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与美好世界的想象

2021-11-27 13:04顾理平
视听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伦理媒介原则

顾理平

顾理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会长。

如果说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数字化社会,我们传播的每条信息是在网络世界中播下的种子,那么,我们一定要力争让这些种子包含科学的媒介伦理,从而保证这些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

伦理是人们处世过程中遵从的一种内心规则,是一种柔性的调节机制,也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外在呈现。个人这种内心规则的形成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犹以媒介信息为甚。在数字化生存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媒介伦理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新闻信息的主管部门从制定相应的职业伦理道德准则,进行严格的新闻出版准入核查,到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监管惩处,力求从社会治理层面,确保媒介伦理处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传统媒体时代,虽然也时有媒介伦理失范行为存在,但由于把关人的存在以及相应的伦理规制比较严格,这种失范行为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平台多样、形式多变,人人都是传播者成为现实,加上把关人的后置等诸多原因,海量未受到理性过滤和主流伦理原则权衡的信息几乎不受限制地大量出现在公共传播平台。而算法技术在新闻生产中被大量使用,使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失范场景持续出现,其影响及后果令人担忧。

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我们。”事实真是如此: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在花样繁多的(新)媒体上自由地传播各类信息和观点时,我们实际上也在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甚至左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信息的接收者可以主动地选择接收或拒收信息,这极易产生某种误导:我处在主动地位,可以控制信息对我的影响程度。这种认知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确实没错,但从传播效果来看,某种类型信息的长期熏陶影响,会对个人的伦理态度,甚至世界观产生影响。例如,在传统的伦理原则中,欺骗是一种伦理失范行为,人们会从基本的、主流的伦理原则出发,对这样一种行为予以拒绝和负面评价。忽然有一天,用户从某自媒体上发现了用聪明、机智等褒扬性的词语描述欺骗行为时,一定会产生意外、惊讶之感。但是,如果这种视角报道欺骗行为的信息持续一周、一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出现后,就会给该自媒体用户的评判带来困惑,继而开始更多地用正面评价来认知欺骗行为。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一个人的伦理认知偏差产生,想再次校正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每一个身心健康的现代公民,都不希望有违主流伦理原则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但由于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美好的愿望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大打折扣。因此,防微杜渐必须从最初的警觉开始。这不仅是因为最初的“处于直觉状态的惊讶”更容易意识到潜在的问题,也因为这个阶段的消极影响尚未开始真正发生作用,预防更为容易。

媒介伦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视作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事,这也许没错,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非专业人员很难介入信息生产过程。但进入公共传播时代后,当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一部轻巧的智能手机,在轻松的笑谈间,轻快地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分享感受时,媒介伦理问题就变成全民的事。因此,持续提升所有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大力推动健康规范的媒介伦理原则的普及,才能真正营造清朗的信息传播空间。

每个人都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美好想象,而在被网络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世界中,基于美好的媒介伦理原则而表达的关于世界认知和想象,才能真正结出理想之果。

猜你喜欢
伦理媒介原则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