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之比较与借鉴

2021-11-26 11:27罗明,林丽洁
高教学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粤港两地专业

罗明,林丽洁

摘  要:文章从地理学学科发展视角,以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为例,探究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的异同。办学规模上,中山大学更具优势,而香港高校在世界大学地理专业排名较前。课程设置上,两地高校各具特色,中山大学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而香港中文大学始终贯彻“两文三语”的教育政策,注重提升学生对所居城市及地区的认识和理解,开设课程充分彰显地方文化与区域特色。教学实践上,香港高校较内地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和贡献。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两地地理高等教育特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灣区地理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为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地理;本科教育;粤港;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033-0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y discipline and tak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SYSU)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geography i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SYSU has mor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faculty member, while CUHK is ranked higher. In curriculum design, both universities exhibi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e., SYS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while CUHK implements "the biliterate and tr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 and region where they live, and offers courses that fully reflect loc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 practice, CUHK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than SYSU. Our research result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geography i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provide a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region.

Keywords: geograph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uangdong and Hoy Ko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随着全球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自然问题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地理学在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日益体现出极大的交叉学科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理知识的支撑下,人们通过资源有效管理,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地理学高等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学科体系以及师资结构关系到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生命力[1]。探索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的地理科学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推进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1]。

粤港两地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创新资源丰富,是世界公认的创新集群,也是中国未来的教育和人才高地[2]。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之处在于,由于两地的教育制度差异,内地与香港在地理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体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联系之处体现在,不论是内地高等教育改革,还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都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3]。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两地在地理学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本研究探讨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的异同,总结两地在高校地理学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互相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深化粤港合作,为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

一、粤港两地地理本科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显著,一方面,这种差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差异,包括省际差异与省内差异。另一方面,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亦存在质量差异[4-6]。

(一)广东省地理本科教育发展概况

就广东省而言,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全省高水平大学数量较少。广东省拥有5所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大学入选了“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3所高校有学科纳入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然而,广东省尚未有高校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入选“双一流”。其次,全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失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重点大学与地方院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7-8]。2015年,广东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在最终入围的十所高校中,8所位于广州,2所位于深圳。而省内其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资源匮乏。

在地理学本科教育方面,广东省直接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其他高校亦有开设地理学相关的本科专业。其中,中山大学地理学科成立于1929年,是我国高校在理科最早创办的地理学科之一,是由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迄今唯一的地理学科“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9]。2020年,中山大学的地理专业跻身全国地理学排名10%,全球地理学QS和软科学排名前100[10-11]。

(二)香港地理本科教育发展概况

在香港8大院校中,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3所大学直接开设了地理本科专业[12-14]。其他高校亦开设有与地理学相关的本科专业,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香港城市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科学专业等[15-16]。香港高校地理学科发展成就显著,教学、研究成果颇丰。2020年,根据QS公布的世界大学专业排名,香港大学地理系与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分别位居全球第12名和第22名[10]。在2020年软科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二者在全球百强地理学专业中同样榜上有名[11]。

(三)两地合作

粤港两地毗邻相依,地缘、史缘、亲缘关系深厚,高等教育合作由来已久[3]。特别是香港回归之后,两地的教育合作日益增多,包括联合科研、合作办学、两地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7]。

制度层面上,伴随着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的正式出台,粤港两地的高等教育合作持续深化[2-3]。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陆续在深圳开设研究院。上述香港高校深圳研究院的成立对两地高校的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研究合作领域。

教育层面上,粤港两地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合作实践相对较少,两地的教育合作尚有很大发展空间。2005年,于珠海落成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是最早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地合办大学[17]。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简称港中深)开始通过高考招收内地本科生[18]。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建办学申请已于2019年顺利获批[19]。香港城市大学将在东莞设立分校、香港理工大学将在佛山设分校的计划接踵而至。香港高校在内地设立分校这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粤港两地在教育合作层面上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迎来融合发展的新篇章[3]。以港中深为例,它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质量控制、学位课程设置和学位颁授标准,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秉承书院制传统,采用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沿用通识教育,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18]。

然而,目前包括港中深在内的上述香港高校的内地分校在学科架构和专业设置上,均未设有地理学专业。因此,亟待通过研究比较和借鉴粤港两地地理学高等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索未来中国地理学本科教育的新途径[20]。

