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对文化馆行业引领初探

2021-11-26 14:45于洋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馆信息服务

于洋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034)

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新媒体也越来越流行,公共文化大数据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这些大数据犹如一场信息风暴席卷而来,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大数据指的是数据量的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处理。大数据主要具有四个特点:数据数量很多;数据类型繁杂;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处理速度极快。

一、大数据的背景

(注:本文研究的大数据只专注其价值和功能,暂不探讨数据冗余和数据清洗等内容。)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以来,大数据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开发和赋能。

大数据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思维下,一切事物及事物运动的状态皆可用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一切数据之间的逻辑上都有可能存在相关性;一切分析的结果,都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或者实际运行来验证。

大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传统决策一般通过自主调研和咨询的方式来获得决策所需信息,缺乏多来源、全方位的充分信息进行支撑,决策者决策前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有选择性的,有了大数据支撑,决策的方式就可能改变。利用数据融合、数学模型、仿真技术等,可逼近事务的本质,可以大大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揭示原来没有想到或难以展现的关联。

大数据实现了精准营销。随着网络搜索、网络浏览、交易记录、快递送货地址、社交媒体信息等被采集与存储,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判断用户的性别、年龄段、洗好、职业、消费习惯、消费倾向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

大数据通过预测放大数据价值。传统的数据分析挖掘在做相似的事情,但挖掘的深度、广度、精度不够。大数据预测的逻辑是每一种非常规的变化事前一定有征兆,没意见事情都有迹可循,如果找到了征兆与变化之间的规律,就可以进行预测。

二、公共文化大数据的产生和采集

公共文化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展人民生活视野的有效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则是国家和每个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本世纪以来,国家层面有计划地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探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搭建云平台,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功能以实现各种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共享,也便于对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收集、反馈,及时调配资源,丰富供给。

如今公共文化大数据的来源通过研究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十多年出现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保留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某种实物介质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种信息媒体,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及自媒体以外的网络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重要传媒介质。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也属于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信息以它们为载体来进行交流与传播。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代有很多优越性,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最广,操作方便简单,信息保留的时间长,信息数据量远大于传统媒体,互动性强,而且成本低、效率高。

在网络媒体上,一方面有公共平台发布消息,网络上的信息在公众之间传播;另一方面,公众自身可以产生数据信息,人们通过邮箱、微信、微博等产生一些信息也会作为公共大数据进行传播。其中,数据量最大的是数据结构松散、难以挖掘有用信息的数据,比如,音频、视频、和符号数据。

(三)政府文件

这里的政府文件包括三种,一种为行政机关直接针对特定公民和组织而制发的文件,另一种为行政机关不直接针对特定公民和组织而制发的文件,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因明确一些工作事项而制发的文件。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这类文件对公众有约束力、涉及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法律用语所称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四)其他来源

现在的机器已经完全电子化,更年多的机器具有连续测量和报告运行情况的装置。几年前,跟踪遥测发动机运行的装置仅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现在,车辆中也可以配置监视器,实时提供车辆机械系统整体运行情况。从这些检测装置当中所得出的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因此,这些设备产生的检测数据也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范围。

通过分析信息结构,可以发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中的数据所占的比例最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包含了几乎所有网民的日常生活、各行各业的运作情况,且传播范围最广,保留时间长,信息数据庞大,操作方便简单,交互性沟通性强,成本低、效率高;传统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虽然现在大数据当中不及网络媒体,但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政府文件的数据来源在数量上很小,但其信息带有高权威性,官方且正规,及其能引起公众的重视;设备检测信息主要存在于商业或工业方面企业内部运营的流通,所占比例较小。

三、公共文化大数据的逐渐成熟

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以满足需求为中心,进而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必将有效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改变“供方市场”的现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效益。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而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文化机构必然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大数据分析技术能提高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但是当前公共文化机构在数据处理技术、基础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制约了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深层次运用。因此,大数据技术给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文化需求并预测用户的未来信息行为;另一方面技术、设施、人才的缺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文化馆行业已具备大数据应用能力

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大数据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商业活动以及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变革。人们关心大数据,最终是关心大数据的应用,关心如何从业务和应用出发,让大数据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价值。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3319 家文化馆中:有2654 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全部文化馆数量的79.96%;有2175 家文化馆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占全部文化馆数量的65.53%;有654 家文化馆建设了自己的手机app,占全部文化馆数量的19.70%。从数字来看,文化馆行业已经基本具备了数字服务能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化馆已经有数据生产出来,具备了利用大数据的初始条件。那么文化馆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值得当下去探索。

