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性德育实效探究
——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26 20:02崔兴旺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志愿志愿者

崔兴旺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66)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功能探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德育实效工作的有效载体

2008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从2016 年开始,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绍兴市疾控中心、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委对接共建,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学生热情高涨,通过文艺汇演、基层服务、学习宣传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载体,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宗旨,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明确了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借助大学生志愿活动平台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秉承新时代雷锋精神,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建立一个和谐关爱的社会,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2016年开始,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院志愿者依次在河山桥社区、境园社区、沥海镇、东森商业广场等地区积极展开了预防艾滋病的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通过发放防艾宣传知识材料、讲解防艾知识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防艾工作贡献力量,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材料得到了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高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提供平台,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了国情,增长了才干,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校地合作,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时代充满竞争和挑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形势严峻,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社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较早的融入社会,了解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促使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的相关要求。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就是理论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例如,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防艾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家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性。帮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提高防艾意识和能力,避免高危行为。同时倡导大家对不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给予尊重与关爱。“防艾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被共青团绍兴市委、绍兴市文明办、绍兴市志愿者协会评为2016年度绍兴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明办、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评为2019年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从国家人民长远利益来考虑思考问题,提升了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协调统筹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认知偏差

什么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宗旨是什么。然而,身为大学生志愿者,对此问题的认知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就是提供免费劳动力和无偿服务,很少同学能够准确认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含义,也有很少人准确认识到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以及很少同学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确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素质的养成有重要影响。进而导致在众多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多大学生志愿者都以一种被动的、以简单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难以体现。

大学生应该首先把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集体价值放在第一位,其次兼顾个人的成长成才,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综合素质,而不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而选择志愿服务活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获得学分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并难以形成长期以往的奉献精神。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工作过于形式化、行政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思政管理者更好重视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育人工作中的德育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却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流于表面,走走形式,不注重志愿服务活动其内在的个人与社会价值。

目前各高校团委以及二级分院都设置各自的志愿服务组织,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然而,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以行政号召为动力,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得志愿者被动接受开展志愿活动,进而导致志愿者积极性不高,背离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精神。部分志愿服务管理者只热衷于宣传效应,热衷于开展领导喜闻乐观、容易出成绩的志愿活动,忽视了扎扎实实的社会服务。更有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喜欢夸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大肆渲染粉饰,损害了志愿服务组织的诚信原则,形式化、行政化、作秀式盛行,忽视了志愿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缺失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引导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局限于基础性的培养,培养重点聚焦在学习成绩,在学生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欠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重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志愿服务是新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平台。对于00 后大学生来讲,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培养效果。

家庭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正确三观的树立必然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略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对志愿服务活动关注度极低,自身极少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进而导致志愿精神在家庭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家长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能以身作则,亲自践行志愿精神,甚至有的家长反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表率引导作用,志愿服务意识淡薄,而电视上有时报道的一些支教志愿者遇难的新闻,更是成为家长阻碍其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自我素质,为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奠定基础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的各种行为方式必然将受到自身综合素质的约束,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提升大学生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社会志愿服务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工作当作为“利他性”,对于自身发展方面无重要促进作用。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宗旨相违背,志愿服务工作在本质上对于志愿服务者和被服务者是双赢的互助性关系。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理会志愿服务的内涵。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与“公益性”。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前要端正其服务动机,强调志愿服务工作的自愿性,而非受功利性利益的驱使。要秉承无私奉献的宗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道德修养。时刻省察自身,真正做到能力有大小贡献须尽力相统一,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发挥高校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

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要积极转变德育工作理念,强化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近期,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携手学院团委、沥海街道、绍兴市互联网技术协会、中国电信绍兴分公司分别前往光荣村村委和渔村村委文化礼堂开展科普专项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老年群体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

在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设立教学点组织培训,针对老年人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智能技术运用难点(基本按键触摸操作、娱乐、支付、出行、医疗、文体等服务应用),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以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教学视频为主结合ppt课件讲解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分为常识篇、沟通篇、生活篇、出行篇、防骗篇、医疗服务篇,根据课程知识难点的不同开设“入门课”“提高课”“创新课”“分享课”,其中根据教学进程设立了两个小测试,了解培训人员知识掌握情况并检验教学质量的成果。由沥海街道部分村委会设置宣传地点,组织有意愿、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年人就近就地开展免费培训,普及智能手机应用常识。根据不同的智能手机有不同的服务应用,通过“一对一、手把手”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普及,鼓励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使老年人可以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圈,确保老年人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让大学生可以走入基层、服务人民,从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把当下数字时代的潮流文化带进老年群体,让老年人在生活中也享受便捷服务。

(三)发挥家庭教育,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提供辅助作用

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前提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德育环境,家庭环境作为教育基石,家长的日常言行举止及思维习惯对于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的要求孩子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遵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子女要孝敬、赡养父母及长辈,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家长应该带头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严于律己,做好表率,帮助子女树立自身责任感。要引导子女多关注弱势群体,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注重向他们献爱心、送温暖。同时要引导子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教育子女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基层,把雷锋精神传递到每个社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