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圣桑《G大调巴松与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

2021-11-26 18:11云南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吐音指法练习者

□叶 子 云南艺术学院

一、困难指法的克服与灵巧的琶音运指

音乐家在演奏巴松音乐作品时,如果只运用了舌头和气息的技巧,是无法达到完美效果的,要想达到完美效果,还需要手指的配合。在木管乐器中,双簧类乐器的指法尤为复杂,巴松这一乐器的重量较大,对演奏者而言绝对是一项巨大的考验。从科学方面来分析,人们手指中灵活度最强的为食指与中指,其次为大拇指及小拇指,最后为无名指。演奏巴松最难的手指便是左手的无名指,因为演奏者在练习和演奏时,左手不仅要托住大管的管身重量,还要兼顾音孔是否被手指完全闭合住。所以在演奏时,左手无名指的运指要比右手无名指运指困难[1]。

圣桑《G 大调巴松与钢琴奏鸣曲》是有大量的快节奏的乐曲,具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通过音乐中的琶音及音阶练习手指,通过反复的训练,提升手指的弹奏准确度及速度,完善运指和气息不配合的问题,进而提升作品的完整度[2]。例如,第二乐章中出现了许多回旋音型和琶音,速度较快且指法复杂,涉及的音都处于巴松音域的较高位置,且需要指法和气息更加密切的配合。最高音的7是难点,需要从第一个音5右手小指的重心位置逐渐向上转移,经过无名指在7 到达中指,而后又快速转回小指5,这直接增加了手指控制的难度。再如,两组连续琶音出现了临时升降号,直接提高了指法的难度,每组琶音都必须单独反复练习。该乐章中多次出现了相似节奏型且有较多升降号的乐句,许多练习者在练习时会急于求成而进行不细致的“一口气”练习,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练习者应归类出相同的节奏型进行乐曲分类训练,从而使乐曲更加精致。

二、快速的吐奏与大跳音程中的运舌

在众多的管乐器中,巴松的音色具有独特性,有较强的辨识度。演奏断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硬吐、吐音、软音等。圣桑的《G 大调巴松与钢琴奏鸣曲》对演奏者在吐音方面的要求较高。尽管听众听到吐音断奏时觉得此演奏较为简单,但是演奏好断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不断练习。吐音的演奏原理为:使气流通过哨片引起振动,用舌头阻断哨片口的气流,当气流被阻挡住时才完成一个吐音。虽然吐音的演奏原理只有一种,但将此种方法掌握好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如舌头的力度、吹奏的口型、呼吸的方法等,同时也需要手指弹奏的配合。

该乐曲第二乐章中涉及较多高低音配合及吐奏。在超过八度或八度时,练习者需要进行连贯的演奏,确保高低音的流畅转换。在较多的配器书籍中,我们会看到圣桑的八度大跳音,许多人认为这是非常容易演奏的,但这是在大跳音程的断奏技巧条件下实现的。大跳音一般是很难掌握的,主要原因是高低音间振动频率相差较大。而巴松这一乐器在八度大跳音演奏时的效果非常好,但较难演奏,这种快速的大跳断奏演奏对任何演奏者而言都是一项较大的挑战[3]。

我们在练习中碰到低音时,嘴唇最初就应保持放松且较为松懈的状态,这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训练成肌肉惯性记忆,这样气流通过管体出来的音色则是流畅饱满、具有宽度的,再加上腹部的支撑,不会出现破音的情况。而演奏到高音时,因为气流较低、音大而急,所以嘴唇更应呈收紧状态,腹部也需更加收紧,此时吹奏出的音色不尖锐、不刺激且拥有较强穿透力。可是在演奏中实现较快的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低音转换时,练习者也需要同时放松嘴唇和及时放松腹部,如此才能把握音准。若练习者身体不能与哨片进行完美的配合,则会出现破音、音准偏低或偏高等问题。所以在练习时,我们可以先加强吐音的练习,在掌握高低音的熟练指法转换和气息控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

三、绵长的气息控制与悠扬的乐句表达

气息的控制源于演奏者的乐感基础,圣桑《G 大调巴松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中有众多吐音、顿音、保持音、连音、重音等演奏方法,而且这些演奏方法对演奏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手指配合度、气息控制等。

