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记者能力现状与培养路径

2021-11-27 13:04许建俊
视听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岗位融合

许建俊

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围绕全媒体人才建设,近年来各级媒体都在积极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对照做强主流舆论格局对人才的需求,全媒体人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全媒体记者的能力亟待重构。

一、现状:记者转型激情衰退,传播人才供需矛盾

当前,传统媒体创收难、员工待遇下降,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下降,加上高房价和高消费带来的生活压力,其职业信仰受挫,信心滑坡、激情衰退。另外,各级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对记者的知识结构和实操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记者单一采访、写稿的技能已不符合当下全媒体需求。

考察当下记者的现状及成因,可梳理出融合过程中的“四个找不到”,即:媒体找不到优秀人才、员工找不到合适岗位、记者找不到独家题材、资讯传播找不到受众。打开“四个找不到”问号的钥匙,是“四个脱节”,即:教学脱节、采编脱节、考核脱节、管理脱节。

教学脱节和采编脱节,指学界与业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这对供求关系上的不对称。业界,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但学界尽管传媒院校遍地开花,却鲜有真正满足当下全媒体传播人才需求的专业培养体系。媒体深度融合,对记者的知识结构、实操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全媒体传播的“十八般武艺”,凭传统采编技能“一招鲜”的时代早已过时。新闻传播、出版编辑、广电编导、影视学、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多年一贯制的学科设置中,缺少的是真正能够精准对应全媒体传播的专业。

考核脱节和管理脱节,指与全媒体传播对应的保障体系未能与时俱进。全媒体传播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发布、精准抵达。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立以来,融合传播效应彰显。而一些地方媒体的“中央厨房”却成效不大,有的先热后冷:初期总编坐镇,协同内容生产部门每天早晚一次的编前、编后会,成了一周一次甚至是一月一次,新闻指挥官“天天会”成了“难得会”,有的媒体的“中央厨房”成了记者报送选题和领导参观的摆设。这是由于“中央厨房”的骨架立起来了,但连通骨架和神经系统的经络和血脉没打通。这里的经络是组织架构,血脉是考核机制。虽然内容生产部门坐到了一起,但仍沿用原来的考核指标,会使有些部门同事间线索不愿意共享,有价值的线索越来越少。这就导致实际操作中,各媒体为体现融合传播,不得不成立新媒体部或者融媒中心——将采编人员分成两拨,一拨负责传统媒体发稿,一拨专司新媒体端。这种融合,注定是撕了旧包装的瓶,换上新标签也装不了新酒。

管理上,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时代,发布内容由自己定,总编只要眼睛向内抓内容,发行量、收视收听率就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是经营业绩的硬支撑。如今,全球一张网、传播无边界,媒体必须眼睛同时向内向外抓内容、抓导向,官方民间、网上网下、线上线下、内宣外宣,同频共振。如果考核机制、组织架构、管理理念上还因循守旧,必然会出现老办法失灵、新办法缺失的“融合梗阻”,直接影响记者全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

二、对策:厚植全媒体传播基因,主动拥抱全媒体时代

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必须解决优秀人才紧缺和现有采编人员能力跟不上的结构性矛盾。当务之急,必须外引人才、内促转型、优化保障三管齐下、同时发力。

(一)引新人、强筋骨,抓培训、促转型

全媒体传播,紧缺的是既掌握传统采编业务又精通新媒体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在大多数传统媒体并不多见,短期只有靠加快引进。新型主流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也非简单意义上的新媒体,其新闻理念、生产方式和传播流程、结构、效果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以新的传播生态呈现。记者的采编理念要从传统思维,转到移动优先上来,重构能力、全面转型。前几年,当“中央厨房”刚成为媒体融合标配时,一些记者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思维切换里感到焦虑。传统媒体记者相对来说传统采编业务较强,但在传播创新上往往不足;新媒体记者互联网意识强、新技术接受快,但有时也会出现激情多过理性、有创新而缺守正。如在一些大型报道中,有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热衷于报道自己的装备是如何高科技,这就造成一些看似浓墨重彩的时政报道成了“技术展示秀”。有专家呼吁,“要警惕对技术的盲目追逐或过度炫耀,新媒体记者必须增强人文的思考和人文理念,任何时候,都要用人文精神和价值反思去引领技术的运用和实践。”[1]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最终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过程,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记者优势互补、能力重构,成为全媒体记者的过程。因此,在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强化现有记者的业务培训,最大程度提升他们的全媒体传播能力,是发展稳定之需,也是优化队伍结构之切。

术业有专攻。对现有记者,要帮他们克服思维来不及切换的焦虑。全媒体记者能力重构宜有所侧重,根据全媒体传播流程和个人特点、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全媒体记者的知识能力而言,当前不仅要明白移动端传播的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几个关键场景,还要考虑主要有哪些新工具和最容易接收的信息模式,[2]从中权衡主次,尽可能拾遗补阙。

