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利用矛盾冲突,培养学生问题素养

2021-11-26 00:27王丽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语文教材生活实际

王丽霞

摘 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妥善利用矛盾冲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同伴讨论、鼓励大胆发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契机,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问题素养 矛盾冲突 语文教材 生活实际 同伴讨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54

为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面向未来,迎接未来的挑战,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实践创新”确定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又将“问题解决”单独作为一个基本要点,明确提出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那问题到底是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有不同的内涵。而在本文的讨论中,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因原有的储备和新接受的内容发生冲突,进而产生疑问,提出的质疑。因而矛盾冲突是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学生应具备的问题素养,即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在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了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的转变,但为了使课堂呈现更有序、连贯,提问更多时候被用作组织教学的线索,提问者多是教师,而非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机会,更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既然矛盾伴随着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就要把握住关键矛盾、主要矛盾,为学生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提供契机。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如何挖掘利用这些矛盾呢?

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本身出发,思考作为学生个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潜藏着矛盾?我认为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语文教材本身,二是和生活实际之间,三是和同伴之间,四是和教师之间。抓住这些方面,即是创见性问题的生成之时,也是学生问题素养培养的关键之际。

一、挖掘语文教材,播下发问之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面看似自相矛盾,实为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有时可能是一个课题,例如课文《草船借箭》,诸葛亮和曹操两军对垒,双方剑拔弩张、势同水火,课题中为何要用“借”字,而不用“取”或者“偷”?有时可能是一处句子,在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尽管没有调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一碗没有调料的鱼汤,不仅寡淡无味,还带有浓烈的鱼腥味,为什么会让几位战士觉得如此鲜美呢?有时可能是文与题的不一致,在课文《月是故乡明》中,作者明明在怀念故乡的月亮,又为何要写自己童年时候数星星、摇知了的事情?有时可能涉及文章的谋篇布局,在课文《祖父的园子》中,有两段对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描写,同样都是在写园子里的事物,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而要一段放在开头,一段放在后面?

此外,發现文本的单薄处,适当拓展背景资料,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维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篇》的一小段文言文,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认识了一个从小聪慧过人的王戎。但同样出自《世说新语》,在俭吝篇中,还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同样是对王戎的描述,我们分明又看到了他极为精明和吝啬的一面。课堂中需要这样的补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发问的空间。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去关注文本的内在矛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发现语文教材中还有更多值得推敲琢磨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种下发问的种子,释放出更多的疑问。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困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寒冷冬夜发生的关于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无助的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受到乔伊的感染,在小餐馆用餐时,为怀着孕还在辛劳的女店主留下一些钱,悄悄地离去。而这位女店主正是乔伊的妻子。

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串起了爱的链条。文章十分美好,美好到让人忘记这样的事情不符合人情常理,很难在现实中发生。首先,乔伊失业潦倒,妻子怀孕待产,为了贴补家用,身怀八月身孕仍在餐馆操劳,在家里经济这么窘迫的情况下,他帮老妇人修好了车,老妇人要给他钱,他竟然不收。其次,乔伊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没有帮助路人甲乙丙丁,正好就帮助了乔伊的妻子,这种巧合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也未免太低。

管建刚教师在执教这次课时,挖掘到这些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点,把故事转化为现实,启发孩子们进行思考。假设15年后,你遇到了同样的处境,作为丈夫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者作为妻子你又希望丈夫如何选择?在现实中,更可能出现的是这样的情况:爱的链条因为中间某个人的不愿付出而断裂。你帮助了A,A帮助了B,B帮助了C,可是C却不愿意去帮助任何人。你是否会因此而后悔当初去帮助他人,以后还愿意去帮助他人吗?

孩子们提供了故事的不同版本,现实往往要比美好的故事残酷一些。那这样的文学创作意义何在?在有过质疑、有过思考、有过纠结后,相信孩子们也更能理解,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涵。小说为我们创造了最温暖的世界,让我们感受了人世间最美的天意。

三、开展同伴讨论,深化思维品质

每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同伴,他们年龄相同或相近,共同活动、相互协作。学校为儿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同伴交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同伴间更为深刻的交往及建立起的复杂关系的影响。通过与更多人的接触,也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见解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可能只有一个,但只要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表达的观点有无数。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求知是人的天性,而辩证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观点之别,为学生提供讨论、争辩的机会,让观点碰撞观点,集思广益,从而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课堂作为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关注它有价值的生成。课文《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鹬和蚌互相威胁,一个说要把对方干死,一个说要把对方饿死,僵持不下。可是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蚌正夹着鹬的嘴呢,两者怎么会说话呢?在周益民教师执教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周教师抛开原本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向教材挑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一节课下来,收获了思维碰撞的快乐和没有预约的精彩。

除了抓住课堂生成,提前做好准备,充分预设、精心设计讨论,也能增添课堂的活力,激荡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重难点,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容易引起分歧的问题,设计适宜讨论的问题,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予以恰当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认真倾听他人,以保证讨论有序有效开展。

就在同伴间的一次次对话讨论中,在表达和倾听中,学生交流观点、互相碰撞、不断梳理,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深化了思维品质。

四、鼓励大胆发问,同寻真理之光

相较于儿童和同伴之间的“水平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哈鲁把儿童与成人之间,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垂直关系”。伴随个体的成熟,同伴关系将发生更为强烈广泛的影响。但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间开展平等对话。而教师和学生,垂直关系,似乎一强一弱,包含着天然的“不平等”。在我看来,师生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年龄心智之差,阅历经验之别,而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当教师和学生就同一个问题或事物发表不同的见解,诚如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意见的分歧,这实在再正常不过。但我们目前大多数课堂里的大多数学生,没有提出自己满腹狐疑的胆量和勇气。

所以,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这样,当二者因为某个知识点各执一端时,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甚而爱问、善问。当然,教师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全面,在合适的时机予以恰当的补充、点播,也会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只是学习模仿,没有创新突破,又如何“胜于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师生关系之外,教师和学生都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道中人。

參考文献:

[1] 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4] 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语文教材生活实际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哈代悲剧小说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