该乐曲第三乐章中有较多的连音演奏和较强的音乐旋律,像这样的乐段,就需要气息的控制由弱奏开始。长连音线为一个乐句,在换气时,练习者不可以破坏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尾音的连贯性,如此才会在演奏较长的音乐片段时确保音乐的连贯流畅性及音符的完整性。此种演奏方法在作品的第三乐章中反复出现,演奏者在演奏时应带着叙事般的情感表达抓住这种悠扬的感觉。

第三乐章的solo 是整个乐章的高潮,在连续的六十四分音符中将情绪推向顶点,在高音1 出现之前,演奏者的气息、嘴型和指法应提前到位,在做好所有准备时推出力度强的顿音1,这里还会出现不同演奏者的不同即兴处理方式,巴松演奏家Bence Boganyi 在演奏时先保持高音1,然后逐渐奏出后面的顿音,再重回最低音7 减慢减弱,音域跨度之大对演奏者身体气息的控制有更高的要求,能使听众有更加戏剧化的感受。

四、三连音音型与指法运指配合

三连音这个节奏型在初学时是极难掌握的,所以要想准确地掌握三连音,演奏者应配合节拍器用手拍准或者用嘴念对,再运用到乐器中。在4/4 的第一乐章中,这里出现的音虽然在巴松的中音音区,但此处特别考验演奏者的手指灵活度,因为在一小节4 拍中以半拍为一个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需要演奏者演奏除第一个半拍的共七个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且为整体上行半音模进音阶,运用到了所有的手指,并能够在短促的时间内进行连续准确的切换,以保证所有音的完整性和乐句的完整度。在练习该片段的初期,为保持音的准确性,练习者需要配合节拍器练习,将一个三连音视为一拍,视熟练度来定速度进行练习,所以可以不用一口气来完成,乐句中间可以换气,但是到了练习后期在配合钢琴伴奏时,则需要在不换气的情况下,将该乐句精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演奏该乐曲的目的。

五、奏鸣曲中巴松与钢琴的精准配合

第三乐章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即ABA+coda 曲式结构,所以如何突出该部的独特性便尤为重要。完整阅读此乐章的谱例后可以看出,在此处开始至该部结束时,钢琴声部由A部的舒缓的分解和弦变为大量紧凑且带跳跃性的柱式和弦,再结合该乐章音乐速度与情感符号可以得出,巴松在演奏该部时可以与钢琴一起做带有层次的变化,音色似光影一般由透亮、清新转为激昂、奔放,情绪亦可如此,并且巴松的音量音频受管体的制约,人耳不容易先听到低音乐器,所以此部更需要钢琴的辅助来增加音量和厚度,从而使情绪和氛围达到最高点,扩大音乐张力。演奏者更要有擅于听音、辨音准的耳朵,定好气口,控制好呼吸,如此钢琴声部的演奏就会锦上添花,使乐曲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4]。然而,如何更好地与钢琴配合,是演奏者在熟练掌握巴松声部演奏后的一个步骤,若无法达到熟练和准确,那么钢琴的加入只会让演奏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更多的练习和更多聆听他人的演奏是打好演奏基础至关重要的一步。

结 语

演奏被称为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作曲家的经历、作曲环境、背景、处理是二次创作的基础,演奏者只有了解、熟悉这些信息,才可以带有情感地练习演奏。圣桑的《G 大调巴松与钢琴奏鸣曲》以浪漫的旋律、诙谐的跳音和华丽的技巧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晚期的强烈律感及恢宏的气势风格。要想演奏好巴松,演奏者不仅要反复练习,还需要有正确的练习方式及学习态度,更应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如作曲家所属时代和乐派特点、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曲子的曲式走向等,并且在分析思考中融入个人的理解及见解,只有这样才会使演奏技巧更加精湛,才能拥有更丰富的演奏经验。

猜你喜欢
吐音指法练习者
18世纪键盘音乐的演奏指法选择(下)
钢琴演奏指法的合理选择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竹笛吐音技巧的演奏运用
单簧管演奏中指法的合理运用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
演奏萨克斯管的吐音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