引人才,是做大增量强筋骨,形成全媒体传播工程的突击队、尖刀连,让他们到关键岗位冲锋陷阵打硬仗;抓培训,是盘活存量促转型,帮助传统记者转理念、换思维,重构能力再出发。而且,优秀人才引进后,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头雁效应”,带动其他记者在干中学、学中悟,快速提升能力,形成引人才、促转型、优结构的良性循环。

(二)培沃土、育新人,优机制、强保障

全媒体传播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更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其中,全媒体记者能力重构,需要驰而不息、系统推进。既有记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转型提升,也有媒体及社会层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保障。特别是要解决教学脱节、考核脱节、管理脱节等方面的障碍。《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创新管理为保障就是其中之义,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

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既包括对现有记者能力的培训提升,也有对高校教学体系转型升级的时代警醒。客观看,现时高等教育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确有不足,如全媒体记者的知识结构究竟怎样?通识课程和专业学科如何兼顾?实操技能怎样培养?这一系列技术性问题,目前在新闻传播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尚不够清晰。如今,虽表面上看传统媒体记者需求饱和,但各行业都有官网、官微和抖音,总体上社会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旺盛。可见,是传媒人才需求变了,而高校传媒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了今天媒体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紧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2015年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时,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院务会上这样感慨,现在培养的记者编辑如果只会采写、编辑,那根本不够。现在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拿筷子,更要让学生学会做菜,运用各种适合融合传播的手段来做出大餐。[3]新闻传播教育多为媒体提供这种具备产品思维的复合型记者人才,才能彻底解决学界与业界在全媒体传播人才上的供需矛盾。

优化保障还要解决当前融合中考核脱节、管理脱节等问题,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全面升级。其中,解决流程和组织脱节,要通过优化流程、重组架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岗位,通过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责、才尽其用,不仅使外面的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还要使现有记者同样找到新方向、实现新价值,从而形成传播流程优和人才结构优的双循环。同时,考核和管理要与时俱进,解决全媒体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目前对全媒体记者的身份界定、岗位界定,均存在滞后现象——全媒体传播流程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流程不同、岗位迥异。新媒体内容生产发布流程多,岗位也多,甚至有些岗位传统媒体根本没有,如新闻指挥官、内容架构师、形象设计师、产品包装师、数据分析与开发运营等,众多跨界、跨学科岗位,都维系于一次采访、多次生成、多端发布之中,从传统媒体单维单向采编,到全媒体的多端多向传播,如此复杂的环节,绝非一个记者、编辑岗位名称能涵盖得了。这些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界定,已经到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而且,全媒体传播的多端发布,最讲究内容产品与不同发布端和接受人群的适配,其岗位性质、名称权责及相应层级序列等,如何与人才的职业认定、职称认定匹配,比如,新闻指挥、产品经理、内容架构、媒体运行、数据分析等,这些岗位的职责描述、职称界定,目前在人社部门的新闻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中,尚未有规范的参照体系。从传统新闻专业记者职称评定标准看,全媒体采编业务范围,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比传统媒体大大拓宽,比较明显的是出现了文理科交融、内容生产与技术和艺术跨界现象。

另外,融合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普遍存在事业编、企业编和无编制长期用工多种性质混合的用工现象。这在薪酬考核中是同工同酬还是同岗同酬值得斟酌。事实上,过于简单化的同工同酬提法并不准确,更规范的应是同岗同酬,也就是将工龄、基础工资以及政策规定可以享受的相关待遇等历史性贡献所应该获得的薪酬,与现在所在岗位的绩效考核分两块计算,前者列入个人基本薪酬,后者即在什么岗位获得的报酬列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同样岗位取得同样报酬,这个考核不分用工性质、年龄性别,一律刚性执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所以,国有性质的媒体解决绩效考核这个棘手问题,绝非“同工同酬”四字能轻松解决。基本薪酬解决的就是历史性贡献和前瞻性未来的问题,绩效考核解决的是同样岗位干同样活取同样酬的问题。这样既认可了现实的公平性,也兼顾了老员工历史性付出和新员工前瞻性潜力这个实际,如此假以完善,就可解决发展中按了葫芦起了瓢的现实矛盾。

完善架构、优化考核、创新管理,才能杜绝“新瓶装陈酒”的假融合,和“旧瓶装新酒”的伪融合,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清除障碍。这既是给全媒体传播工程疏通经络、畅通循环,也是为记者队伍的整体能力重构,厚植全媒体传播基因,从而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消除转型焦虑,实现从单一维度采编、单一平台发布、单向思维传播的传统记者,向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发布、移动优先的全媒体记者转型。

注释:

[1]张志安.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白净,主编.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01):8.

[2]张晋升.融媒时代新闻实物教学的困境、挑战与范式转型[A].白净,主编.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01):11.

[3]许燕.新闻业务教学的移动转化[A].白净,主编.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01):50.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岗位融合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