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猪研究进展

2021-11-27 18:37胡旭进黄剑锋楼芳芳章啸君屠平光杜喜忠童树喜
养猪 2021年5期
关键词:月龄金华性状

胡旭进,黄剑锋,胡 斌,楼芳芳,章啸君,屠平光,杜喜忠,项 云,童树喜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3.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人民政府,浙江 金华 321025)

金华猪又称“金华两头乌”,具有1 700多年悠久历史,是在金华市域特定的地理、自然、农业生产和社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选择和饲养管理逐渐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猪,业内有“中华熊猫猪”之美称,具有皮薄骨细、肉质鲜嫩及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早熟易肥、繁殖率高等特质特性。蜚声中外的金华火腿即采用金华猪后腿精制而成,以其鲜艳的色泽,独特的芳香,悦人的风味,俏丽的外形,即色、香、味、形“四绝”闻名天下,世界三大著名火腿品牌金华有其一。

1 金华猪概况

金华猪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金华3个县,毛色以中间白两头黑为基本特征,即在头颈部和臀尾部为黑皮黑毛,胸腹部和四肢均为白皮白毛,在黑白相交处有明显的黑皮白毛的“晕”带,两头乌猪由此而得名[1]。

金华猪按体型可分为大型、小型和中型3种。小型金华猪(Ⅰ系)俗称“老鼠头”,品质最为细致,皮薄骨细,特别适于腌制火腿。大型金华猪(Ⅲ系)俗称“寿字头”,四肢粗壮稍短,生长速度比小型猪快。中型金华猪(Ⅱ系)为饲养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背腰长而平直,繁殖力高,皮薄骨细,胴体品质好。

1915年,金华火腿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自1979年,金华猪先后四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日本和泰国。2000年,金华猪被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13年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被选为G20杭州峰会晚宴上的特供食材;2020年正式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金华两头乌猪”为唯一入选的猪肉类畜种。金华猪是我国以肉质优良为突出优点的著名地方良种,充分挖掘利用其优质种质资源,培育生长快、瘦肉率高、肉味鲜美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对满足市场肉食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 金华猪生长性状相关研究

金华猪生长周期长,从出生到75 kg左右出栏一般需要8个月。苗志国等[2-3]从激素水平、消化道形态结构等方面解释了金华猪具有较低的生长性能,与长白猪比,金华猪血清生长激素的基础水平、平均水平和峰强度分别降低26.67%、20.00%和18.81%,差异显著;且金华猪具有相对较低的小肠绒毛高度和相对较深的小肠隐窝深度,吸收表面较小,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金华猪生长曲线[4-5]。

《金华猪》国家标准制定了各阶段金华猪的饲养水平,近年来对金华猪营养需求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提高金华猪生长性能,开展了在饲粮中添加2 mg/kg抗菌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华猪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9.41%,差异极显著[6]。在饲粮中分别添加复方螺旋藻提取物1 g/kg和1.5 g/kg,试验猪日增重也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52%和13.33%,差异显著[7]。金华猪在耐粗饲方面的表现为,增重速度随饲粮粗纤维水平的提高呈抛物线状变化,当粗纤维水平为8.78%时增重速度最快[1]。任敏敏等[8]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试验设计了3.86%、4.55%和5.92% 3个梯度的纤维水平,金华猪平均日增重随纤维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并从金华猪盲肠菌群结构及丰度变化解析了这一原因。金华猪初生重较小且生长慢,但只要饲养管理科学,也能采取早期断奶,特别是利用早期隔离断奶(SEW),金华猪仔猪可表现出优良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9]。

