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2021-11-26 16:51阿依排日麦麦提艾麦提江麦丁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资助意识大学生

阿依排日·麦麦提 艾麦提江·麦丁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国家在各个地区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途径和方法上都要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己经形成了一道扶贫帮助助困的靓丽风景线。让众多的贫困生在日益完善的高校资助项目管理工作中获得了不同数量和程度的帮助,减轻了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缓解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经济压力,然而高校的资助项目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实际成效,部分被接纳的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认为得到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给他们的成长将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高校目前在精准拨款方面已经逐渐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奖、勤、助、贷、补、免、减”七位一体的资助工作机制体系,基本做到了不使一个孩子因为家里的经济困难而丢学。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大多数高校也都能够更加注重将其资助的工作和育人的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针对所有受助于学生进行诚信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宣传教育和素质提升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育人项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受助于学生的自信心和整体个人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然而,在优惠性扶持政策体系正在日益健全和完善的当前新形势下,高校部分的贫困学生仍然普遍存在着他们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的情况,并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感恩意识淡薄。对于贫困学生的扶持资助不仅体现在物质的资助,更体现在对于感情的关爱。近年来,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项目资助的支持力度,每年使用奖学金、助学费、帮扶贷款等针对低年级学生项目。作为一名受助人,许多的贫困学生在获得了这些教育项目方面的资金帮助后,都希望他们能够充满心怀感谢之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刻苦地学习,以便将来有机会回报于社会。然而,其中仍有许多个别的学生并没有在自己享受补贴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感恩意识,有一种理所应当的观点,对资助者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另外,一些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比例也在不断上涨,存在着恶意拖欠款项而无法偿还的情况。

(二)未能正确地看待个人的贫困。对于那些出生在各种经济困难之中家庭的新时代大学生,一般而言,贫困生活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自卑心理,高校的教育事业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大学生在补贴助学金面前,竟然将贫困地区当作是自己无法获得补贴和资助的重要赌注,在老师、同学面前过分地宣扬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之间的贫困与苦难都变成了狩猎利益、欺诈骗取情谊的工具,他们一旦能够获得补贴和资助,便会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一份免费的午饭,得到后就会觉得自己应该是属于自己的,长此以往,懒惰、贪婪、自私便由此开始生根并发芽,这样的学生有一天真正地进入社会,他们就会投机取巧、贪小便宜。

三、原因分析

(一)学校缺少感恩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部分高校只是注重青年大学生的专科成绩与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关心对于大学生思想和人文素质的灌输,而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感恩与文化等思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则较为被忽略。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教育,并不仅仅只是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错误并不在于把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未来所需要做的准备,而是把它当作当下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一味简单的理论灌输,缺乏灵活性与互动性,导致了大学生对于这种讲解型、封闭型、枯燥乏味的道德教育课堂和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很难能够从心中里真正地学会到知恩感恩,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的感恩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构筑的实效。

(二)社会上的感恩主义情怀文化氛围并不浓。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和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正常态,市场经济已经给广大人民的日常经济生产和社会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尚未完全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并且这些无法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经济效果。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逐渐出现了一种严重的倾向忽视对于这种感恩意识培养,从而也就逐渐出现了对于感恩意识极为淡薄的情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和新的市场经济政策驱动下的饮食现代化和快餐式饮食文化正在逐渐激起广大中国青少年的美食眼球,使得饮食三观尚未成熟的许多中国当代青年人和大学生在这些未被准确甄别和严格筛选的饮食文化宣传资料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缺少对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社会关注和自我认同。由于长期受此种社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道德信仰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动摇,社会主义责任感淡薄,感恩之心热情日益明显匮乏。

(三)家庭感恩意识的培养不到位。家长的言传身教是一种失范,子女良好品德的养成和自我形象的树立都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所以想要大学生子女真正地学会如何感恩自己或者他人,就必然需要大学生父母自身应该要真正地懂得如何感恩、尊重和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都将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这种感恩意识和行为表现。由于许多家长们被错误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所受到误导,许多优秀家长仅仅认为是过于看重对自己学龄儿童和成年孩子的优良专业教育成果,而轻易地会忽视对这些大学生孩子终身学习获利无所适从受益地对优良专业素养孩子进行有效培育。当代的大学生是在一个和平的时代里逐步成长并发展,家庭环境条件也相对优越,从小就被我们视为家庭焦点的大学生在家里和家长过度宠溺下健康成长,,助长了很多大学生的依赖、侥幸心理,弱化了很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感恩意识。在这样一个家庭气氛中逐渐成长出来的一名大学生,缺少了与他人互动、合作、分享的意识,遇到困难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不能够懂得如何照顾别人。

