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以书籍装帧与插图课程为例

2021-11-27 18:37关宇辰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思政专业

文/关宇辰(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

以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目标。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之后,国家紧接着推出的“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并构成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战略性抓手,这种政策拐点不仅将深刻塑造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为艺术类本科专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契机。

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近年来,高校设计学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设计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以后,为设计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我国文化传承和宣传活动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他们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书籍装帧与插图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建设

书籍装帧与插图课程在设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书籍与插图的发展历史和系统知识,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悉书籍与插图制作的材料、工艺及流程,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综合表现手段。学生应具备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创造性思维和原创设计能力,能将设计方法、艺术表现和设计实践有机融合。然而,长期以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对相关思政内容的学习相对滞后,致使在学习中存在对文化理解的缺失、价值取向偏离等问题。导致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偏离、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差等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在近年的书籍装帧与插图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使课程的发展更加合理。

(二)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创新、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统一、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完善课程质量建设标准。通过以上改革解决了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完善了课程体系,增强了教学效果,嵌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分段式模块化教学,采用了理论融入实践、展赛嵌入实训、多元制作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沉浸式教学体验之中。同时,由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到翻转课堂、课后延时教育的开展与线上教学资源的引入,补充、强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丰富作业内容,培育创新思维

打破传统书籍与插图形态上的单一性,通过文献查阅与作品分析让学生突破常规,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融入书籍与插图的学习始终,不局限于单一的作业模式,通过展赛嵌入丰富了作业内容。

3.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强化材料与工艺的表现应用

利用材料与工艺发展的多样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传统设计表现的基础上,加强多种材料的应用设计练习环节,通过沉浸式实训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力与实践能力,丰富书籍和插图设计的表现样态,强调设计部分之间的联系与整体关系,提升书籍的整体感,使读者生理触觉和心理触觉相互交融,给读者创造一个与书籍情感交流的媒介[2]。

4.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市场调研,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遵循“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原则,使学生的创作过程具备“问题意识”和实用价值。

5.完善课程建设质量与保障机制,增强“学后关怀”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成果展示,检验课堂质量建设水平,形成社会性评价机制。使课程建设成为“课堂教学、实践成果、多元评价及教学改进”的多重质量与保障体系。通过延时教育,丰富学后关怀,深化落实“以本为本、质量革命”的本科教育大会精神。通过设计作品的专业拍摄,策划线上、线下作品展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展示规划、策划宣传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

通过命题实训、文献检索,将思政元素融入书籍装帧与插图课程的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并实践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专思融合的教学视角与改革途径。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

根据教改项目开展总结的经验,在课程内容建设中,努力构建分段式精准教学和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总体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四大课程板块,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精准学习。

(一)“理论板块”

主要针对专业知识、设计经验与技巧的讲授,同时布置思政主题的课程作业。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系统知识和设计方法表达设计概念。

(二)“翻转课堂板块”

通过文献检索和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书籍装帧与插图的发展现状,整理书籍与插图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表达以及文献信息搜集与梳理能力。

(三)“实践环节板块”

决定了课程作品的质量。通过课上实操结合课后延时教育,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书籍与插图的制作,通过课外导师的现场指导,了解印刷工艺流程、纸张选择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构建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实现艺术表现与设计实践的无缝衔接。

(四)“成果展示板块”

组织学生利用延时教育进行作品拍摄、策划线上线下的课程展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展示规划、策划宣传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实践与展示这两个教学板块,使学生对之前修完的专业基础课程得以巩固与提高的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展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课程还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展赛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的持续建设与应用,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水平。建立设计公司、出版发行公司、印刷企业等多个课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相关设计赛事与自媒体平台丰富了展赛嵌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多家出版社建立了教材建设合作平台,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在实训环节中,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沉浸式创作体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材料与制作工艺流程,构建了新文科背景下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的资源整合,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三、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考核规范和评价内容包含了能够量化的课程考核采分点,以作品规范程度、视觉表现、思维发散、设计过程、纪律约束和平时作业六个采分点为成绩评分依据。实施了导师组集体打分方式,健全了考核质量内容分析,促成课程教学更加规范,促进作业评价更加公平,促使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课程通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实践效果、听课记录、评价意见多角度制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教学设计简表体现了课程团队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程内容、实训内容、课后安排、考核方法的总体性设计。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特色

形成“课程教学、展赛嵌入、延时教育、专思融合、质量监控”的课程体系。课程根据设计学专业的特点,形成了“两统一、四结合”的课程特色模式。两统一:学生作品质量与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思政内容嵌入和课程进程相统一。四结合:产教研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二)课程创新

将“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就是挖掘所有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传授有温度、有厚度、有热度的知识[3]。将书籍装帧、插图设计与当代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确保学生专业认知、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的书籍、插图设计作品更有教育意义,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设计价值。

五、结语

本文以辽宁省一流课程《书籍装帧与插图》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为契机,基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来探讨设计学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

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通过分段式模块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实操演练+实践基地制作”环节增强了教学效果的沉浸式体验,通过优秀文化的命题创作,使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课程教学的始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内容”“材料与工艺”“审美与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希望本文在“专思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展赛融合教学”“分段式教学模块设计”等方面对于优化设计学专业类课程的设置、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思政专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