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语言艺术分析
——以《红高粱》为例

2021-11-27 05:41南京传媒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红高粱高粱莫言

□季 蓉 南京传媒学院

20 世纪80 年代,莫言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于1986 年发表的《红高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现代主义”的里程碑,为中国文坛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莫言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思想新奇,想象力丰富,同时语言独具特色。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据统计,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40 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在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关于对他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莫言将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他改变了传统的描写方式,用独具特色、鲜活灵动的语言赋予其笔下的人物及其他一切事物以灵性。总之,莫言的作品重视对语言的修饰和创新,关于这一点,莫言自己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语言表现方式,很多时候,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眼睛和灵魂。因此,本文将以《红高粱》为例对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展开研究。

一、使用感官词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莫言的人生经历相对丰富,他出身农村,曾参军入伍,之后转业当工人。身份角色的转变使他见识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及世态人情。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人生有了较为沧桑和客观的感悟。因此,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世间百态,可以分析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这些感悟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独具思想性。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也使其作品在语言上更具个人特色,词汇绚丽多彩、鲜活丰富,熔铸了他对生活与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因此他的语言极具表现力。

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所描绘的场景、对人物的刻画源于现实,既生活气息浓郁,又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通过对《红高粱》的用词进行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感官词汇,这些词汇可以分为听觉词汇、嗅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味觉词汇。

首先,我们对听觉词汇展开分析。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拟声词,拟声词将人物动态化,阅读这些拟声词,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奶奶咯噔咯噔的脚步声和着田野里的高粱綷穄,编织着父亲纷乱的梦境”中运用了形容脚步声的“咯噔咯噔”,表现了主人公“我奶奶”沉重、不安的心情。再如,“他的胸膛里的器官怦怦啪啪地碰撞着”中运用了描写心跳声的“怦怦啪啪”,表现了当事人面对日本侵略者既惊恐紧张又愤怒痛恨的心情。又如,“孙五操着刀,从罗汉大爷头顶上外翻着的伤口剥起,一刀刀窸窣窣发响”中的“窸窣窣”,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再如,“父亲看到那两只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击得瓷盘叮咚叮咚响”“罗汉大爷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状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这里的“叮咚叮咚”“呜噜呜噜”表现了罗汉大爷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除使用拟声词外,文章还使用了大量描绘声音的词汇。例如“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父亲的身前身后响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父亲前边那个人吭吭地咳嗽起来”,高粱茎叶的摇晃声、河水的喧哗声、行军队伍的脚步声、呼吸声、咳嗽声,在对这次行军过程的描写中,作者将人物敏锐的听觉感受用丰富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令读者如闻其声。

其次,莫言使用的视觉词汇也非常生动。其对色进行了大量描绘,并结合想象赋予色彩特殊的感情。例如,“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茂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一段集中描绘高粱地的文字中,作者使用了视觉化的语言,大量使用描绘颜色的词语,如“瓦蓝”“白云”“红成汪洋的血海”“紫红色”“暗红色”等。这些高饱和度的对比色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无边无际”“汪洋”“茂密”“丰满”等具有体积感词汇的搭配,使读者置身一个壮阔、饱满、浓烈、阳刚、野性的世界。

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作品中,莫言使用的色彩多是亮色,如红色、绿色、蓝色等。这些鲜活的颜色赋予寻常的事物以饱满的色彩,使其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我奶奶”穿着碎花褂子,下穿绿色缎裤,在脖子上缠着深红色的绸缎子。奶奶跑时如同“一个鲜红的大蝴蝶”,奶奶把父亲的手掌“染红了又染绿了”,鲜亮的色彩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了故事的悲壮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小说增加了传奇色彩。

在嗅觉词汇和味觉词汇方面,大量嗅觉和味觉词汇使得作品风格独具。比如,作品中形容麻风病人的生活场景,说麻风病人的声音仿佛是一个湿漉漉的带着霉味的声音。莫言用“湿漉漉的”“带着霉味儿”两个词将麻风病人生活场景的辛酸、无奈、艰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带着霉味儿”这个词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坎坷不幸。再如,“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中“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嗅觉、味觉体验融合,描绘了被抗日群众的鲜血浸透的土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中,作者用鲜亮的色彩、丰富的气味和声音描写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小说从头到尾都仿佛充斥着各种气味,到处都有酒气。感官化的描写使得故事更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各种场景跃然纸上。而感官化的词语使得莫言的小说独具色彩,为读者打开了新的世界。

