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文化建设

2021-11-27 15:37谭聪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资源

谭聪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从“社会协调、政策制定、实践运行”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相继制定了多项宏观指导政策,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公共文化机构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开始探索自身的社会化建设,开辟出提高自身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道路。

一、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现状

公共数字文化的概念起初形成于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它是将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应用于公共文化领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广泛高效传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战略被视为公共文化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指导。在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上不断进取:位于南京博物院负一层的数字馆由实体展馆和虚拟展馆共同构成,两者互补互融,立体展现中国古代文明;莫高窟的“数字敦煌”运用计算机技术使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绘得以永久保存,使东方文化可以走向世界;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通过数字化、云化、AI 化的科技手段,完成大量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精修工作,打破空间限制,为公众提供广阔的数字文物库;国家数字图书馆通过以中文信息为主的资料库群,有效改善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同时作为信息的载体与传播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在数字文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仍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文化建设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公共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要顺应网络化趋势,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导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实现数据共享,建立互利机制

为实现不同主体的信息共享与业务交流,上级单位应建立统一的平台与机制,运用“1+1>2”的聚合效应,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应用。以浙江嘉兴打造的“文化有约”平台为例,平台将数据共享运用到数字文化建设中,整合了系统内各类文化场馆和系统外的科技馆、纪念馆、青少年宫等资源,针对资源进行统一的服务与管理,并将所得成果延伸到基层,显著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江苏目前也已建成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平台整合省内地市、区县级文化馆资源,提供线上鉴赏、慕课学习、表演直播、在线看展、预约活动等服务,实现了省内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准确定位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标准

政府在监管与引导公共文化的建设时,需要以社会文化的需求为基础,明确划分功能职责的界限,肩负维护、保护、引导的职能,不能一味追求“主导”作用。公共文化起源于社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社会人民文化素质提升的依靠,因此,政府可以积极引导社会人民提高在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参与度,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参加公共文化的建设。

(四)增加传承地方文化的服务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引导公众的意识、思想和价值观为目的,通过公众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倡的主要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由于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为了弥补政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各级社会机构和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注入自身的力量。在这一工作中,政府要把握好社会主流价值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在文化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这应当是政府在社会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主流任务。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深,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当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地方文化、打造先进惠民文化为工作宗旨,并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拓展并丰富相应的文化产品。增加服务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1.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众应当自发参与公共服务工作,并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特色文化,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2.各社会组织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从民风民俗、红色事迹、自然风光等角度出发,不断拓展本地潜在的文化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渠道,以新型文化服务方式,增大本土文化软实力,并使用户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化、规范化。

(五)注重创新提升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集休闲、娱乐、文化、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很受社会欢迎。《意见》提出,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在乡村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提高环境的美观性和服务的便捷性。

(六)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传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便捷高效的线上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戏曲、书法、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数字化网络化。三是通过数字化丰富公共文化资源的展现形式。比如,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博物馆、非遗等文化资源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用户面前,在提高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四是通过数字化实现文化供给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七)创新方式方法,拓宽采集渠道

信息采集为后续的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提供资源与工作依据,信息采集工作是否全面、高效直接决定了数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为了尽可能获取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数据的渠道与方式应更加多元化,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此外,针对服务公众的数字文化项目,建立意见与建议反映渠道,使项目建设者直观了解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从而使项目能切实满足公众需求。

结语

推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趋势的科学举措,虽然目前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上取得些成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文化建设主体应根据实际情况,从高效采集信息、形成持续学习、建立共享机制、吸收复合人才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优秀文化与科学技术相融合,有效推动公共数字文化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给资源分分类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答数字
数字看G20