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1-11-27 16:30旭,金
教学与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世界

朱 旭,金 迪

新型政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党际关系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对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渊源

新型政党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思想。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思想的行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之间、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处理党际关系的科学指导;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党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其中,新型政党关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各种政党相继产生,国际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正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一,无产阶级政党之间要进行世界范围的联合与合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形成政党并坚持国际联合才能最终实现解放。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彻底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拉开序幕。“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演变为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在所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产党是最坚决、最革命的政党。“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由于资本统治的国际性,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是有限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因此,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是必要的。

其二,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既要联合又要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413、419、435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这一国际联合“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1页。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根据本国实际开展革命斗争。在法国,共产党既联合社会主义民主党反对资产阶级,又批判其空想主义成分;在瑞士,共产党与激进派一起反对封建贵族,同时也认识到这一党派既有法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也有激进的资产者;在波兰,共产党支持克拉科夫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德国,共产党联合资产阶级一起革命,并在推翻封建专制之后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斗争。(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4页。可以看出,在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立足现实,根据具体情况联合一切可以结成同盟的其他政党;而且考虑长远,始终清醒认识其他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根本区别,灵活运用处理党际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二)列宁的党际关系思想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却仍然处于沙俄专制统治之下,是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如何联合一切力量,推翻沙皇专制是当时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运动和共产国际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第一,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既联合又斗争的处理党际关系的策略。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场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时的无产阶级只有“和半无产者、半有产者群众,即和城乡小资产阶级贫民群众联合起来,才能成为绝大多数”。(7)《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页。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与左派革命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反对临时政府。在此期间,列宁还不忘开展与孟什维克党和其他社会革命派的斗争。十月革命之后,列宁着手建立共产国际,主张各国共产党联合起来推动世界革命的发展。同时,他也强调各国政党的联合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不赞成干涉他党内部事务。此外,列宁积极与第二国际中各国左派政党团结协作,并与第二国际中的中、右翼政党建立统一战线对抗法西斯主义,但列宁坚决反对第二国际改良主义以和平演变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的主张。

第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理念。该理念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8)《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7页。他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只有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并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未来的世界革命的决战中,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原先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必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9)《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47页。列宁认为,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一开始是为了争取民族解放,随着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展开,被压迫民族将作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一起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列宁看来,俄国革命的胜利将会吸引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起来反抗资产阶级,从而推动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并在其他国家的支持下进一步取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提出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诸多挫折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交往对象主要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一度以苏联为首,党际关系呈现出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特点。与苏共论战期间,我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党关系紧张,对外党际交往一度受挫,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党际关系,打开了我党同其他政党交往的新局面。毛泽东坚决反对“老子党”,强调各国政党“都是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10)《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10页。他认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1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页。邓小平也在对中苏论战的反思中指出,中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争论方面讲了很多空话,他明确表示不赞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什么中心,(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指出各国应该自己决定走什么道路。胡耀邦则在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原则。(13)《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2)》,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年,第296页。以此为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开始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对外党际关系,进一步推动党际关系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国共产党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有序开展对外党际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尊重世界多样性发展,将我党对外交往的范围从“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扩展到“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党际关系的交往范围。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指出要“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15)《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90页。形成了“全、多、宽、深”的政党交往新格局,深化和发展了对外党际关系理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16)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新型政党关系的提出,正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际共运大论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深刻教训的反思和总结。

二、新型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开展党的对外工作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在世界政党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如何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使命。(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第436页。这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对外党际关系的新路径。新型政党关系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互学互鉴为主要内容,从实践上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党际交往、怎样发展党际交往”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对外工作规律性认识,推进党的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守正创新”。(18)宋涛:《波澜壮阔 百年辉煌——写在党的对外工作100年之际》,《当代世界》2021年第1期。

(一)求同存异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前提

求同存异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前提,只有以求同存异为前提,新型政党关系才可能真正构建起来。新时代,求同存异就是聚同化异,即“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19)《习近平会见德国社民党主席、副总理加布里尔》,《人民日报》2015年7月16日。“求同”就是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同应对挑战、承担责任并分享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的交叉、衍生加剧了全球治理的难度。只有凝聚起合作共赢的共识,自觉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分享治理成果,才能最终解决全球性挑战。“存异”就是客观看待并承认不同国家、政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理性对待分歧。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阶段和价值观念,只有客观看待这些不同并承认差异的存在,才能在分歧中寻求利益汇合点,最终达成一致共识。面对世界新形势和新发展,求同存异必须超越各国政党之间的差异,凝聚各国政党之间的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共同承担相应责任,最终实现共同的利益。

