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历程*

2021-11-27 21:03项久雨
教学与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

项久雨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脱胎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的“母体”,党的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具有高度同构性。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凝结着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这四大基本特质,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彻底的解释力、旺盛的生命力、非凡的感召力与强大的影响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十方面历史经验之一(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凸显了理论创新在党的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地位。的确,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历程,贯穿着不断回应和解决时代根本问题的主线。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等关系在党的百年思想历程中得到了有机统一,党不断推进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想建设,不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深度融入人民生活与国家发展,进而凝聚起全体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共识、理论自信与价值认同,深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主题的历史性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历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思想基因,又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问题作为时代的呼声,是思想的起点与源泉,是思想之所以成为思想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是在回应与解决无数具体的“中国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其源头就在于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的总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历史地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历程的生动概括,又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主题的三条核心线索,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建构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思想的历史反映现实历史的发展进程,思想主题也是中国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思想主题的演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从思想、理论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必须明确,随着历史条件的演变,党的思想主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不同主题之间具有思想延续性,前一阶段的思想主题对于后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绝不能人为地割裂不同思想主题之间的历史关联。

“站起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其核心目标在于为革命的胜利贡献思想力量,凝聚起关于革命的思想共识。此时,党的思想服务于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思想的力量转化为推动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磅礴力量。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11页。其中,思想的力量,正是中国人民能够由精神被动转为精神主动、从理论自发走向理论自觉的关键因素。思想之所以能发挥对现实的引领力量,关键在于这一思想切中革命实际、反映革命实践。“站起来”作为这一历史阶段内党的思想主题与党的实践目标,确立起这一阶段内党的思想体系的发展方向,确立起党的思想与革命实践之间的历史性联结。具体来看,这一主题由三个核心问题作为支撑,即“党的正确思想从何而来?”“党的思想为谁服务?”“党的思想如何指导革命实践?”,三者共同构成“站起来”这一思想主题的丰富意蕴。第一,“党的正确思想从何而来?”回应了党的思想主题的来源问题。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处境,摆脱人民受压迫、受欺辱的历史命运,是实现人民解放的先决条件。只有先“站起来”,才能大步赶上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这就需要完全代表人民利益、能够有效实现社会整合、具有理论自觉的政党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先进性,确立起以实践为起点、以实践为标准的理论创造路径,提出真正推动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思想,实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统一,发挥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的实践效果。第二,“党的思想为谁服务?”回应了党的思想主题的属性问题。任何一种思想的主题都不可避免地关联着思想“为谁服务”的问题。党的思想主题是在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实践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是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站起来”既是主权意义上的,更是精神与思想意义上的。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1页。在革命时期,党的思想就是要首先使人民在思想与精神上“站起来”,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在现实中“站起来”。第三,“党的思想如何指导革命实践?”回应了党的思想主题的现实转化与实践导向问题。毛泽东曾提及斯大林关于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论断,其中所说的“无对象的理论”与“盲目的实践”(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这两种情形都应当避免。对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将思想与实践视作统一整体,以党的思想引领着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例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通过科学的考察、严谨的分析、系统的论证,给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的历史预测与科学结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信心基础。

在“站起来”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度陷入衰败局面,新中国面对着“一穷二白”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富起来”是艰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正如毛泽东所言,“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9)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生活中“富起来”,就必须找准现实中存在的贫困问题、生存问题与发展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思想方案与解决对策。对此,第一,党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并通过实践为“富起来”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基。毛泽东从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需要出发,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5、1页。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实践出发,强调“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8-149页。“富起来”是一段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党的思想史与经济发展史实现了有机统一。第二,党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贫困治理方案及其思想指南,为摆脱贫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进程明确方向与任务。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的理念(1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强调为了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思想和观念必须先行,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南。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重要的思想命题,提出了“三步走”的思想战略,贡献了一系列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消除贫困的思想智慧,为实现“富起来”创造了重要的思想条件。例如,我国在摆脱贫困、实现“富起来”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立足发展、坚持开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等经验,这些经验既切中了思想主题,又为丰富思想内容提供了重要素材。第三,党提出了实现最为广泛深刻社会变革的思想智慧,并将其转化为实践,为“富起来”提供制度性、体制性支撑。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既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也伴随着一定的矛盾,对此,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思想命题,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14)《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41页。,等等。除此之外,社会变革还在生产方式、市场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中广泛展开,都指向“富起来”的不同面向与维度。从思想上为社会变革谋划现实进路,使之与“富起来”的历史性需要相适应,是这一历史阶段内党的思想一以贯之的主基调。