二、粤港两地地理本科教育之异同

鉴于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地理学科在国际高校排名相近,作者曾分别有在两校多年求学、教学及研究经历,对以这两校为代表的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的特点感触颇深。因此,下文主要以中山大學的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简称中大地规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简称港中文地资系)为例,进行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之异同比较,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框架内,为进一步推动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的双向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一)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地理学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受办学模式、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1]。两地高校均按由总到分的组织体系进行教学管理。总体上,中大地规院比港中文地资系更具规模优势。

在学院(系)层级上,中大地规院和港中文地资系在名称上均直接体现“地理”标签。在地理学二级专业设置方面,中大地规院拥有地理科学(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理学)、城市规划(工学)4个本科专业。港中文地资系则将“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整体设置为一个专业,以此为基础细分专业方向。2所高校均未设立明确的地理学三级专业方向。

在师资力量方面,中大地规院共有教职科研人员81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44人、讲师与高级讲师7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港中文地资系共有教职科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3人、高级讲师与讲师5人。两所高校的教职科研人员兼有地理学背景与非地理学背景,这亦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交叉特色。非地理学专业背景的教授多源于数学、物理学、环境科学、规划学等专业。

(二)课程设置与学科体系

中大地规院实施地理科学专业的大类培养以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两个一级学科体系为基础,低年级(大一)以地理科学大类基础课程为主,中高年级(大二至大四)根据学生意向分流进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工科)四个专业培养方向。开展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公共必修课(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军事教育、形势与政策等)、通识教育课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能力训练。本科毕业要求学生修满15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需达到37学分。

港中文地资系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主要涵蓋4个地理学分支:城市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科学、可持续智慧城市。开设的本科生课程超过40门,本科毕业要求至少修满10门专业必修课与9门专业选修课,其中包含境内外野外考察等实践类课程。毕业要求修满123学分,学生除了需要完成由本学院(系)开设的课程(至少60学分)外,还需要修读由社会科学学院下设的其他社会学院(系)(9学分)提供的课程,以及大学要求(39学分)的语言类(英文及中文)、咨询技术类、通识教育类、体育等课程[13]。

比较两校地理学四年制本科教育,既有秉承地理学科特色的共同点,又有体现两地高等教育差异的不同点。在课程设置方面,两校的野外实习考察类课程均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专业“以脚步丈量世界”的学科特色,旨在通过沉浸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学科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大地规院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强调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爱国主义、职业素养、良好品格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课程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科分支方面,二者基本一致,而达到本科毕业要求的学分和选修课程数量上中大地规院略高于港中文地资系。

(三)教学实践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在教材选用方面,区别于中小学教材选用制度,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在高等教育阶段,任课教师在教材选用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同之处在于,香港高校包括港中文地资系的课程少有一本指定的固定教材,多以教师在授课伊始提供课程参考书目,并在各章节补充参考资料,包括各类型中英文书籍、研究论文等。内地高校包括中大地规院在内的多数课程通常会指定一本教材,教师授课多基于教材的章节框架内容补充相关案例、练习等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大地规院虽然多数课程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探索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学时占比仍较少。港中文地资系多数课程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与辅导(Tutorial)相结合的模式,这两个环节的学时占比约为2:1。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课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辅导课则是由课程助教(多为学系的博士研究生)组织,将课堂主导权交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讲汇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组织和沟通表达能力。这一部分贴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激发自学动机、培养自学能力。授课语言方面,中大地规院开设的课程多由中文授课,辅以少数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港中文地资系遵循香港中文大学“两文三语(两文即中文和英文,三语即英语、粤语、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多数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亦开设由普通话、粤语授课的中文课程。

在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两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都比较多元,采用笔试(期中、期末)与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堂参与、课程项目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授课教师对于具体考核指标及其占比具有决定权。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根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中国内地高校各专业本科教学提出量化的要求、划定了底线。在这一国标基础上,建立了健全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因此,中大地规院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的是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学生评价采用线上匿名的方式在学期末进行。同行评价主要是来自学校、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督导队伍以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港中文地资系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采用匿名的方式,每门课均进行两次学生评价,分别是开课一周后的早评价和期末评价。授课教师可根据早评价的结果和学生反馈意见对后续课程授课方式和内容做出相应调整。

