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文献综述

2021-11-26 23:37李鑫范燕敏柳懿真徐艳芳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现代性重构

李鑫 范燕敏 柳懿真 徐艳芳

摘要:文章梳理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在海外重构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分析与预测下一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指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建议增强现代性问题意识,构建混合信仰空间思维,参考世界移民在海外成功重构信仰空间的现代性范例,推动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研究进入实证阶段。

关键词: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现代性;重构;Cite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03

传统园林信仰空间是指由传统庙、观、堂、寺、所等宗教建筑及其庭园信约物象,与信众定期环绕而拜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社会救赎功能的公共场域。现代性重构是指在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园林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其组织形式、圣化理念和救赎体验的需求,改变其文化质态的现代性过程。世界各地移民在海外重构信仰空间的实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欧美发达城市已进入多教派重新分配城市信仰空间的现代性阶段,世界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重构时代已经到来。

1 实践概况

1.1 中国传统园林在海外的现代性重构实践

中国寺观园林在海外的现代性重构实践中,面临信仰空间原型属性模糊、海外变体势单力薄、转型后劲不足等问题。1980年,美国“明轩”的落成开了苏州园林海外重构的先河,随后四十余座园林落户欧、美、非、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获得多项国际园林协会大奖的室内、室外展园,精巧典雅、可观可游,但从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存在信仰空间原型微弱、场域散乱等问题。中国传统的佛寺、道观和儒园在海外尚未重构出具有辨识性、本土化和具影响力的信仰空间。

1.2 海外传统园林在中国的现代性重构实践

19世纪前,外来信仰空間本土化后呈现出融合中国建筑特征的佛寺、基督教堂和清真寺面貌。20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基督教堂逐渐形成“中式基督教堂”风格。20世纪80年代起,新建的基督教堂多为哥特式或仿哥特式样式,教会对城乡生活的渗透更具现代属性。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存在多信仰空间并存的现代性现象。

1.3 世界传统园林在海外的现代性重构实践

热衷传教和海外植堂的英国率先经历了多教派重构城乡空间的现代性转型。二战前后,英伦三岛涌入的移民不但带来居住和环境压力,也带来各民族宗教冲突。历史上教派错综复杂的苏格兰在20世纪末接受了犹太会堂、清真寺、佛寺、印度寺、锡克教谒师所、孔子学院、联合信仰协会等组织参与城市信仰空间再分配,通过帮助移民构建情感空间来化解上述冲突。下文梳理世界各地移民在苏格兰重构民族信仰空间的曲折历程和相关文献,总结能够推动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重构进程的实践经验。

2 文献梳理

2.1 宗教史视角的研究

2.1.1 苏格兰本土教派的现代性进程

16世纪的苏格兰宗教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反对教权和政权的革命,遭遇重重阻力。17世纪末苏格兰长老会才获得国教会地位,伴随着国体动荡、经济秩序变革,历经多次天主教会和圣公会的冲击。19世纪中期分裂为三大长老会,直到1929年再次合并(邓洛普,1998;斯珀洛克,2007)[1]。针对长老会衰退和移民宗教兴盛之间的冲突等现代性问题,学者们提出“21种方案”“第三空间”“混合信仰空间”等理念(里德,2003;贝克,2009;施赖特尔,2015)[2]。爱丁堡大学神学院从国教会的专属教会转型为兼容多种宗教理论的教育机构,推动了苏格兰转型为多宗教混合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赖特,1996)[3]

2.1.2 苏格兰移民教派的现代性进程

19世纪末至今,犹太教、新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等移民教派纷纷在苏格兰开展现代性重构实践(布鲁斯,2014),犹太、爱尔兰、穆斯林等移民在跨文化环境里遭遇“被他者”的自我定位困境(马安,2008;许燕,2011)[4-5]。学者们建议移民构建流动性的身份,以“扎根”和“移动”方式化解文化认同危机,在本土与四方、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之间灵活选择(苏培培,2013;刘江,2015)[6]。另外,苏格兰政府倡导的“卓越课程改革”有助于苏格兰青少年了解与接纳他者的精神世界,适应和融入多种宗教和价值观的现代苏格兰(罗娜,2011)。