求同存异要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识。求同存异的本质就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凝聚共识,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各类政党可以理解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政党间可以合作共赢的利益契合点”。(20)孙海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党外交》,《理论视野》2018年第8期。因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识是新时代求同存异的必然要求。不同于固守零和思维和中心主义的自由主义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为前提,汇聚起各国政党的强大力量,旨在实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尽管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繁荣稳定、合作共赢仍是国际社会人心所向”。(21)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求是》2021年第10期。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和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在期待着中国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推动本国发展同人类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连接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23)柴尚金:《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的新使命》,《当代世界》2021年第3期。

(二)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关键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关键,各国政党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新型政党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得以存续。相互尊重是平等对待其他政党,尊重其他政党的主体地位。各国政党不分大小强弱,应平等对待,既不对别的党发号施令,也不把本党的观点和做法强加于其他党。(24)王家瑞主编:《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13年,第121页。相互尊重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他国政党的道路选择,即尊重各国政党自主选择本国发展模式的权利,不对别国的内政事务横加干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开展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思维方式,尊重彼此的利益关切。(25)宋涛:《建立新型政党关系 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当代世界》2018年第1期。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只有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在交流互鉴中寻求价值共识,才能实现双方的最大利益。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各国政党之间都必须相互尊重,尊重其他政党的主体地位、道路选择和利益关切,方能实现平等交流、互惠互利。

相互尊重要求世界各国政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党际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既维护了本国、本党利益,也是对他国政党主体地位、道路选择和利益关切的尊重。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在对外党际交往中坚持政党之间的完全平等,只有以完全平等为基础,各政党之间才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真正做到尊重其他政党的主体地位。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在对外党际交往中坚持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只有以互不干涉为前提,政党才能保障其自由选择的权利,真正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模式。独立自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处理党际关系时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独立自主重在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持;列宁强调在平等基础上各党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一直以来,中国不断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打压,(26)丁鹏:《新时代如何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3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抹黑中国共产党,攻击和诋毁中国的政治制度,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立场,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又尊重其他国家的道路选择和利益关切。

(三)互学互鉴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目的

互学互鉴是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目的,不同的国家、政党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世界各国、各党应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历尽艰辛,经历了由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到模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一方面,互学互鉴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取长补短。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这一创造性成果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照搬照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取他国之长、借鉴他国优势的结果。另一方面,互学互鉴既不输入他国模式,也不输出本国模式。互学互鉴是建立在本国实际基础上的相互借鉴,既不是全盘接收,更不能强制输出。冷战时期,苏联将斯大林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并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互学互鉴应以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为前提,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互学互鉴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政党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29)苏长和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交往与外交思想笔谈》,《国际展望》2021年第3期。在国家中起着关键性的主体作用,“政党对话在加深相互理解、交流治国理政经验、推动务实合作、增进政治互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应鼓励各国政党之间开展更多交流,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30)《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北京倡议》,《人民日报》2017年12月4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世界各国政党之间对话交流、互学互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积极致力于搭建政党合作交流新平台,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31)于洪君主编:《新型政党关系与新时代政党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年,第165页。中国积极推动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对话会中与参会政党就政党建设、政党角色、政党责任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达成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倡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打造成高端政治对话平台。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把对话主题进一步聚焦为 ‘政党’”,(32)余科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年第1期。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政党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拓展和深化了政党在国际政治中的职能和作用,更好地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和建设美好世界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三、新型政党关系的当代价值

