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认同视域下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研究

2021-11-27 02:46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浙江档案 2021年6期
关键词:机工编研成果

华 林/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1]。随着党和国家对抗战档案编纂工程的重视与推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取得进展,出现了一批档案原件汇编,以及利用档案文献研究形成的成果[2]。这些编研成果在提供档案文献服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现有编研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文献的利用需求。从中华民族认同视角,探讨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问题,不仅可解决编研方式滞后、编研成果利用局限等问题,还可广泛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助力。

1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现实意义

1938年10月以后,中国东南海陆交通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受西南运输处负责人宋子良委托,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1939年2月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征募汽车机修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3]。民族危难之时,3200多名南侨机工放弃国外良好生活条件,应征回国参战。据统计,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共运送军火物资45万吨,所输送抗战物资占中国军队装备的一半以上[4]。从1939年至1945年,南侨机工因敌机轰炸、翻车殉难和瘴气患病而为国捐躯者达1000人以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开展其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对提供档案文献服务、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弘扬中华民族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1 广泛提供南侨机工抗战档案文献

“档案编研的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准确、系统的档案史料”[5]。从档案编研工作看,传统编研成果多以出版物形式呈现,在数字时代其关注度逐渐降低。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通过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展示的编研产品,更易于被广大利用者接受[6]。为此,创新南侨机工档案文献工作,就要解决如何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编研,以及如何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与推送编研成果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传统编研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资源建设,利用图文、音像等数字编辑软件,编制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信息含量大和观赏性强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成果,如电子文件汇编、杂志、书刊、音视频等编研产品,或是构建目录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等,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广泛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各种不同形式、类型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信息的利用需求。

1.2 传播中华民族认同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数字化编研,编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编研成果,有利于增强宣传效果,传播中华民族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一,增强宣传效果。相对于传统纸质档案编研成果,数字化编研使编研产品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以文本、图片、视频或多媒体形式展现出的档案信息,更易于为公众所接受。为此,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编研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形成集文、图、声、像于一体的立体化编研成果,以增强编研成果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7]。其二,拓展传播范围。以出版物为主的传统档案编研成果囿于知识背景或时间、地域限制,其利用范围有较大局限性。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编研产品,无论是电子杂志、报纸,或是音像制品、专题数据库等,都可通过电脑、电视或手机移动平台,广泛提供给社会公众,这对拓展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宣传范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8]。

2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现有优势

2.1 抗战档案编研政策保障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抗战档案编研工作,2018年3月,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要求,推进《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广泛宣传档案编研和开发利用成果。《要点》明确要求,依托档案馆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9]。2018年5月,丁薛祥同志在中央档案馆调研时指出,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抗战档案编研成果,体现了档案史料的价值,宣传了我们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0]。2020年12月,陆国强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精神,发掘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党中央开展的 “四史”和教育主题庆祝活动[11]。党和国家实施抗战档案文献编研工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为解决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工作规划、机制构建与经费支持等问题提供了政策保障[12]。

2.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支持

在数字化背景下,档案学界已经关注到档案文献数字编研问题,如王颖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从技术、理论与应用层面,推进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多元化、科学化、时效化等发展问题[13]。董思琦分析数据时代档案编研新特点,揭示存在问题,从运用科学技术创新编研方式、注重编研成果的推广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14]。王良镭在阐述数字时代档案编研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档案编研工作的机遇与挑战[15]。档案学界的研究首先关注到编研理念转变问题。其次,对档案数字化编研工作机制构建、编研方式改变等问题进行探讨。再次,对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其理论研究对创新编研理念、厘清工作思路、推进数字化编研工作发展有指导意义。

2.3 数字化编研工作的发展

在实践方面,我国相关档案部门开展数字化编研工作取得进展,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利用馆藏1000余万件清代档案,依托最新数字技术,启动“全文数字化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其中,《大清历朝实录》《大清五部会典》全文数据库已由一史馆与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具有全文检索、汉字关联检索等功能,已发行光盘并提供全文数据库有偿服务[16]。福建省档案馆采用电子杂志编制方式,将《台湾义勇队档案画册》《印象英平》等编研成果展示在档案网站上。浙江档案网则推出《地图上的宁波》《记忆浙江》等数字编研成果[17]。桐乡市档案局制作出国内第一部记录红军女将军张琴秋一生的文献纪录片《无衔女将张琴秋》[18],宣传张琴秋将军的革命事迹。国家和地方档案机构所开展的数字化编研工作,从工作思路、机制构建、部门平台、成果类型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提供了参考[19]。

3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滞后问题

3.1 传统编研工作转型问题

南侨机工档案编研转型指在传统编研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建设优势,从工作理念、编研方式以及成果推送等方面,推进数字化编研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其一,编研理念创新问题。长期以来,档案编研从资源出发,而非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工作观念,是导致编研成果缺乏多渠道推送平台、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因素[20]。因此,开展用户调查,树立主动服务理念,统筹规划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工作,也就成为编研工作转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二,编研方式转化问题。进入数字时代,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编研成果凭借其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等优势,更能引起广大群体的关注[21]。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方式转化,就是要拓宽编研领域,充分利用数字编研等信息技术开展编研工作,实现其编研工作的创新发展。其三,推送平台拓展问题。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的传统利用主要有出版发行、网站展示等,这些推送方式在服务学术研究、宣传抗战事迹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存在利用范围局限等问题[22]。为此,创新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微信推文、H5、微视频、文创制品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23],成为其编研转型要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