(四)学生自我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道德修养的严重缺乏,欠缺自我权益保护和个人教育的基本意识,为社会贡献的一点努力就希望自己真正想要的能获得别人相应的经济奖励和社会回报,倘若帮助对方总是未能及时地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回报,则往往也就会严重性地打击他们主动地去寻求或者帮助其他受益人的实际工作劳动积极性和社会主动性,很难再一次地能让他们向别人面前伸出希望救助之人的手,从而直接地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其他帮助人的事情处理和对待态度更多地使其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进而就会使其愈发明显失去社会功利化;他们缺乏忘我自省做人意识,不能真正正确认清自己所受的担负和自己扮演的这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不明白自己的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之间的根本区别,对于学会感恩的人缺少起码的道德认识与自我理解以及自己应有的行为举止。

四、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一)将对在校大学生的这种感恩主义情怀行动融入落实到对在校大学生的自身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提高教育当中。对在校大学生干部进行党的思想理论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新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一项新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将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感恩主义教育活动融入到高校在职大学生的高校思想宣传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系统,融入在校大学生对社会感恩的认识教育具体内容,在高校实践性感恩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进一步教育充实和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感恩主义意识,增强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思想宣传政治理论教育感恩主义意识。

(二)组织广大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组织到全国红色理想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进行毕业感恩宣传教育。红色长征文化精神是引导人类主动进行伟大革命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文化,它不仅是推动人类进行反帝主义反封建、实现当代中华民族独立与伟大解放的重要人类伟大革命精神文化,它也是人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国家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实现五十六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的创造历史中华文明丰功伟业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华民族的伟大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和几千年民族历史上所一直传承的红色民族文化精神,都已经是我国红色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可组成的一部分。因而,通过红色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更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民族情感[2]。组织广大大学生赴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广大大学生的感恩祖国、社会的意识,增强广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了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苏振兴的历史性时代使命,进而促使大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格素质和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修养,从内心深处去学会。恩,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们对于党和国家、民族、社会等的情怀与感恩。

(三)推进大学生自愿服务活动。习总书记寄语青年大学生:“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3]。大学生不但必须要认真地熟读万卷感恩有益的书,从其中汲取感恩有益文化的思想养料,还必须走万里之旅,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去锤炼自己崇高的品格。第二阶段的课堂和第一阶段的课堂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也是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真正掌握了感恩意识就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教学和实践性的教学。通过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为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而遭遇困境的群众进行捐款、赠送慈善物资,帮助这些困难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从中感悟到施恩的快乐,使大学生更加认真懂得如何回报于社会和别人,在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也学会了感恩。倡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将收到感恩反馈的正面性。通过去访看望家乡的孤寡老人、参加其他社区性的服务团体,让广大青年人员深入到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恩,经受到心灵的巨大震撼和被爱的熏陶,升华自我的感恩意识。

(四)构筑了高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体系。大学生的感恩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充分整合覆盖高等院校、家族、社会的感恩教育信息资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阵地与人才的主渠道,家庭与社会也是人才的前提与基础,三者都可以对于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和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们需要着力构建一个高校、家庭、社会共同衔接、彼此贯通、相互支撑和补充的”三位一体”高校感恩文化创造性建设的网络。高校大专院校作为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阵地,对于大学生思想文化感恩的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可以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真正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时代的使命和巨大责任,自觉地将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仰同党和国家、社会的未来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对于感恩思想文化的教育,将这种感恩意识文化走课堂、进教材、走实践,呈现出这种感恩意识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内涵。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根本细胞,是我国大学生弘扬感恩主义文化的基础。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感恩知识宣传和教育,树立了新时期的感恩榜样,传播和弘扬了感恩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习俗制度等,努力为群众创建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感恩的良好社会和谐文化大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友善、和谐的社会感恩气氛,培养了大学生的感恩精神。意识,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践行一份感恩。

猜你喜欢
资助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