当前,全球化纵深发展、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性问题难以解决;国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政党格局的复杂演变,政党碎片化现象凸显,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成为国际共识。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有责任为世界贡献更多力量;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政党关系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还为世界各国政党妥善处理党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为新时代中国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世情、国情以及党情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开展党的对外工作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世界形势看,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难以独自应对。政党作为阶级斗争的产物,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必然要维护其本国、本阶级的利益,“并由此与其他政党围绕国家政治资源的配置问题展开斗争”,(33)王韶兴:《政党关系:形态、本质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6日。各国政党难以达成共识,进一步造成集体行动困境。在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政党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人民生活”,(34)周淑真:《政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1月31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自身的发展。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是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共产党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时代特点、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为新时代中国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新型政党关系“在继续强调相互尊重的同时,以求同存异为逻辑起点,以互学互鉴为关注重点,从过去的重点强调‘互不干涉’到现在重点强调‘互学互鉴’”,(35)彭修彬:《新型政党关系:内涵与建设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3期。是对党际关系四原则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是“建构新型政党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党际关系交流方式的强化,而是基于党际外交之上的政党关系模式的质的发展”。(36)郑长忠、沈大伟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党逻辑与中国作用——新型政党关系与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引领新时代党际交往并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积极创新政党平台机制建设,举行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与美国、俄罗斯、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建立政党高层对话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政党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地位。以“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实践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党际交往,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37)《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_2.htm.新型政党关系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和谐党际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推动对外党际交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为深化、拓展对外交往范围指明了基本方向。

(二)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基本遵循

政党关系和国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政党关系受到国际关系的制约。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政党则是国家内部的基本政治组织,一个国家政党关系的构建取决于这个国家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党关系是国际关系的补充。政党关系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国际关系机制的不足。政党“可以提供和创造非政府性的对话和信息渠道,使得国家间的交流和沟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38)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是国际关系机制的重要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政党比国家更加具体”。(39)张多:《“和谐政党关系”示范带动建立“新型政党关系”研究》,《求实》2020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发展中逐渐明确将党际关系服务于国家关系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准则。毛泽东曾指出,“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40)《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五大提出,“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49-450页。明确了对外党际关系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关系。当前,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立足于探索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是时代对我党提出的新的要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对外工作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战线,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42)宋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对外工作重要思想》,《求是》2017年第7期。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3页。新型国际关系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为基本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应有之义。新型政党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在讲求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通过互学互鉴达到合作共赢,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由于政党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进一步发挥政党的政治引领作用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今天就越来越重要,政党应自觉承担起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任务,“倘若政党间不能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而是争个你长我短、陷于矛盾纷争,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势必会外溢影响到国家间关系发展”。(44)宋涛:《建立新型政党关系 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当代世界》2018年第1期。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总体外交新发展。

(三)为世界各国政党妥善处理党际关系提供中国方案

与世界百年大变局对应,世界政党格局也处于复杂演变和深度调整之中。首先,对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难以适应、应对不力,引发民众的不满和不信任。世界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阶级、阶层的分化组合日益加剧,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随之发生变化”。(45)朱彦姝:《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面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党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外,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党囿于国家主义理念导致集体行动困境,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危机。政党的无力应对使得民众对政党的不信任和不满日益强烈,各国政党的处境愈发艰难。其次,各种挑战进一步增强了逆全球化趋势,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崛起,打乱了传统政党格局,政党碎片化现象突出。由于应对不力,各国传统主流政党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尤其是新兴政党近年来的崛起和世界政党中左翼势力的普遍走弱,对传统政党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政党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党派之间的竞争,“权力、利益与路线之争成为多国政坛演进的主要‘风景线’”。(46)唐海军:《世界政党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动因》,《当代世界》2018年第2期。不仅传统政党之间的合作难以重现,传统政党与新兴政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英国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的争斗不可谓不激烈,右翼民粹势力在大选中得票率之高与传统政党影响力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世界政党格局的大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政党格局的深刻变化不仅考验着各国政党的应对能力,更进一步影响着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和影响将是全球性的。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一国政党政治的不稳定将会引发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动乱。尤其是当前民粹主义的盛行,不仅给本国政党带来了冲击,也给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严峻挑战。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使得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尤其是西方政党制度下“竞争性”的政党关系愈发凸显。(47)臧秀玲、刘华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意蕴》,《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3期。各国政党能否积极应对世界政党格局的演变,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与其他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国际政党格局的深刻演变,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为世界各国政党处理党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新型政党关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聚同化异,寻求各国政党之间的最大利益,强调合作共赢在政党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为目标,旨在“将各国政党的力量凝聚起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的伟大征程中走在前列,扛起历史担当、贡献理论智慧、调动各方力量”。(48)宋涛:《发挥政党作用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4日。在世界政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各国政党只有以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为导向发展党际关系,才能妥善处理好与其他政党之间的关系,共同解决全球性挑战。

综上,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党际关系以适应世界政党格局的变化和各种全球性危机,是各国政党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当前,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绝大多数政党都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引领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抱有期待。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主动因应中国和世界的变化,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凝聚起世界各国政党力量,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4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世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