“强起来”作为党的思想主题,指引着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进程,党的思想理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终实现。这一思想主题,主要对应着解决我国大而不强、富而不强的历史性思想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强起来”的世界历史坐标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产方式、全球经济治理、国际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强起来”的国内坐标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是中国人民共同凝聚起来的中国梦,其意味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和平复兴。“两个大局”构成了“强起来”这一思想主题的主干。

中国“强起来”必然要走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背后实际上正是有着前瞻性、原创性、科学性的思想作为根本指引。思想对头、理念对头、方向对头,强国的道路才能对头。第一,“强起来”作为思想主题,其根本突破口与着眼点在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跃升,特别是要实现基础科学与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思想主题为牵引,我们党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思想命题,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历史性提升,服务“强起来”的历史性需要。第二,从思想上规划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境界,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思想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从思想上、理论上制定了制度发展的“路线图”,国家治理的“任务单”,进而在推进制度更加完善与治理更加优良的过程中让国家“强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近期、中期与长期相统一的规划部署,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思想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纵深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第三,“强起来”的最终归宿在于人民的美好生活,依托于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形态”(15)项久雨、潘一坡:《论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的根本解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4期。,既实现国富也实现民强,这正是这一思想主题的微观落脚点。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页。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强盛的显著标志,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强起来”不可或缺的思想面向与价值导向,这也是贯穿“强起来”思想主题中的一条红线。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党的思想主题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牵引着众多的思想课题,进而带动党的思想体系的建构、思想内涵的阐发、思想内容的拓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党的思想主题不断演变,我们也在思想主题的维度中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建构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直接反映着、引领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4页。“母版”“模版”“再版”“翻版”都不足以概括或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都有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乃至于鸿沟。简单移植西方思想观念与发展模式、未经扬弃就直接取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未经对接国情就简单应用理论教条都会导致复杂的现实问题,都不可能真正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景与中国理论的未来。这四“版”还从一个侧面表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是独特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同时,指引着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思想也同样具有原创性贡献与历史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建构有着明确的方向,集中表现在这一思想体系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质上,即朝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发展性这四个方向建构思想体系、丰富思想意涵。第一,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原创性建构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体系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不断发展。邓小平指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页。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但与此同时,这一思想体系也离不开对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各种思想资源的批判吸收与合理借鉴。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整体性高度上,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高度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原创性的思想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契合规律的方向上不断发展。第二,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原创性建构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这一思想体系永远贯穿始终的思想追求与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4页。人的解放是历史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原创性的思想体系,为不同历史时期内追求人的解放提供思想指南。第三,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原创性建构的根脉所在,体现出这一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实践的深刻塑造作用。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中国共产党建构起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思想体系,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进而不断“改造中国”,用思想的力量为中国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发展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原创性建构的活力源泉,体现出这一思想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鲜明特征与鲜亮底色。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实践逻辑出发,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原创性思想体系的建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推动党始终站在时代的思想前沿。总的看来,百年党史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基本特性,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2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围绕着不同的思想主题、共同的思想旨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建构进程,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渊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与思想起点。党的思想体系既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后期的思想成果都是对前期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发展,都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风格、思想特色与思想气派,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中国、21世纪中国的理论展开与思想发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党在推动思想体系原创性建构过程中形成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确立了党的思想体系的问题意识、内容结构、价值旨归、思维方法与建构思路。毛泽东思想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思想命题。毛泽东思想是在艰苦的道路探索、艰难的事业建设与艰辛的思想求索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的,其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活的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规划和确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想蓝图,初步形成了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原则、方向、方式与路径,对建构党的思想体系具有奠基性、开创性的思想贡献。