五、大数据在文化馆行业的应用

(一)北京石景山区特色应用

石景山区以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按照街道文化中心2000 平方米、社区文化室300 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区9 个街道、150 个社区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于2019年正式运营。在建设过程中,就采用了全平台管理的模式,在一个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区所有文化馆(中心)、文化室的用户数据,实时更新在馆人数和参与活动情况,及时调配资源,并做了人脸表情识别统计,对到馆人员的性别、年龄、情绪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实现馆内服务的效能实时评估。通过大数据,为全区的公共文化政策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浙江智慧服务

在浙江省,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各个文化服务机构、旅游景区,全部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大数据中心可以随时监测到在馆人数、体验项目、排队情况、负荷情况、甚至是付费情况等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如人员拥挤等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预知,从而提前干预,避免人祸发生。也可以针对观众、游客等群体的喜好,调整服务项目,以产生更好的效益。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在发达地区大数据应用已经被实装进入区域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结果已经被投入政策修订和服务效能提升。在全国范围来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尚未合理利用大数据的地区将会落后。为了保障公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高速发展,各地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主动拥抱大数据带来的变迁。

六、大数据时代应该做什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带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前发展:

(一)在管理层方面:建立数据管理部门与机构,确立数据管理政策,制定统一的标准,推广相对稳定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二)在技术层方面:创建公共文化场馆的大数据架构,探究解决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方面难题的方法并使之付诸实践;

(三)在队伍建设方面:对馆员进行数据管理及大数据方面的培训,培养出高素质馆员团队。

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杂乱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习惯和喜好,进而匹配出用户更希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对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调整及优化有重要作用。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即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利用大数据采集手段获得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分析,从而了解知识服务过程发生了什么、用户想要什么服务,同时也要利用相关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信息行为,确立“以复杂的大数据为对象,以深度分析和数据挖掘为要求”的知识服务高标准。以便建立新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和营销方式,有效应对用户流失等风险,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七、应用大数据要规避风险

大数据引发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工作方式发生新的变革,思维模式产生重大的时代革新。谷歌、百度、亚马逊等无数互联网企业采集大数据,储存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需求渴望获得新的路径。企业家联合科学研究者应用大数据技术投入教育领域,改造汽车行业,颠覆医疗服务性行业,极为重视大数据,看好大数据的未来。人们在谈论大数据美好图景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处理风险

之所以人类的认识比较零星细小,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不是依靠了解,而是依靠实验,不顾后果的运用局部知识必然是忽视抽样,今日调查行业、企业、研究者最大的危险是对全数据的迷信所带来的风险。

大数据时代企业、研究者以为大数据就是全数据,数据分析思维一下子转变为分析全部的数据,而不再部分抽样,这种看法无疑是对大数据和抽样二者都存在偏见和不足。收集所有样本的信息让数据自己说话在方法论上是狭隘的。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大数据,而没有对抽样进行拟合,将使我们失去对人的了解、对规律的掌握。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储存风险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存储问题,以下问题不可忽视:

1.容量问题。大容量的数据现在可达到 PB 级的规模,因此存储系统需要有相应的扩展能力。同时一定要简便的扩展存储系统,甚至不需要停机就可以增加容量。

2.延迟问题。大数据应用需要解决实时性问题,涉及金融类应用或网上交易尤其值得注意。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导致很多时候需要设备具有较高的计算性能。

3.安全问题。比如医疗信息、金融数据以及政府情报等某些特殊行业的应用都有自己的保密性和安全标准需求,都是 IT 管理者必须遵从的,在过去这种数据混合访问的情况并不会有,但是大数据分析必需依靠多类数据相互参考,而一些安全性问题被日益活跃的大数据应用催生出来。

(三)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人们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互联网上到处留下痕迹,这样大大增加了个人隐私的风险。从前可能只占用缓存的垃圾网络痕迹成为大数据金矿,一个淘金时代正在开启。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深入,大数据在人民的生活中会变得更快。大数据时代的风暴已经到来,大数据社会成为更风险社会。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成为焦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大数据时代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对大数据的保护能力还有限,仍然难以掌控数据被恶意使用的现象,未来更加凸显隐私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移动设备等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上产生、处理和流动的数据也越来越大。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开发权、分析权等等都需要重新界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主体、范围、手段都将重新考量。

猜你喜欢
文化馆信息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订阅信息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展会信息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