的树上;

毛主席好比红太阳,照亮了全国的地方。

(四)本子歌

本子歌是指一部完整地、连贯故事。一般以历史故事居多,但也不乏有很多的爱情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内容十分的精彩有趣,一般是歌手在花儿会上拿来比赛的歌曲。例如《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八仙》等等。

三、瞿昙寺“花儿”中的词汇特征

(一)“风搅雪”

1、词汇方面:借词应用

“风搅雪”是少数民族在用汉语演唱“花儿”歌曲的时候结合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语调的特点融入了一些准确、有趣的本民族词汇和音调,这种形式的“花儿”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例如:

抓下的麻雀儿飞掉了。老鸦峡里下了;

朵罗(哈)摇成个法拉了,尕刀子心上系上了掸。

此首“花儿”第三句中的“朵罗”是蒙古语中的“头”的意思;“法拉”,蒙古语,指的是专职做迷信活动的巫师在通神之后则会浑身颤抖、摇晃,不停的讲话,但一般旁人都听不懂,以示陈述神灵的想法与要求,结束后巫师一般不清楚自己刚刚所说过的神灵的指示。

2、语法方面:改变句法结构

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花儿”歌词上的创作也区别于其他地区。例如,我们正常的汉语语序为主、谓、宾结构,而青海方言中的语序结构则为主、宾、谓,尤其是在青海方言中藏语的主、宾、谓语法结构更为根深蒂固,使得当地的“花儿”句法结构无法改变,反之这也成就了青海“花儿”不同于其他“花儿”的一大特色。例如:

七寸的碟子里拾馍馍,菊花的碗里茶倒;

馍馍不吃茶不喝,你把你心里的话说。

“茶倒”、“话说”正常应该为动、宾结构的“倒茶”、“说话”,可这里却受方言的影响变成了宾、动的句式结构,不过这样的句式结构也使得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各民族人民之间也更为的亲密友善。

(二)网络词汇和外语在“花儿”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花儿”的用词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与创新,如唱词中出现了常用的英文“Bye”“Ok”等等,还有网络用语例如“网站”“发帖”等词汇。例如:

白天晚夕地泡网站,为听个歌花儿和少年;

这个网站是闹稀罕,花儿是听给着舒坦。

(三)衬词的运用

在“花儿”的唱词之中增加了很多的衬词。如我们常见的“呀”、“哎”、“哟”、“啊就”、“么就”等词。衬词在绝大部分都只是一个语气虚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在“花儿”的演义中,这些衬词则像是一则调味剂,演唱者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演唱衬词,让原有的歌曲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说这些衬词是“花儿”歌曲的点睛之笔。

1、句首呼唤性衬词

“花儿”歌曲的一开头就用到的衬词如“哎”,一般情况下这些开头的衬词音调都较为高亢,演唱者根据不同的歌曲情景演绎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山丹花》

2、句中的衬词

瞿昙寺花儿的语言中有着很多西北地区特有的方言中的衬词,例如“啊就”、“么就”等词,加上旋律之后,当地的乡土特色更加呼之欲出。例如《白牡丹白者娆人了哩》。

3、句尾的衬词

句尾的衬词一般是对乐句的不断扩充,使得曲中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蕴含的力量是不容轻视的。例如《水红花令》

(四)虚词结构

“花儿”中虚词的使用是十分常见的,但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有了这些虚词的出现和运用,不仅使得我们的“花儿”更加具有浓厚当地特色,还推动了整首歌曲的感情走向,显得歌曲变得轻松、风趣,而且视觉上也让我么的唱词更加的工整,这些虚词一般都出现在句尾。想要更好地去体会“花儿”中的韵味就必须去理解它的虚词,下面我对常用几个的虚词做一些解释:

“请给我拿一瓶维生素C。”柜员手脚麻利地从上层拿了一瓶酷似“成长快乐”的花罐子摆在我面前。“这是纯天然提取的,果味的维生素C咀嚼片,一天嚼六粒,这瓶68……”

1、“了”字的运用

打马的鞭子哈闪折(了),走马的脚步儿乱(了);

妹妹不像个从前(了),如今的心思儿变了(了)。

当“了”字出现在句尾时一般表示的是动作的完成与终结。

2、“哩”字的运用

这一朵云彩里有雨(哩),地下的青草们长(哩);

睡梦里梦见哈还想(哩),清眼泪不由的淌里(哩)。

“哩”字一般出现在句尾,是表示感叹的一种语气词,并没有特别的实际意义。

3、“儿”字的运用

大石头根里的石榴(儿),白牡丹根里的兔(儿);

心肝花想成了三绺(儿),路远者没听上信(儿)。

“儿”字也是出现在句尾偏多,是北方的一种特有的儿化音,也无特别的实际意义。

4、“来”字的运用

麦子里拔了个豆儿里(来),手巾里包了个肉(来);

大门里嫑来了房上俩(来),尕妹的热怀里溜(来)。

“来”字常出现在句尾,意为“来到”,让除自己之外的人、物过来。

四、瞿昙寺“花儿”唱词中的韵脚特点

(一)通韵

通韵是指句句押韵,句句在韵。除了与一般通韵相同之外青海瞿昙寺花儿的通韵还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句尾的韵脚采用同一个字。例如:

宋江投奔大到沧州了,城门上挂了个刀了;

阿哥想你着心碎了,越碎和越想头大了!

(二)交韵

交韵是指一、三句用用一个韵脚,二、四句用用一个韵脚。交错押韵,也是花儿押韵的典型之一。例如

上去个高山了射一箭,箭落着庄子里了;

把我的尕妹妹见一面,心放到腔子里了。

(三)随韵

随韵的押韵较为自由,一般是指一、二句为同一韵脚,三、四句可以变化韵脚,例如:

天下的黄河往南淌,水大着淹了个享堂;

远路上有我的好心肠,看去是没有个落脚的地方!

五、瞿昙寺“花儿”唱词中的基本修辞手法

我国古代的诗论中,把赋、比、兴三个字概括为诗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

(一)赋

赋,即“直接”,直接陈述、直抒胸臆。“花儿”中的赋是指那些极力铺排、描写细致、反复咏唱的语言处理方式。例如:

三股子麻绳背扎下,大堂的金柱上绑下;

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了就这个闹法。

短短四句,就将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描写的鲜活动人,感情表达非常强烈。

(二)比

明喻。也就是打比方。在“花儿”中运用的较多,通常以明喻、暗喻、对偶、对称等防方式演绎出来,直接、形象。例如:

阿哥好像路边的草,越活时越孽障了;

尕妹好像清泉的水,越活时越清亮了。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歌者阿哥和恋人尕妹的精神面貌形成对比,修辞上也主要采用了比喻。

(三)兴

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景生情,往往表达的是“由xx想到了xx”。在花儿中大量的运用到了“兴”这种修辞方法,可见“花儿”在体现民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上承担了重要作用。例如:

天边里的红云彩,这个妹妹好人才,

俊的好像牡丹开。

此曲表达出了对女性的赞美,用红云彩来衬托出女性。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有明显地域性、音乐风格独特的曲歌,“花儿”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终将会不断的向前进吧,使得自己变得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但是方言的退化、视觉审美的改变等众多缘由也使这一传统的民歌在语言、演唱、创作等方面迎来了巨大的考验,我们既不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哀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也不能一味的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大旗下止步不前,而应该拿出“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的魄力与动力,让“花儿”文化不断地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想要去了解、想要去学习。■

猜你喜欢
衬词花儿民族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