邓小平理论在党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党的思想体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发展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历史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命题,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原创性思想,确认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在党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回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体系,深度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思想体系的重大成果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为党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有着清晰的历史规定与明确的思想定位,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思想观点,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思想整体,对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思想体系的重大成果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为党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既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方式问题,又面向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应当坚持的发展道路、发展观念、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思想体系的最新重大成果与重要组成部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为丰富党的思想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这一思想着力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十个明确”构成了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的思想体系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思想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行动指南。

总的看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发展历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天然的理论使命感、思想使命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2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在党的百年思想历程中,这种思想使命感贯穿始终,推动党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实践的土壤中提出新理论新思想。而要将思想的力量转变为现实中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党的思想建设,使每一位党员掌握党的思想实质、理解党的思想要义、悟透党的思想精神,把党的思想使命感转变为引领中国发展的实践使命感。历史地看,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历程,是党的百年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2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4页。百年来的历史深刻表明,思想建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将其置于管党治党的全局性视角下进行审视,充分认识并激活其基础性意义。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推动形成“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思想“合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党性质、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党的思想建设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方式、路径、策略等初步形成,思想建党的制度化架构初具雏形。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历史性地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对于长期以来党内不正确思想存在乃至于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充分检视,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26)《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并进而明确了思想建党的问题导向与现实指向,全面强调了思想建党的意义、方式与策略等重大问题。1941年到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针对“有几样东西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显得不大正确,不大正派”(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1-812页。的问题,通过一体化推进学风、党风、文风的整顿,不断消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在党内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全党范围内牢固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革命胜利明确了思想前提、创造了思想条件,在思想建党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经验与做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具体任务,思想建党不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包括学习制度、考试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化做法得到了巩固和完善。195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其中紧扣缺乏“全国统一的关于理论教育的制度”(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2页。的问题,以理解能力为标准对理论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层次划分,明确提出要施行学年制和考试制,并对理论学习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队伍建设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思想建党的制度化进程遭遇了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重申与恢复,思想解放之风兴起,但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着全社会范围内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嬗变与多元化发展,对思想建党的制度化提出了全新课题与历史要求。对此,邓小平认识到思想教育与党的制度、国家制度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意义,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29)《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5页。江泽民强调思想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组成部分的统一性,即“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统一要靠组织统一来保证”(30)《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9页。,从整体性、制度性的视角出发定位思想建党的功能与作用。胡锦涛强调“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31)《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2页。,为思想建党的制度化找准切入口、突破口。立足于党的建设的新时代境遇与新时代规定,习近平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0页。这一思想建党制度化的历史性课题,二者一柔一刚、刚柔并济、相互贯通、双管齐下,既从根本上形成制度威力,又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观念问题。在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一道,构成了完整的党建布局,各自的功能、目标与任务导向得到了明确,形成了严密的制度化架构与体系化支撑,思想建党的制度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百年大党的思想建设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形成了许多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启示。第一,思想建党的制度化,必须着力解决好“总开关”问题,积极塑造党员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看法与理性认识。“总开关”的问题解决了,思想才能够清醒而不困惑,理想信念才能从源头上得以确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在内心当中扎根,才能为抵御错误思潮、不良思想倾向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渠道。第二,思想建党的制度化,必须切实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做到彻底地理解思想、整体地把握理论、坚定地站稳立场、深入地思考观点、自觉地掌握方法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全党的思想水平与整个党的工作能力、战斗能力、实践能力紧密关联在一起。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党的思想深入指引实践、深刻切中现实,在广泛思想共识与较高思想水平的基础上,全党的意志才能统一、步调才能一致,党的思想才能有效转化为促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实践力量,才能形成跨越时空的思想生命力与现实影响力。第三,思想建党的制度化,必须紧紧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从思想源头上应对与解决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与考验。