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对猪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金华猪生长发育性状遗传力多在0.2~0.5范围内,属中、高遗传力[1,10]。对1979—1999年1 418头金华后备猪生长发育记录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结果显示,4月龄体重与6月龄体重、体长、胸围,6月龄体重与6月龄体长、胸围呈强相关[10]。周仲儿[11]研究估计了1 386头金华后备猪7个生长性状数据资料的遗传相关,除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胸围,4月龄体重与6月龄体高3个遗传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遗传相关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分子水平,对152头金华猪种群的30个微卫星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显著性检测,结果显示,SW902、S0143、SW0125、S0228和SW28等5个微卫星位点的不同基因型间的60日龄重差异显著;S0178、S0218、S0255、S0155和SW951等5个微卫星位点不同基因型的4月龄重差异显著;而S0217微卫星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6月龄重差异显著[12]。研究表明,金华猪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具有AA、AB、BB 3种基因型,其在生长性状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与MyoG基因在其他猪品种上的研究结果不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13]。

3 金华猪繁殖性状相关研究

金华猪3.5月龄已达性成熟,初产母猪平均产活仔10.13头,3胎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活仔13.26头,20世纪80年代实行60 d的断奶资料显示平均哺育率为89.37%,说明金华猪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1]。对1979—1999年和2004—2008年的金华猪母猪繁殖性能进行分析,金华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随胎次逐渐递增,一般第6~7胎达到高峰,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则以第9胎最高。在季节对繁殖性状的影响方面,分别表现为夏季产仔数最高,显著高于秋、春、冬,产活仔数春、夏、秋季无差异,而与冬季差异显著;冬季配种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夏季配种产仔数最低,春季配种则产活仔数最低[14-15]。营养也是影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纤维性饲料可以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耐粗饲的金华猪母猪可能需要采食更多的青粗饲料。赵青等[16]开展了低能量低蛋白质对金华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能量低蛋白组初产、经产和所有胎次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极显著高于高能量高蛋白组,但初生重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金华猪繁殖性状遗传力大多在0.1~0.2之间,属低遗传力[1]。采用动物模型约束性最大似然法(REML)对1979—1999年1 144头金华母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计,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20日龄头数、20日龄窝重、20日龄重、60日龄头数、60日龄窝重、60日龄重、乳头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12、0.18、0.15、0.02、0.10、0.08、0.18、0.23、0.31、0.35和0.19[17]。金华猪乳头数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对3 563头金华猪的乳头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平均乳头数为16.2个,最多21个,最少12个,15~17个占85%,变异系数为6.0%[18]。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筛选与繁殖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或功能基因,为这些性状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阮鹏等[19]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对金华猪的繁殖性状关联性强的SNP位点进行定位,初步确定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公仔数、产母仔数对应的候选基因分别是SPINK14、SPINK14、GRIP1和PPP3CA,META分析得出候选基因PACSIN2、ATP8A2、ZNF32、CTNNA2和FAT1。而在蔡薇等[20]的研究中发现,SPINK9、NANOS1、SH3TC2、ARHGEF37和PPP2R2B等5个基因同时影响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通过基因注释,认为NANOS1、E2F7和AEBP2是最有可能影响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候选基因。对金华猪3个品系的雌激素受体基因(ESR)、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FSH β)、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3个繁殖性状主基因的分布情况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SR基因有利于产仔数的B基因频率较高,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有加性效应;而FSH β基因仅在金华猪Ⅰ系中存在多态性,且有利基因B的频率很低;PRLR基因对各项繁殖性状都没有显著影响[21]。聂光军等[22]分析了不同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型对金华猪死产数和母仔猪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基因对经产母猪的死产数影响接近极显著,对头胎母仔猪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对经产及所有胎次的母仔猪初生重影响极显著。MyoG基因对金华猪生长性状的影响未见显著差异,但对金华猪母猪初胎总产仔数、二胎的产活仔数影响显著,对其他胎次组合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以及初生窝重没有显著影响[23]。