3.2 数字资源建设支撑问题

档案资源是编研的基础,只有不断丰富馆藏,才能编纂出有价值的编研成果[24]。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发展需要解决数字资源建设支撑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散存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问题。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主要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陈嘉庚纪念馆、台湾‘国史馆’,以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等。此外,南侨机工后人、相关网站网页等也散存有档案文献。除云南省档案馆等机构外,许多散存档案文献尚未开展数字化建设,这就对其数字资源建设造成滞后影响。二是数字资源整合建设问题。在数字时代,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工作亟需完整的数据资源支持。鉴于档案文献多元属性,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主要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电视台,以及南侨机工后人或研究学者手中。”[25]将散存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在保护其信息权益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在整合集中的基础上构建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形成资源优势,为其数字化编研工作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3.3 专业编研人才建设问题

从以往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分析,编研人员主要有历史学、档案学、图书馆学学者,以及部分南侨机工后人等。为更好地开展编研工作,云南省档案馆和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华侨博物院等合作,协同开展编研,整理出版《南侨机工档案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藏部分》,在社会化编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工作面临向数字管理转型升级的挑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存在差距,专业人才建设存在断层断档问题[26]。因此,通过干部培训、专业教育以及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数字化编研人才,不仅对推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有现实作用,还可依托人才优势,从编研理念、方式以及编研成果宣传等方面,推动编研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样性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编研产品[27]。

4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对策建议

4.1 以创新理念保障编研工作发展

其一,创新服务理念,统筹编研工作。创新服务理念首先要贯彻党和国家“推进《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强化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28]的方针,树立主动服务理念,推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工作。其次,开展档案利用调研,了解社会各界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利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编研工作。再次,开展顶层设计,从领导组织、服务目标、编研类型、团队建设以及人财物保障等方面,规划编研工作,保障数字化编研工作的发展。其二,创新人才理念,开展队伍建设。一是在原有编研人才的基础上,开展干部培训,从数字技术应用、新媒体开发等方面,提升编研人员的数字化编研水平。二是以招聘或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具有档案、历史学背景,又掌握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型档案编研人才。三是借助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传媒机构等编研力量,以社会化编研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工作的发展[29]。

4.2 依托数据库建设提供资源支持

进入数字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对档案资源更具有依赖性[30]。为解决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建议依托云南省档案馆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方法为:一是利用云南省档案馆区域与资源优势,成立南侨机工档案资源共建联盟,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协调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二是依靠资源共建联盟,组织云南省档案馆、陈嘉庚纪念馆、电视台、报社等收藏机构或个人,依据统一的数字标准,分工合作,协同开展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三是依托云南省档案馆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资源整合建设,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在兼顾收藏单位或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资源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或数据查询权限等方式,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开发多形式、多类型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成果提供数据资源支持[31]。

4.3 利用新技术推进编研工作创新

4.3.1 以新技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在数字环境下,档案编研成果可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图文组合等多媒体手段加以呈现,如制作纪录片、动画短片、卡通漫画作品、VR短视频等[32]。为创新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工作,“首先,建议相关档案馆、纪念馆、电视台等收藏单位,树立创新意识,组建编研团队,从方针政策、工作平台、制度建设、人才支持、经费投入等方面构建工作机制,开展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化编研工作。其次,依托本单位档案利用部门,或与相关机构和厂商等合作,利用网络媒介文字处理、图像编辑、视频编制和动画制作等编研软件,按照一定专题,编制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南侨机工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短视频或文件汇编、专题数据库等电子编研产品,向社会公众推送利用。再次,依托门户网站、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和各类受众进行互动,听取用户意见,改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编研产品,满足社会各界的不同利用需求。”[33]

4.3.2 打造档案文献数字编研精品。“其一,编制电子文件汇编。即依据史学研究、抗战宣传等对南侨机工档案原件的利用需求,采取联合编研、馆际合作等方式,按照一定选题,将相关文化机构收藏的南侨机工档案原件,以影印或图文编辑方式,编制电子文件汇编精品,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其二,构建专题档案数据库。如可按照信息记录形式,构建南侨机工文档、照片、纪录片或实物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或是按照内容性质,建立南侨机工名录数据库、滇缅公路抗战数据库和专题展览数据库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专题性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其三,制作其他编研产品。即利用多媒体数字编研技术,打造南侨机工影视片、精品杂志等数字编研产品。如在纪录片编制方面,为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中央和地方电视台都摄制了部分专题纪录片,主要有2009年昆明电视台摄制的《南侨机工》《我心中的生命线》,201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纪录片等。”[34]此外,还可利用文字、音视频、H5等多媒体手段,以编制杂志、短视频、报刊等方式,推出南侨机工档案编研精品,向社会公众提供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制作精美的档案文献编研信息。

4.3.3 以新媒体平台推送编研成果。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有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是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形态,主要有社交软件、门户网站和移动应用等[35]。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为此建议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档案信息网站,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以及档案APP等新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推送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编研成果。如云南省档案馆依托云南档案信息网站,在“云南记忆”栏目上,推出“华之魂 侨之光”专题,公布了200多幅南侨机工历史照片;在“专题数据库栏目”中,推出“南侨机工名录”等,为公众提供档案数据资源服务。201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纪录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豆瓣影视、优酷视频等视频平台中播出,在广泛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36][37]。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是抗战档案的构成部分,创新编研工作,开展数字化编研,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形式档案信息,对宣传南侨机工中华民族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团结联系海外华人华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机工编研成果
验收成果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深化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道阻且长:二战后“南侨机工”的复员与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