邓小平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之间的本质关联,强调“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3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1页。江泽民强调了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先进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7页。胡锦涛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长期性,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就是这样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始终坚持。”(36)《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18页。对此,以制度的方式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面对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是思想建党制度化在实践中的着眼点,也是实现党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方针与思想原则。第四,思想建党的制度化,需要一整套体系完备、落地见效、不断发展的方法策略作为支撑。从革命、建设再到改革,不同历史阶段内思想建党的对策、方式与方法,既有守正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思想建党形成了富有历史底蕴的先进做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例,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就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教育形式、创新路径作出了论述。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以及主题教育形式的丰富化、多样化,正是为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中国共产党思想传播的规律性探索历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即实现了由小范围传播到大规模传播、由部分传播到体系化传播、由单一化传播到多层次传播的历史嬗变。传播党的思想、宣传党的主张,具有极其鲜明的目标导向,那就是要通过思想来密切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做到凝聚群众、影响群众、动员群众的有机统一,使思想力量、精神力量转变为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力量。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自始至终都只是人民中的极少数,没有绝大多数人民了解我党主张,真心实意地愿与我党合作,我党主张便无从实现。”(38)《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5页。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分主体、分层次、分领域、分类型的思想传播活动,从宣传引导、教育教学、文化涵养等方式着手,推动党的思想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在党的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凝聚起最大范围、最深层次的思想共识,有力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思想传播的规律性探索是历史的、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传播主要围绕革命动员的历史需要展开,主要聚焦于对工人、农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办农民讲习所、创立农民组织、出版发行报刊书籍、组织研究会与读书会、组织戏剧歌咏文艺活动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思想传播的优良传统与有效做法,推动革命思想在广大群众内心中的落地生根。在传播革命思想的过程中,党不断把握思想传播的规律,确立起思想传播的基本原则,例如,毛泽东指出思想传播应当紧密联系群众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也要进行宣传,要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去讲,不要犯教条主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39)《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9-60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思想传播需要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展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动都会深层次反映到思想上来,对于党的思想传播提出了全新的历史要求。例如,针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4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9页。,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思想传播应当坚持说服原则。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思想传播得以历史性地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进行整体审视,传播党的思想对于构建精神文明与发展物质文明的双重意义得到了肯认。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在构建精神文明整体性目标的指引下,党的思想传播与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之间有了更为紧密的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于思想传播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时代高度,提出了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重要遵循,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百年大党的思想传播,开展了许多具有规律性意义的探索,形成了众多具有规律性意义的认识。党的思想体系的传播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是根本统一的,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现实根源与历史规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反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党对于思想传播形成了体系化、结构化的规律认识,即思想内生规律、实践指向规律、人民主体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与道路演化规律(42)参见项久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规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这五个规律分别对应着思想本身的彻底性、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思想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思想与文化土壤的关系、思想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第一,党的思想传播不能是无源之水,不断发展着的思想体系为思想传播提供了根本的支撑,思想传播也对思想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二,党的思想传播必须扎根实践才能引领实践,中国实践的主题就是党的思想传播的核心指向,激发实践力量是传播党的思想、凝聚思想力量的目标归宿。第三,党的思想传播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自说自话或故作高深,而是要用接地气的方式把思想带到群众的生活中,传播方法、传播导向、传播目标都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四,党的思想传播必须置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逻辑、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逻辑中加以理解与推进,用思想传播来推动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第五,党的思想传播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传播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应当坚持的思想原则与思想方针,为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一言以蔽之,党的思想正是因为在规律所揭示的方向上传播,才能形成历史性的思想力量。正是因为思想传播的有力推动,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思想向世界传播,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百年大党的思想智慧与使命担当,积极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形象。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4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向世界思想传播,愈发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围绕着不同的思想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历史性地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能够为中国实践提供根本指南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党对内通过思想建党来凝聚全体党员的思想共识,对外通过思想传播来教育人民、指引实践、贡献世界。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一百年来,思想的力量已然转变为改变中国的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历程贯穿着思想主题、思想体系、思想建设、思想传播这四条核心线索,已经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关键线索,已经成为我们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意蕴的深厚支撑。现如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唯有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从思想建设引领中国新发展,将思想力量转变为实践力量,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