2.1.3 中国多种教派的现代性进程

19世纪前,佛教在中国已完成本土化任务;20世纪初,“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姚彬彬,2013;周晓微,2014)。与现代性进程缓慢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不同,传统儒教经典已发展为新儒学。学者们在现代语境下,从多文化角度开展了儒、释、道、耶、伊等教派的比较研究(南怀瑾,1996;阿里木,2007;陆芸,2011),少量涉及经文重述和双语今译等经文辩读问题(吴千之,2013;石衡潭,2014;杨靖,2019)。除了对基督教在中国20世纪的传教活动进行现代性反思(郭荣刚,2014;李铁,2014;曹荣锦,2015)外,更多学者关注中国当代城市基督教会生活(陈驯,2012;陈宁,2013)。《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修订本)》是中国系统研究巴哈伊教的拓荒之作(蔡德贵,2006)[7]

2.2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需要不断提供新的象征性商品并积极促销,宗教才能在现代社会生存(韦伯,1930;布迪厄,2004;刘小枫,1998)[8]。西方的宗教社会历经世俗化、后世俗化和消费社会,传统固态的信仰空间对社区逐渐失去控制,走向流态的现代信仰空间时代(鲍曼,2000;德波,2007;郑莉,2013)[9]

2.3 城市空间视角的研究

针对战后重建城市移民的归属感等问题,“空间生产”“公正运动”思想催生出多文化地区的混合规划策略(列斐伏尔,1991;桑德克,1998)[10];19世纪以来,西方规划学界致力于城市尺度的现代性重构,英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系列政策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重建、更新与再生(张京祥,2005;齐爽,2014)。

2.3.1 本土宗教场所原型类文献

天主教堂在远离欧洲大陆的苏格兰演变出本土罗马式与哥特式教堂空间(科尔塔特,1936;格雷,1940;福西特,1997;罗斯金,2012)[11],苏格兰境内现存的新教教堂均存有详尽的图文数据(柯霍,2006;休谟,2009;弗利特,2014)。哥特复兴以来的新艺术运动、洛可可、巴洛克等思潮影响了教堂空间的重构(安森,1960;扬潺,2012;刘骏,2015)。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是否应该恢复天主教风格各执一词(詹克斯,2011;米尔斯,1956;戈尔贡,1963;罗斯,1969;托格森,2007)。

2.3.2 宗教场所海外变体类文献

部分文献针对某类宗教场所海外重构现状展开原型与变体的对比研究,涵盖信仰空间个案、民族聚居区等内容,其中佛寺、清真寺和印度寺海外变体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伍沙,2010;吴杰伟,2013;丁群,2016;马海云,2017;燕宁娜,2015)。中国城市多信仰空间并存的现象也逐渐引发关注(金秋野,2011;乌布里,2013;宋会访,2015)[12]

2.3.3 中国寺观园林类文献

20世纪,多部代表性园林史、志图解阐释了寺观园林空间(童寯,1984;汪菊渊,1990)[13-14]。国内的汉寺禅园和藏寺密园文献皆对传统佛寺的现代性重构进行反思(赵晓峰,2003;李玲,2012;龙珠多杰,2011)。道教宫观园林不仅是道教信仰文化意蕴和美学思想的体现,也受到佛、道融合后园林理法的综合影响(续昕,2003;方兴,2019);海外孔庙研究涵盖原型和变体案例也触及跨文化冲突等现代性问题(杨佩,2013;吴雯雯,2014)。中英园林比较类文献总结了近代中国传统园林的海外传播成果(胡晓宇,2007;刘晓光,2015)。近年来,出现零星英文译著为中国园林经典著作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李梅,2009;方华文,2010;张云凤,2013)。