二、语言通俗

长篇小说《红高粱》的另一语言特点是方言词汇的大量运用,语言体现出民俗性。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莫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的小说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怀乡之情,在小说中他大量使用家乡方言,甚至使用了方言中的粗话,创造了一个蕴含浓浓的乡土气息的小说世界。《红高粱》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的农村,故事中的人物都是高密人,语言也是山东高密方言,真实地还原了山东高密的地方风情,突出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方言词汇和口语化词语的使用令小说人物更贴近现实、更加逼真。

人物语言口语化。特别是小说中的男性角色经常使用土语粗话,而这些粗话也凸显出人物强烈的情感,又进一步增强了《红高粱》这部长篇小说的民俗性,使得它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其次,小说应用了大量的方言。例如,小说将中午十二点称为“晌午头”,将黄土块称为“土坷垃”。这些民间俗语将读者带入了民俗气息浓郁的山东平原。小说中无论平铺直叙还是修辞都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开描述,如将奶奶的脚比作“笋尖儿”,将眼泪比作“高粱米粒儿”。这些比喻贴近生活,又生动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令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红高粱》这部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民间俗语和谚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深刻智慧。作品中介绍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如小调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提升了其艺术性和文学性。

口语化的特点体现了莫言独特的写作思维,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突破了传统写作语言的禁锢,将传统的文学语言和乡土的粗犷方言相融合,增加了艺术魅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为当代小说语言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尽管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但莫言作品的整体审美格调仍然是高雅的。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长句,体现出音乐一样的诗意。长句使得文章的整体节奏相对舒缓优雅,同时,句子之间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错落有致。作品整体以长句居多,其中又穿插了一些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韵律性。

三、多样化修辞

《红高粱》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一)夸张

《红高粱》中大量使用夸张手法,夸张手法的运用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为小说营造了浓郁强烈的氛围。

《红高粱》中的夸张手法常常应用于对感官印象的描绘。例如戴九莲出嫁后第三天回门时,余占鳌将她劫到路边的高粱地里,作品中表达为“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高粱和竹子不同,不会发出生长的声音。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爱情热烈缠绵,如同高粱一般不受约束地野蛮生长,体现出主人公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奶奶闻到两个男人身上那股强烈的烧酒气息,好像他们整个人都在酒里浸泡过”,这里夸张地表现了烧酒作坊的男人们身上散发出的酒的气息,酒气在这部小说中象征着血性和勇气。在这两个例子中,作者分别将听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夸张化,使得听觉和嗅觉本身带上了情绪色彩和象征意味,富有了叙事功能。

(二)比喻

《红高粱》大量使用比喻,这些比喻既传神又独特,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例如,戴九莲出嫁那天,余占鳌为戴九莲扛起轿子,看见戴九莲的脚伸出轿外,“小小巧巧的脚就像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鸟”,余占鳌轻轻地送回轿内。小说这一部分将戴九莲的脚比作“雏鸟”,娇小的需要人呵护,凸显出余占鳌对戴九莲的爱。再如,在罗汉大爷被活剥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像一只蜕皮后的大青蛙”。这个比喻表现了罗汉大爷的惨状以及日军的残忍。

《红高粱》中的比喻还常常和夸张合用,比如,“这一笑神秘莫测,这一笑像烙铁一样,在父亲的记忆里,烫出一个马蹄状的烙印”。“这一笑”是女主人公留给幼子的最后一笑,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合用的手法将主人公最后的笑容深深地刻印在了读者的心里。

(三)拟人

《红高粱》这部小说频繁运用拟人修辞来描写环境,特别是在描写高粱地的环境时,反复将其拟人化,将高粱描述成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成为小说人物的化身,侧面呼应小说的主题。比如,高粱像人一样发出“咔咔啦啦的幽怨鸣声”,高粱被拟人化,具有灵魂,和人一样能够生出情绪,发出哀鸣。亲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山东高密老乡的侵害后,高粱仿佛为高密老乡悲痛,同时又与高密的老乡一同升起不屈不挠的信念,散发出一种永不屈服的生命力。

(四)对比

《红高粱》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大量的反义词搭配在一起,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反义词虽意思相反,却相互衬托,加强了作品的情感和深刻性,使小说内容更富有哲理。例如,“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句话中作者连用几对反义词,突出表现了这片土地的矛盾性,美与丑、善与恶同时存在,这是真实的世界,作者既“怀乡”又“怨乡”,两种对立的情绪在心中纠缠。

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莫言使用了雅俗共赏的语言,描述了齐鲁大地上淳朴的生活以及齐鲁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反映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雅俗共赏的语言令莫言的作品独具风格,升华了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

猜你喜欢
红高粱高粱莫言
红高粱
遵义推进酒用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红高粱
过去的年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走近红高粱
军旅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