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课堂协同培育创新型茶艺人才
——“茶艺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021-11-26 12:58邓婷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考核

邓婷婷 吴 扬 金 珊 孙 云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目前从事茶艺传播与研究的人才来自不同途径,有的是在学校经过学历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还有的是在社会经过职业资格培训的爱茶人士。现行的学校茶艺教育提倡课证融通,依托“茶艺学”课程设置,遵照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然而,本科茶艺教育应有别于中、高职学校以冲泡技能与表演艺术为主的茶艺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应仅以通过国家劳动部“高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考核为课程设置目标。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国之重器,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培养出有文化担当和历史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本科“茶艺学”课程设置一方面应与行业用人、岗位要求及技术进步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具有行业前瞻性,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茶艺人才为目标。

一、茶艺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迭代慢,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足

传统“茶艺学”课程设置基于国家茶艺师教材,内容迭代慢;重课内轻课外,较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缺乏与茶艺学课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将茶艺学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互相促进;原有实验教具陈旧,实验内容单一,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不足。需要根据产业和社会需求,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案例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的适用性与前瞻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

多数教师在教授茶艺课程时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讲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理论教学时完全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实践教学时主要依靠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教学效率不高。课程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考核方式单一,对学习效果检验不全面

传统“茶艺学”课程基于国家高级茶艺师考核模式,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相结合。这样的考核方式显得过于陈旧机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侧重于固有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的内容有时会被过分简化,学生无需完全理解以及灵活应用就可以获得满分,掩饰了学生的许多不足。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严谨性,即便测出了不足,也没有及时修正。

二、创建三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本课程采用三类课堂协同育人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意义上,课程教学一般指第一课堂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还需要在具体实践和应用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在第一课堂,笔者为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大班教学、小组讨论、操作实践、网络运用”4 个环节的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课外实践是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则成为第三课堂,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必须覆盖学生接受教育的这三大阵地。本课程努力实现三类课堂相互支撑,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见图1)。

图1 三类课堂协同培育创新型茶艺人才

(一)第一课堂:理论课堂改革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引进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国茶道》,与自建在线课程《闽茶艺韵》形成互补,并基于每届学生的学情分析,在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理念下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了三大模块,建设SPOC线上资源,重构教学内容(见图2)。

图2 课程内容的三大模块

其中,实验部分是教师团队依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文件以及参加茶艺竞赛、社会实践等经验自编教材。开发了“宋代点茶”“品饮茶艺”“新式茶饮”等9 个供选择的实验教学项目,再根据学情分析最后确定每个学期的4 个实验方案。

2.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团队引入“游戏化”的思维模式,基于游戏的4 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2],通过①设立明确目标;②制定课程规则;③设计反馈系统;④引导自愿参与来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引导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重构线下课堂教学,引入“大班教学、小组讨论、操作实践、网络运用”4 个环节的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本课程积极探索学习场域的营造,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游戏化”教学环节,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把课程学习视作游戏一样安全且愉快的活动[3]。

3.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方式包括:总成绩(100%)=期末理论考试(30%)+线上成绩(30%)+平时课堂参与成绩(20%)+茶艺技能与创新(20%),每部分的占比根据学情分析进行适当调整。

线上成绩包括线上平台的讨论、每章测验和作业;平时课堂参与包括线下考勤、讨论、测试、发言等课堂活动;茶艺技能与创新包括个人品饮茶艺,分组茶席设计、文创设计、微视频创作等作业;另外完成进阶作业会有额外加分(见图3)。

图3 2020-2021 年第二学期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评价方式在不断改进,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方式,既考核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又考核团队学习与协作能力。通过自我测评、组内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作业、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系统和综合的评定。

(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改革

教师团队建设茶文化室、习茶室,购买或定制教学器具,复原传统技艺,并改进创新,为课程实验教学开展配备了茶具、茶服、香具、花器等几百种实践教学器具和浸润式实践场地;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设计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打造浸润式的校园茶文化:如桃醉春风伴佳茗茶会、仿宋斗茶赛等,有效实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专业指导相关社团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院茶文化节、校茶艺比赛等活动。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充分运用“茶艺学”理论课堂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加强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4],并通过多元的教学和实践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立体构架,为在校学生营造了一个浸润式的茶文化学习氛围。

教师团队鼓励学生加入校茶文化协会和茶艺队,并作为社团指导教师为其提供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茶艺技能竞赛,检验课堂学习成效。

(三)第三课堂:网络课堂改革

在本课程SPOC 线上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团队还建设了丰富的线上拓展资源,如云课程《中国茶文化》(双语),微信公众号(推送茶界新闻和茶文化活动新闻等),新浪微博(发布茶文化小知识);整理50多篇中英文经典文献,50 多个茶艺经典案例,300 多道课后习题等丰富的配套网络学习资源,依托“慕课堂”“学习通”等公共平台,为学生学习打造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课后拓展眼界。即使本课程结束了,或毕业了,学生也能通过线上学习持续迭代相关知识,使课程学习由“有限游戏”转变为“无限游戏”。

三、教学改革成效

(一)学生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改革后的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茶艺技艺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轻松通过国家高级茶艺师(三级)考核,历届通过率超过95%,贯彻了《茶艺学》课程“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程培养的学生社会评价好,相关单位和企业认为本课程立足学科前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特色明显。课程优秀学生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文化推广活动,承担相关主题品茗会、茶艺表演、茶文化讲解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实践课堂所学,也为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案例。其中,两位茶艺队员分别入选两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作为“国茶大使”赴米兰、阿斯塔纳参加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茶的魅力。

三类课堂协同育人,多环节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仅能在日后的职场上游刃有余,而且在茶艺技能竞赛方面硕果累累。学生参加各类茶艺技能大赛,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6 项,二等奖9 项,三等奖4 项;多项省级、市级奖项。学生整理参加中国大学生茶艺技能竞赛的经验,发表相关论文3 篇。这些优异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茶艺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二)教师专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自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团队在教学教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 名教师获得“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 名教师获学校“教学名师”“金山学者”教学领军人才称号;3 名教师分别在“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 项、三等奖4 项;主持省级一流课程2 门;建设省级传统文化示范基地2 个。

教师团队长期活跃在职业技能考核一线,并经常在茶艺技能大赛中担任评委或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丰富,指导我校茶艺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茶艺技能大赛,获得三十余项奖项。团队将历年学生参加茶艺竞赛经验整理成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整合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茶育人、以茶明礼、以茶启智、以茶践行”的茶育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围绕创新型茶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学”为中心,立足茶艺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科学的育人机制,三类课堂协同育人,系统设计课程及活动方案,实现三类课堂的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努力实现三类课堂相互支撑,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将教学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从重理论考试、考核方式单一向全过程+多维考核方式的学业评价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霸”向主动学习、“创新型学霸”的行为转变。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考核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校园茶艺飘香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