3 分析述评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进行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24日,检索主题词为TS=(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OR sacred space OR modernity OR religious building) AND TS=(reconstruction),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共检索到文献186篇。

3.2 外部特征分析

从研究规模和角度对与研究相关的18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与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相关的文献发表始于1985年,文献被引次数高达1 527次,研究规模逐年扩大。186篇文献源于45个国家/地区的143种出版物,其中美、英、中、德、意的研究学者发表的文献占据了发文量排行榜的前五名,占总发文量的54.81%。针对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的研究涉及风景园林、工程、建筑、地理、历史、考古、教育等众多学科,学科扩散性良好。

3.3 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

利用Cite Space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最终共得到6个聚类:影响力空间、中国候鸟族、宗教改革运动、历史环境、列维·斯特劳斯的新人文主义、第二次现代性。聚类模块化程度值Q=0.921 3,网络轮廓值S=0.525 6。利用LLR算法对聚类进行命名,按聚类规模大小进行排名、编号,最终得到文献共被引视图图谱(见图1)。

3.4 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分析

通过对时间线图谱的分析可以发现,针对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的研究集中在“现代性、社区、重建、佛教”等相关话题(见图2)。2010年与2015年均达到了研究的小爆发点,且研究具有良好的延伸性。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3D扫描、虚拟重建技术在古建筑重构方面的应用;二是宗教、政治的相互影响及变革历程;三是情感空间的构建。

2010年之后,“现代性”“宗教”“特性”“重构”“文化遗产”等关键词相继涌现。其中“重构”的突现强度为3.786 5,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结合施引文献分析,近年来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的研究前沿主要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宗教、历史符号的延续;二是城市空间的重建。

4 结语

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我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在该领域研究行为最为活跃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共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的梳理发现,近年来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研究热点和前沿均集中在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城市的空间重构和情感重建。同时,传统园林遗产的继承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系、多学科的交叉互动也是近期研究的焦点。

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进程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各方面变革的影响,也与现代城市及情感空间的重构息息相关。研究應抓住全球城市空间的重构契机,以和谐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融合风景园林、建筑、宗教史、社会、生态等学科,参考世界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在美、英、德、意等国家现代性转型的成功经验,凝练出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在海外现代性重构的方法和策略。将理论成果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传统园林在中国的现代性转型;二是指导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在海外的现代性重构实践,从而实现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哈里·瑞德.外部裁定:新苏格兰的旧长老会[M].爱丁堡:圣·安德鲁出版社,2003:96-105.

[2] 克里斯托弗·贝克.城市混合教会:第三空间思考[M].伦敦:SCM出版社,2009:34-45.

[3] 赖特,巴德科克.从分裂到多元:爱丁堡神学(1846-1996)[M].爱丁堡:T&T克拉克有限公司,1996:2-26.

[4] 史蒂夫·布鲁斯.苏格兰众神:现代苏格兰的宗教(1900-2021)[M].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4:189-299.

[5] 苏培培. 19世纪中期爱尔兰天主教移民与英国主流群体的暴力冲突[D].开封:河南大学,2013.

[6] 刘江.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的英国穆斯林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7] 蔡德贵.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6-281.

[8]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9] 齐格蒙特·鲍曼.流态现代性[M].伦敦:政治出版社,2000:35-82.

[10] 利奥妮·桑德克.走向国际都市:多元文化城市规划[M].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出版社,1998:85-90.

[11] J . S .科尔塔特.苏格兰教堂建筑[M].伦敦:谢尔顿出版社&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36:58-106.

[12] 宋会访.武汉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3]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66.

[14] 汪菊渊.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55.

作者简介:李鑫(197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

范燕敏(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柳懿真(199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徐艳芳(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建筑与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鲁中山区田园综合体生态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CWYJ34

猜你喜欢
现代性重构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