在种公猪的繁殖性状上,主要开展了精液品质及冷冻、解冻效果的研究。金华猪公猪精子运动率在1~3.3岁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精液量则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24]。王争光等[25]采用在金华猪精液的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15 mmol/L绿茶多酚、2 mg/mL维生素E和4 000 IU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显著提高猪精子4 ℃平衡后的活率、解冻后精子活率和质膜完整率。章啸君等[26]得出使用葡萄糖、柠檬酸钠、碳酸氢钠、EDTA-Na2Tris、半胱氨酸、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乳糖的稀释液配方,采用程序冷冻仪冷冻法及60 ℃ 8 s水浴解冻法更适合0.5 mL细管金华猪精液冷冻保存及解冻。但还没有利用解冻后金华猪精液成功配种分娩的报道。

4 金华猪肉质性状相关研究

金华猪以肉质优美著称。与长白、汉普夏等外来猪种比,金华猪眼肌面积小、瘦肉率较低,但肉色评分、系水力、大理石纹、pH、肌内脂肪、肌纤维直径等肉质性状指标都优于外来猪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1]。在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MyHC)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中,MyHC 4种亚型的mRNA表达量与肉质性状显著相关,各阶段金华猪比长白猪含有更多的直径较细的Ⅰ型肌纤维,而直径较粗的Ⅱ B型肌纤维则极显著低于长白猪[27-28]。此外,金华猪背最长肌肌苷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影响肌肉风味的重要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外来瘦肉型猪种[29-30]。目前,分别有研究从miR-let-7家族、MyoG、AMPK、激素敏感脂肪酸酶(HSL)、瘦素(Leptinm)和PPARGC1A等基因在金华猪与长白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来解析脂肪代谢及对肉品质影响的分子作用机制。

金华猪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也已逐渐转向分子水平。金华猪阉割后,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过氧化酶(TPO)基因表达量的升高对金华猪体重增长及肌内脂肪含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但TG和TPO能否作为有效的标记基因用于生长性状及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其调节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机制和生理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1]。王国富等[32]研究结果提示,DGAT2基因在猪脂肪沉积中发挥着比DGAT1更重要的作用,但两者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意义的相关。彭淑红等[33]则得出金华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基因的第二内含子处Msp Ⅰ或Hae Ⅲ酶切不能提供肌内脂肪的有效遗传标记,而H FABP基因的5'-上游区却能提供相应的HinfⅠ-RFLP,因此在金华猪上可以利用H FABP基因的5'-上游区的多态遗传标记来分析其与肌内脂肪的关系的结论。

5 金华猪杂交利用相关研究

金华猪的杂交利用在100年前就已开始,并随时代的变迁而转变,筛选适合市场需求的杂交组合[1]。在长白×金华猪、长白×六白猪、巴克夏×金华猪、巴克夏×六白猪4种杂交组合的筛选中,长金猪在产活仔数、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瘦肉率、背膘厚、皮厚、大理石纹、平均剪切力、粗蛋白质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杂交组合[34]。以金华猪为父本,杜洛克为母本,杂交F1代金杜黑猪肉质优良,特别是肌内脂肪含量明显优于母本杜洛克猪,但变异系数较高,个体间差异显著,且存在生长相对缓慢,饲料利用率差等缺陷[35]。

6 其他相关研究

为加强金华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展了体细胞保存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已成功建立金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和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2020年11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业科学院组建的保种技术团队报道了首批克隆金华猪诞生。罗雨等[36]研究了金华猪与长白猪肠道白介素-17C(IL-17C)表达的差异,金华猪IL-17C基因在空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阐释了金华猪抗病力可能优于外来猪种的机制。

7 展望

金华猪因其优质的种质特性,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并积累了很多资料,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金华猪营养需求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可能限制了金华猪的生长性能,或增加饲养成本;因样本数含量小,取样误差大,许多研究还没有得到确认的结果。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肉类消费习惯已逐渐从增加消费数量向提高消费质量转变,以金华猪为代表的地方优良猪种因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已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因此,加大金华猪等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充分挖掘利用优质性状,扬长避短,对振兴地方猪产业,增加优质猪肉供给,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月龄金华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褐圆斑基因对蚕品种性状影响的试验初探
初产月龄对奶牛泌乳性能及长寿性的影响分析
织锦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金华特色小吃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