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层次分析法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化中的应用

2021-11-26 19:25上官厚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年4期
关键词:设计方案装配式工程项目

上官厚东

从基本的概念学理内涵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要在预制工厂或者是其他技术场所完成针对建筑结构组成部件的预制技术环节,继而借由机械吊装建筑结构预制件的方式,具体完成建筑物的施工建设作业环节。从实际发挥的综合影响作用角度展开阐释分析,装配式建筑形式的出现,充分适应和满足了建筑工业化发展潮流中提出的各项基本需求,代表了建筑产业化发展进程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同时具备安全性、节能性、生态性,以及高效性特点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作业活动组织实施方式。

装配式建筑形式有效解决和规避了传统化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形式所存在的生产作业技术活动周期持续时间较长、生产作业技术活动实施效率相对低下,建筑垃圾生成数量较多,以及工程整体性质量安全水平相对低下等技术弊端。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具体施工运作过程中,受复杂多样的主观性影响因素,以及客观性影响因素作用,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人员而言,在面对同一建筑工程项目时,实际设计形成的施工方案,通常也会展示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点。因此,有必要构建形成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施工设计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借由优化选择指向特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设计方案,确保具体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运作过程中顺利,获取良好效果。

1.层次分析法概述

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要将与具体决策行为开展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元素,分解处理成目标层次、准则层次,以及方案层次等多样化层次,继而具体开展定量分析环节,以及定性分析环节。

1.1 确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基本评价指标

本文以普通装配式住宅建筑形式的施工技术设计方案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运用展开探究,且将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指导思想,引入渗透到针对施工技术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过程之中。要在全面系统收集获取种类多样的,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相关联的技术性参考资料前提下,选项并且规划若干个能够对施工技术设计方案施加深刻影响的因素,作为开展施工技术设计方案评价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参考指标[1]。

本文参考结合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建设作业技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特点,规划提出了开展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技术设计方案评价工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性参考指标:(1)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经济成本指标B1;(2)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质量水平指标B2;(3)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时间周期指标B3;(4)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安全管理效果指标B4;(5)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指标B5;(6)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实施难度与风险性指标B6;(7)施工作业技术活动过程机械化实现程度指标B7。

1.2 确定权重系数

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引入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揭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所形成的相对权重问题,继而依靠相对权重分布方案,针对处在最低层级中的各类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措施展开具备层次化特点的排序处理干预过程,然后在多样化的技术方案之中,切实选出最优化的技术方案[2]。

1.3 建构判断矩阵

在针对已经形成的施工技术设计方案运用选定的评价指标项目展开分析处理的过程中,要在全面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条件下,制作形成专家意见征询表格文本,在指令相关专家完成打分环节条件下,具体形成输出针对特定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设计方案的判断矩阵[3]。此种计算方法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模糊性数学理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具体征询意见的相关专家所打出的分数,具备着一定表现程度的主观性特征,其通常仅能遵照自身以往参与施工技术作业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经验,针对特定技术指标项目的优劣状态展开确认,客观上存在着一定表现程度的不确定性和误差性,而对层次分析法的引入运用,能够支持实现对此类技术误差问题的有效规避,改良技术工作结果的有效性[4]。

在具体开展针对判断矩阵的构造工作环节过程中,可以借助运用方根法,其主要操作思路,在于将具体涉及的,具备两两对比关系的因素依次计算求解获取特征性向量W,以及与之严格相对应的最大特征值λmax,之后在针对特征向量展开正规化处理条件下,具体计算获取某种因素针对另外一种因素的权重水平。

2.装配建筑结构的应用发展历程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历史时期,在英国、法国,以及苏联等国家就曾经启动推进过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建设尝试工作。

从2015 年开始,装配式建筑形式,凭借其本身具备的施工建设工作进程推进速度快,施工建设技术流程操作步骤简单,大规模引入应用过程中生产成本投入数量相对低廉等特点,实现了在我国现代建筑工程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广泛引入运用,在此背景之下,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形式,以及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逐步在我国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事业领域获取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5]。

通过调取查阅现有众多的基础性研究文献,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存在着数量众多,基于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建设形成的公共性建筑工程项目,以及住宅性建筑工程项目。以我国某基层医院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总体建筑施工面积为122154.00m2(其中地上组成部分的总体建筑施工面积为101854.00m2,地下组成部分的总体建筑施工面积为20300.00m2),其住院楼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形式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其装配式施工比率高达71.00%,其门诊医技综合楼组成部分、后勤楼组成部分、传染楼组成部分,以及附属楼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形式为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6]。

3.节点优化的技术原理

所谓指向装配式建筑施工结构形式的节点优化与处理技术,在本质性层面之上就是借由对BIM 技术的结合运用,模拟分析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的吊装技术操作过程和安装技术操作过程,针对具体涉及的预制叠合板建筑构件、预制叠合梁建筑构件、预制柱建筑构件、预制楼梯建筑构件,以及装配式内隔墙板建筑构件等多样化建筑构件中包含的技术节点展开深化设计处理环节,继而扎实且有效地改善优化各类建筑构件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技术关系,改善提升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在施工建设作业活动推进过程中的整体效率[7]。

预制柱建筑结构组成部分的纵向钢筋材料在连接技术环节开展过程中择取和运用半灌浆套筒连接技术形式。借由对模具的运用,完成针对锚固钢筋材料的空间定位技术操作环节,要控制模具中包含的孔洞尺寸仅比柱钢筋材料大出2.00mm~3.00mm,要在预制柱建筑结构组成部分的边缘位置弹出控制线,针对定位模具展开调整操作,择取焊接技术操作方法完整针对定位模具的空间位置固定操作环节,继而控制保障预制柱建筑结构组成部分纵向钢筋材料在所处空间位置层面具备充分精确性[8]。要接续开展吊装技术操作环节、校正技术操作环节、在等候实际坐浆技术强度满足施工技术指导标准中列示的技术要求条件下,具体开展封堵技术操作环节,借由对空腔结构组成部分体积参数项目开展精确化计算处理环节,具体获取到灌浆施工材料使用数量数据参数,在针对灌浆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数量与灌浆施工材料的理论计算使用数量展开对比条件下,控制确保灌浆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数量显著多于灌浆施工材料的理论计算使用数量,支持获取最优化的灌浆施工技术作业质量。

4.结束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施工建设作业环节是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需要涉及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复杂性,择取和运用适当方法做好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工作,能支持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运作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综合收益。

猜你喜欢
设计方案装配式工程项目
数据中心ECC设计方案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高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某轻卡线束设计方案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成套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项目与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