(四)学生培养

在本科招生方面,不同于高中阶段将地理划入文科科目,大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属于理学范畴,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的交叉学科。因此,内地高校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包括中大地规院在高考招生时只招理科生或是文理兼招(以理科生为主)。招生宣传、专业宣传主要是在高考结束后,由学校组织各学院各专业参与,以前往目标重点生源地进行宣讲的方式。港中文地资系的本科专业招生主要通过香港大学联招,根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成绩(包含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及两个选修科目)以及各高校各专业安排的面试表现遴选,同时将考生的两门选修科目与地理专业相关度及其成绩纳入综合考量。在专业志愿填报前,学系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高校开放日、课程体验日、课程探索日等活动向社会大众公开,为社会及考生提供了解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渠道。在提升地理学科社会影响力方面,一些专业组织机构如香港地理学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1]。香港地理学会的执行委员会由各高校的地理学教授们组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学科竞赛、专题讲座、课程培训等)为中学地理教师、学生以及专业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21]。在学生人数方面,中大地规院更具规模优势,2021年港中文地资系本科生数量为160名左右,而中大地规院在读本科生超过600名。

在本科生就业方面,由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日常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属于地理学相关的知识范畴,因此不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地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拥有广泛多样的就业机会。2019年,港中文地资系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各行业获得就业,包括工商界(46.5%)、教育界(9.3%)、社会及公共机构(9.3%)、政府(9.3%)、其他(2.3%)。同时,23.3%的毕业生进入城市规划、环境、管理等专业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2017-2019年,中大地规院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接近50%,其中30.2%为境内升学,19.2%的学生赴境外高校继续深造。

三、思考与借鉴

基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特点,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地理科学相关专业学科框架体系大体一致,既有体现地理学专业理学特征的自然地理方向,也有体现地理学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的人文地理方向,还有体现地理这一古老学科随着计算机普及、大数据应用等信息技术发展衍生的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数据科学、智慧城市等应用型专业方向。

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大地规院和港中文地资系为例进行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比较,结果表明:在办学规模上,中大地规院在师资力量和本科生数量方面相较港中文地资系而言更具规模优势,两校生师比分别为7.41和6.96。然而,在各大世界大学地理学专业排名榜单上,香港高校排名相对居前,更具国际影响力。在课程设置上,两地高校各具特色,中大地规院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专业教学实践中。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人地关系等问题出发,以地理学视角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香港中文大学始终贯彻“两文三语”的教育政策,授课语言包含英文、中文,中文又进一步细分为普通话课程和粤语课程。同时,港中文地资系注重提升学生对所居城市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开设的相关课程充分彰显地方文化与区域特色,如透视粤港澳大湾区课程、自然保育在香港课程、香港地理问题课程等。在教学实践上,香港高校通过堂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培养。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内地高校现正处于由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授课模式向参与式教学的方向发展。

综合上述,粤港两地高校应该从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全方位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框架下,通过制度创新、优势互补,实现两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旨在缩小两地地理学学科发展差距,全面提升两地高校地理学专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地理学科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冷疏影.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2019.

[3]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

[4]鲍威,刘艳辉.公平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38-43.

[5]Hu W.Looking back at thirty year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2,45(1):3-6.

[6]Hongxia Shan,Shibao Guo.Massific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a Globalizing Context[J].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2016:9-23.

[7]黄炳超,黄明东.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五位一体”新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20(8):69-76.

[8]欧小军.“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J].收藏,2018(9):17-22.

[9]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EB/OL].http://gp.sysu.edu.cn/.

[10]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EB/OL].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20/geography.

[11]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EB/OL].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shanghairanking-subject-rankings/geography.html.

[12]GEOG of HKU[EB/OL].https://www.geog.hku.hk/.

[13]GRM of CUHK[EB/OL].https://www.grm.cuhk.edu.hk/eng/index.html.

[14]GEOG of HKBU[EB/OL].http://geog.hkbu.edu.hk/.

[15]LSGI of PolyU[EB/OL].http://www.lsgi.polyu.edu.hk/home/index.asp.

[16]SEE of CityU[EB/OL].https://www.cityu.edu.hk/see/.

[17]UIC[EB/OL].https://www.uic.edu.cn/index.htm.

[18]CUHK(SZ)[EB/OL].https://www.cuhk.edu.cn/.

[19]HKUST(GZ)[EB/OL].https://hkust-gz.edu.cn/.

[20]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1):9-16.

[21]Hong Kong Geographical Association[EB/OL].http://www.hkga.org/site/.

猜你喜欢
粤港两地专业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2015年粤港教育合作专责小组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第二届粤港云计算大会在广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